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叶
(西安科技大学高新学院,陕西 西安 710109)
情绪调节教学模式是指,教师在课堂上激发情绪对学习动力性作用的教学设计。从学生的心里出发,一种人性化以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主动爱上学习为目的的情感性教学模式。课堂中的情绪调节教学模式的实质是教师引导和发挥学生的正负情绪对教学活动的积极作用,从而克服消极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学习,让学生通过各种课堂活动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自豪感。
1.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建立在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础上,主要代表人物是马斯洛和罗杰斯。人本主义认为,人是一个整体,在研究的过程中不应该把人的心理划分成不同的部分,而应该观察人的整体发展,更重要的是要观察人的心理活动,人的各种情绪变化。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关注学生的成长历程,关注人性的培养和发展。注重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潜能,结合认知和经验,让学生从自己的角度认识世界,肯定自我,实现自我,最终达到自我实现的最高境界。
2.情绪心理学
情绪心理学认为:情绪作为基本的心理过程之一,在整体的心理活动中占有一定的位置。它对有机体的生存和生活活动有重要的价值。也就是在人的心理活动中,情绪起着重要作用,会干预人的学习和生活。情绪追求制约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影响了学生的意志力和努力程度;情绪充予则影响和制约着学生的学习过程。
情绪调节教学模式由课堂刺激因素、教学过程、情绪反应、教学结果这四个模块组成。下面,就根据对外汉语听力课教学的目的和特点,来构建一个情绪调节听力教学模式。在课堂刺激因素中,包括教师特点、学生特点、听力内容和教学环境。教师特点包括:专业知识、备课准备、教学模式和方法、态度、情感、言行举止等。教师在整个教学模式中起着关键作用。学生的特点包括:年龄、听力水平、接受程度、心里特点、对听力课的重视程度以及学生的学习习惯等。学生是整个教学模式的主体,因此对学生特点的把握是整个教学模式的重中之重。
1.情绪要素的调节策略
在情绪调节教学模式中,正情绪包括好奇、兴趣和愉快,负情绪是焦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正情绪,抑制和调节负情绪对教学的影响。对外汉语听力教学中,引起学生正情绪的教学策略主要体现在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上。为了让沉闷的课堂变得生动有趣,教师可以采取任务型教学法,将全班分为四组,每组都有自己的听力任务,组内的每个同学也有自己的听力任务。在听力中,每个同学要明确自己的任务并完成,然后全组成员组合答案,最后各组汇报答案,教师讲解并点评。
学习焦虑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最为普遍的情绪反应,在对外汉语听力课堂,学生更容易产生焦虑情绪。教师应该采取的策略包括:提问的方式灵活多变。简单的问题直接问学生,复杂的问题教师应该循序渐进,引导学生回忆和模仿录音中的答案,给学生思考和组织语言的时间;如果有学生回答不出问题,可以再放一边录音,也可以引导学生怎么去听,重点听的内容是什么。学生回答对问题,要给予鼓励和肯定;如果回答错误,不要采取批评的方式,要找出学生为什么回答错的原因,帮助学生克服听力障碍。
2.优化听力教学过程
优化听力教学过程包括五个方面:优化师生关系、优化听力教学情景、优化听力教学方法、优化听力课教学考评。优化师生关系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直接交往和联系。教师在注重跨文化交际的同时,还要了解留学生的国籍、年龄、性格、学习习惯和特点以及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等。
优化听力教学情境主要是指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听力环境。通常在多媒体设备上播放听力材料,教师应该提前剪辑好音频,可以控制音频的速度或者重复次数,确保学生听清听懂。除了听力材料,有时教师播放电影或者音乐,增加课堂的趣味性。
优化听力教学方法,传授学生更多的听力微技能,这是教学中的重点内容。例如:教师教会学生在听力中找关键词、学习语法点、抓住主要信息、排除干扰、理解和概括能力的训练以及文化内涵的差异、语音的区分等。教师应该灵活地变换提问方式,多方面多角度检验学生的理解能力。
优化听力考评的常见形式就是考试。考试的形式一般为:听句子、听短对话、听长对话、短文理解、标声调、标停顿、断句。从各方面检验了学生对听力理解的掌握和听力技巧的把握。检验的目的是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体验成功的乐趣,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参考文献:
[1]孟昭兰.情绪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3.
[2]李晓琪.对外汉语听力教学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