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子钧,张赛辉,王兵
(天津工业大学,天津300387)
为全面提高我校学生对于化学危险品的安全认识和安全事故处置能力,在高校范围内营造安全有序、习惯良好的教学和科研环境,开设了“危化品安全管理”这门课。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危险化学品在生产、经营、运输、使用过程中发生安全事故时如何初期处置和自我保护,掌握化学品安全评价知识及化学品安全技术,从而避免和减少危险化学品在使用过程中所产生的危害,预防各类化学品事故的发生。在课程教学的过程中笔者发现,课程内容理论性较强,缺乏趣味性,并且缺少对国家政策和相关法律法规的解读。因此,笔者通过改进该课程的内容设置,来提升课程的理论高度及趣味性,更好地让学生融入课堂教学并掌握相关知识点[1]。
危化品即危险化学品,是指具有毒害、腐蚀、爆炸、燃烧、助燃等性质,对人体、设施、环境具有危害的剧毒化学品和其他化学品,根据2002年1月2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344号公布,2011年2月16日国务院第144次常务会议修订通过的《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将危险化学品分为九大类21个小项。国家对于危险化学品的生产、经营、使用、运输、储存和管理等方面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法规例如:《危险化学品经营许可证管理办法》(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第55号,2012年9月1日起施行),《危险化学品登记管理办法》(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第53号,2012年8月1日起施行),《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监督管理暂行规定》(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第40号,2011年12月1日起施行)等。正确的了解相关法律法规并将其作为课程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教学的方向性起到了良好的把握作用。
危化品安全管理课程教学的最终目标是预防高校实验事故发生、减少事故损失,这也是建立完善的实验室管理体系的基本出发点。国家通过立法建立健全了危化品安全管理的整套体系,将其设置为课程内容,便于法律的传播,对于平时接触密集的师生都起到了良好的教育和警示作用。
为使化学、化工相关专业的学生获得较为完整和系统的危化品管理知识,该课程的设置和课程内容的安排应覆盖危化品安全管理知识体系的主要内容,跟据专业知识层次结构进行课程设置,以培养复合型、应用型、具有广泛社会适应性的人才为目标。课程中融入危险化学品爆炸、泄露、化工单元操作、典型化学反应事故案例。事故案例是危化品安全管理课程的基本研究对象,实验事故以及与其相关的危险源、风险、隐患、有害因素等应是通过教学使学生避免和知晓的主要知识点。通过在课程中引入典型案例有助于学生更直观、生动、形象的认识关于实验室安全事故、风险等的基本理论(如事故性质、事故类型、事故起因及事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事故发生概率、事故后果、事故模型等),已达到预测、预防、控制事故的效果。
教学内容以课堂讲授为主,利用多媒体播放重大化工安全事故和最新化工安全事故的图片、视频用于教学,便于学生更加直观的了解专业知识,更好的掌握专业概念。在危化品安全管理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为调动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参与性和积极性,把学生划分成学习小组,以小组为单位根据教学内容提前分配好学习任务,要求学习小组提前做好预习和教案,互换师生身份,给小组以讲授课程或分享学习成果的机会,更多的锻炼学生自主学习和语言表达的能力,已达到对所学内容的深入了解和巩固知识点的作用[2]。
为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有效地引入实践教学环节是加强学生对课程内容感性认识的关键。对于危化品安全管理该门课程,学生相关专业知识的储备薄弱,为了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带领学生走进化工生产单位,由相关单位安全管理负责人带领学生进行现场参观和讲解,使学生能够将理论联系实际,对抽象难懂的知识有了更直观,更形象的感性认识。另外,带领学生参观和学习学校自建的危险化学品库,了解各种防爆安全柜的功能和操作方式,也是实践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实践教学中,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不断总结教学经验,激发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求提高教学质量。
一般课堂教学的结课方式为开卷或闭卷考试,也有通过写论文来评价课程成绩的。危化品安全管理的课程结合小组间的辩论、课题汇报、个人演讲的形式作为结课考试的重要评分依据,使学生不在拘泥于对课本知识的学习,更自主的学习新知识和新理论,从而达到对于书本知识的学习升华。
参考文献:
[1]路平,周富荣,胥桂萍.化工原理开放实验方式实践与探讨[J].江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41(3):105-107.
[2]欧阳淑丽,符秀辉,李青云.远程实验预习辅导系统的建立与应用[J].大学物理实验,2012,25(1):9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