新媒体为中国公民政治参与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2018-01-26 14:51余楚滨
山西青年 2018年9期
关键词:公民政府政治

余楚滨

(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江苏 苏州 215000)

自1994年,时任中科院副院长的胡启恒专程赴美拜访主管互联网的美国自然科学基金会,代表中方重申接入国际互联网的要求起,中国便迎来了互联网时代,此后不到三十年的时间里,中国互联网公司纷纷崛起。伴随着互联网公司的发展,中国民众的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行业,习俗,生活习惯在改变,一方面扩展了人们的眼界,另一方面,人们思想也在发生着深刻的改变。人们不再满足于传统媒体带来的信息世界,需要更多的渠道去了解外界,新媒体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结合了互联网的优势应运而生。新时代的政治参与也在新媒体的影响下悄然改变着。

新媒体相比传统媒体,首先,新媒体的传播是多向度的,多向度并非是点到面的多个方向的传播,而是面到面的多维度的交互性的传播,构成了一个奇异的网络世界。其次,新媒体对信息的传播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在新媒体时代,只要拥有一个移动终端,就能随时随地的了解到相隔千万里之外的世界,随时随地与每个信息发布者进行互动交流。这种优势,一方面极大地满足了人们的求知欲,另一方面也满足了人们的参与欲,新媒体提供给人们参与的途径和方法,人们能以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的形式向别人输出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但是,正是因为每个人都能平等的输出自己,新媒体带来的监管困难也就不容忽视。对新媒体监管困难,这是由新媒体的的多向性决定的,对新媒体而言,所有参与者都是信息源,因为无法做到对所有人的监管,所以监管难度很大,也正如此,新媒体的信息权威性远不及传统媒体,并且随着人们的接受度越来越广,人们对新媒体的信任度还在下降,这种状态很容易使人们在信息的海洋里逐渐迷失,失去辨别真假的能力和理性思考的能力。

一、新媒体为政治参与带来的机遇

新媒体作为新事物,它的出现既暗含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也毫无保留的继承了新事物的缺陷,然而,这些都不能忽视新媒体为政治参与的发展带来的机遇:

(一)新媒体增加了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渠道

民主政治发展至今,公民参与政治最重要的方式就是参与选举,这是公民最基本的政治权利,在政党政治下,公民可以参加政党活动,在政党活动中接收到政治知识的教育,参与政治生活;在选举制度下,公民参与各级选举,在选举中培养公民政治意识,参与政治生活;在非政府组织之中,公民可以通过这些非政府组织对政府进行监督,这也是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重要途径。这些途径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它们都是有组织的正式或半正式的参与政治活动的途径,这种政治参与无法避免的一个问题就是公民参与政治的热情度不高,并且对大多数公民而言,传统政治参与方式是被动的,相比于新媒体而言,公民是带有自主意识的主动参与政治到生活中去,公民可以对政府的某一项政策提出疑问,发表评论,褒奖贬斥皆能自主表达,公民也能在参与中,更容易获得的参与感,归属感,责任感也逐渐提升,并且这种感受是具有传染性的,从一个一个的公民身上传递开来,逐渐地扩大新媒体对公民政治参与的影响。

(二)新媒体对政治知识的普及与教育具有强大的传播功能

我国的民主意识的培养具有强烈的中国特色。在中国民主思想的传播发展历程中,随处可见报刊媒体的身影,最早的《万国公报》,《北洋官报》,到后来的《申报》,《民报》,《新青年》,共产党创办的《劳动报》,《共产党人》等等,它们都在中国民主思想的传播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袁世凯给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上了一本奏折,提出十条建议,其中一条标题“开民智”,建议“宜通饬各省,一律开设官报局”,目的是启发民智,“庶几风气日辟,耳目日新,既可利益民生……且可抵制各处托名牟利之洋报。”朝廷当即批准。[1]那时的中国知识分子就已经认识到了,欲要发展民主制度,需要先让民众了解和接受民主思想,如何做,这就更加凸显出了传播渠道的重要性。由此可见,在中国政治史上,媒体的作用早就体现出来,对日新月异的今天,新媒体有着比传统媒体更加突出的传播优势,便捷的传播渠道,更加广泛的传播范围,更加快捷的传播速度,因而,新媒体对现代民主社会政治知识的普及和教育作用,更是明显。

(三)新媒体提高了公民政治参与的能力

传统培养公民政治参与的方法是要动员公民参与政治活动,在政治实践中磨练政治参与的能力,但是,严重受限于时间和空间,最典型就是古希腊雅典的“全民大会”。对于雅典“公民”来说,政治参与的过程,就是是讨论——判断——决策的过程,这个过程体现出公民最重要的政治参与能力,判断力。然而,随着雅典城邦的发展,全民大会的弊端日益显现,首先是人口增加,参与政事讨论的“公民”越多,对政治议题的讨论越易失焦。其次,领土的扩张,在没有形成代表制的雅典城邦,距离议事场所越远的人,参加议事的成本越高,对“公民”来说越不愿去参加议事活动,进而影响政策的有效性。然而,对新媒体来说没有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最典型的就是“网络问政”,“网络问政”是以政府和网名为主体,互联网为媒介,在平等的前提下,在政府与网络公民的双向交流中,实现政府问情于民、问计于民、汇集民意、关注民生,公民对政府进行意见表达。民主监督。参与决策、推动社会管理创新以达到‘社会进步、政府尽责’的动态过程。[2]新媒体时代,公民可以隔空与议题发起者对话,与天南海北的参与者在网络上展开讨论,最后同样可以用投票的方式来表达立场。

(四)新媒体丰富和发展了公民政治参与理论

从近些年来对网络新媒体的研究热度就可看出,在中国知网上,搜索关键词“新媒体与政治”,收录了九千多篇文章,从2001年的3篇到2017年九月为止的1200多篇,逐年增长。仔细研究这些文章可以发现,它们不只是单方面的解读与介绍,而是深入到各个层面的研究,其中,社会科学的基础研究多达4000多篇,占到总数的一半以上,理论基础不断地巩固,更有1000多篇的指导性质的研究,提出了何如应用新媒体提高公民参政议政能力的新路径。这些研究汇聚成政治文明研究的新课题,新方向,新领域,丰富了政治文明的研究,推动力政治文明的发展,也推动力人类文明的进步。

二、新媒体为政治参与带来的挑战

事物的发展总是两面的,在看到新媒体增加了政治参与的渠道、教育和普及政治知识、培养公民政治参与的能力以及推动政治参与理论发展的同时,也不能忽视新媒体削弱了公民理性思考能力,同时,对政府管理提出新挑战,冲击传统政治参与模式。

第一,新媒体削弱了公民理性思考的能力。公民在新媒体时代,常常受到海量信息的冲击,容易失去理性判断的能力。网民在互联网上的交流是匿名性的,受到伦理道德,风俗习惯层面的约束更小。新媒体有自发地推力,任何小事件都能被无限放大。几年前的“雷政富事件”就是个典型的案例。当我们再反思事件中公民态度的时候,就会发现,出现了两个极端,一是理性的分析事件的起因,发展,以及对结果的反思,事件之后,一些人更加了解政府反腐的运作,公民的政治参与的知识和能力得到提高,但也出现不少谩骂,语言攻击,造谣等等,造成恶劣的影响。不但使不明事理的公民在混乱的信息之中,将虚假的信息信以为真,并传播起来,继续扩大影响,形成恶性循环;而且人们在这些不实信息的影响之下,逐渐产生了对政府的不信任,导致政府与公民的矛盾增加,一方面,易使公民产生政治冷漠,不愿参与政治生活,另一方面,加大了政府的社会管理成本。最后,不利于政治生态的和谐发展,矛盾的激化,使得国家政治的不稳定因素增加,不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

第二,新媒体对政府管理的挑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新媒体使得现有的法律漏洞显现。新媒体的出现和飞速发展,对《新闻法》需求更迫切,随着新媒体的出现,新闻媒体对人们的生活的影响越来大,越不能忽视新媒体的消极影响,越需要对媒体人、公民、政府的约束,越是显示出对《新闻法》的制定的紧迫性。现有的“新闻出版管理办法”已不能完全涵盖新媒体时代的新闻领域,以查缺补漏的方法完善现有法律体系显然不能满足社会主义现代化法治国家的建设要求。因而,根本之道是加紧建设出台我们的《新闻法》。其二、新媒体对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提出挑战。新媒体时代,政府需要更敏捷的反应速度,传统媒体是政府传声筒,政府将只是将传统媒体作为政策的宣传工具,展现政府形象,业绩的平台,这种宣传是政府向民众的单向宣传,民众被动的接受。在新媒体之下,媒体人不再只是媒体组织中的人,任何个体,组织都可以成为新媒体人,也不再只有政府的单向宣传,还有大量的民众的诉求,因而需要政府越来越快的响应民众,越来越开明,越来越高效,促使政府改革逐渐展开。从我们政府现在作为来看,有着不错的开局。

第三,新媒体对传统政治参与模式的挑战。传统政治参与模式下,政治参与的主体是少数人,呈现精英化的趋向,这种模式,在悠久的历史中逐渐趋于完善。然而,在新媒体之下,政治参与主体变成多数人,呈现全民化的态势。著名传播学学者马歇尔·麦克卢汉指出:“随着信息运动的增加,政治将逐渐偏离选民代表政治而走向全民卷入中央决策行为的政治。”[3]全民参与一方面扩大了民主的基础,另一方面,这种低门槛的全民化和非理性的公民情绪,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公民政治参与的良性发展。新媒体的发展,一方面使得公民政治监督权得到肯定,另一方面,毫无克制的监督权泛滥,使得政府的行政能力减弱,束手束脚,执行力受到限制,同样不利于公民政治参与的长远发展,因而,对公民监督权的规范也是必要的。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4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7.51亿;手机网民规模达7.24亿,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提升至96.3%。[4]虽然网民群体庞大,并逐年增加,但是,不能忽视有近一半的中国普通民众并非网民。仔细分析网民的群体的结构,可以发现,最早、最了解和最会利用互联网的都是处在社会中得精英阶层,有一定的知识,稳定的职业和收入,他们掌握着互联网时代的话语权,在政治参与中影响力最大。因而,出现了政治参与群体结构的不平衡,这样的的不平衡之下,所谓的“网民民意”,不能代表全部社会的民意,在这样的民意影响下制定的政策,值得考量。并且,在这些非网民群体中,他们大都是处在社会下层的劳动人民,社会的弱势群体,这些人更是需要社会关怀,他们恰恰是在新媒体时代仍缺少政治参与条件的一群人。

三、利用新媒体完善政治参与的的对策

新媒体的发展,无疑是社会的进步,但面对新媒体带来的一些不良影响,我们也应该早日行动,做好准备。坚持原则,促进发展,完善制度,引导公民在新媒体之下,有序的参与政治生活。

(一)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是我们发展新媒体根本的原则

在中国,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依法治国,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生态文明,维护国家安全,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等等,在纷乱的文化思潮中,在新媒体的传播之下,我们所坚持的原则容易受到各种挑战。新媒体上,我们也会看到一些故意挑拨冲突的不负责任的言论,发布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言论,甚至传播危害国家安全,挑战“一国两制”,不利于祖国统一的言论。因此,新媒体的发展,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才能使网络新媒体的发展不偏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成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社会,生态,文化发展的推动力。

(二)大力发展互联网行业的同时,加强网络知识的教育,提高网民的政治素质

以互联网为核心的新媒体运用到政治领域中是必然的,它可以“极大地丰富了民主政治的内涵,拓宽了现代政治的视阈,加快推进着政府治理机制的网络化转型,使得政府能有效利用现代形式的载体参与网络时代的政治生活。”[5]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发展完善政治参与,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首先,政府了解政治参与规则,政府推动电子政务、微博问政、官方微博发布账号等新媒体平台,畅通网络参政渠道。其次,我国政府掌握着巨大的教育资源,可以有导向性的推动网络知识的普及和教育,让公民切实感受到到新媒体带来的改变,受益其中。最后,公民始终是政治参与的主体,提高网民政治素养,不只是政府的责任,更是每个公民的义务。网民应该自觉地接受和学习网络知识,自觉的提高自身素质,更好的利用互联网技术,塑造健康、开放的政治参与氛围。

(三)最根本的方式是完善民主法律制度的建设,使政治参与走向法治化

其目的是要将这种新的民意表达渠道以法律制度形式固定下来,以便常态化的运用这种手段。网络新媒体能逐渐发展起来,其本质是公民利益诉求的增加,对政治参与的渴望。而完善民主法律制度,也正是维护和保障公民表达诉求的权利。“以立法形式将网络政治参与中公民的基本权利以法律条文的形式固定下来,明确规定网络背景下公民参与的内容、途径、程序和救济机制,切实保护公民利用网络表达利益诉求的合法权利,为公民政治参与的良好运行创造制度保障,为公民的政治与活动提供可靠而有力的支撑”。[6]使公民能够在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中起到积极的作用。同时,法律的完善也是对政府的约束和监督。在整个政治运作环节中,公民属于“弱势群体”,政府起着主导性的作用,属于“强势群体”,这样的公民权益很容易被侵犯,因而,立法也是明晰政府的责任和权力范围,使得政府既能勇于接纳公民的意见建议,也能更好的被公民理解和接受。在政府和公民的良性互动中,使得政府与公民的关系更融洽,也是实现政府角色由管理向治理转变的内涵所在。

参考文献:

[1]老汤聊天历史.百家号[EB/OL]另眼看北洋——中国第一份官方报纸《北洋官报》(2017-07-26),[2017-11-03]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573951776392992&wfr=spider&for=pc.

[2]陶碧青.社会化媒体时代的网络问政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

[3]马歇尔·麦克卢汉.人的延伸——媒介通论[M].何道宽,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235.

[4]记者:张晓娜.CNNIC发布第4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N].民主与法制时报,2017-08-08(001).

[5]李社亮.从无序到有序:新媒体时代公民政治参与的发展态势和正确引导[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

[6]同上.

猜你喜欢
公民政府政治
我是小小公民科学家
论公民美育
我是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知法犯法的政府副秘书长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十二公民
政府手里有三种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