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教材《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下册第一、二单元解读及教学建议

2018-01-26 09:46方丽敏
教学月刊(小学版) 2018年9期
关键词:拖拉马虎风儿

□方丽敏

统编教材《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下册的核心教育主题是“养成好习惯”。意在继一年级上册“适应新生活”的主题教学后,帮助学生养成新生活的好习惯。教材分为四个单元,按照逐步扩大的生活领域,分别从“自我生活的好习惯”“与自然相处的好习惯”“与家人相处的好习惯”“与同伴相处的好习惯”四个维度,让美好的自我形象在学生身上进行具体化呈现。通过好习惯的养成指导,开启学生未来的良好生活,体现“指导当下生活,引领未来生活”的课程功能。

【第一单元主题解读】

第一单元“我的好习惯”隶属于课标中的“成长主题”。同主题在各年级中体现为螺旋上升的关系: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我是小学生啦”,完成角色适应;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我的好习惯”,帮助习惯养成;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我们的节假日”,引导学生把握成长过程中时间的意义;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让我试试看”“我会努力的”,是给予“敢于尝试,有自信,要坚持”的指导。

“我的好习惯”这一单元的主题意义在于:积极的自我意识是儿童健康成长的基础,儿童的自尊感和自信心源于对自我成长的关注、认识和体验;童年是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期,而良好习惯的养成对儿童的未来意义深远。

【分课解读及教学建议】

第一单元“我的好习惯”由并列的四课组成。第1课《我们爱整洁》和第2课《我们有精神》,是由外而内的自我形象塑造过程;第3课《我不拖拉》和第4课《不做“小马虎”》,是针对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常见问题,引导他们养成抓紧时间、乐于学习,认真仔细、善于学习的好习惯。因为四课之间是并列关系,所以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教学课序。

第1课《我们爱整洁》的编写目的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重视自己的仪态和仪表,产生良好的自我认同感。

第一课时第一栏目“镜子里的我”,定位于引导学生建立对整洁的认知。教材设计了“照镜子”的活动,自我检查以及同学互查外表是否整洁。本环节的教学,通过“整洁”这一教学话题,帮助学生作出“整洁光荣”的正确判断并形成“要保持整洁”的良好意识。教学时,我们要避免上成针对不整洁行为的批评课以及针对不整洁同学的检讨课。第二栏目“这样做好不好”定位于通过辨析,深化对整洁内涵的理解,同时引导学生从对静态的外表整洁的认识,拓展到对日常生活的动态整洁的理解。教材呈现了“边玩边吃苹果”“精精神神上学去”“一边看书一边吃东西”三种正反面生活场景,涉及的话题从仪表到习惯,从课内到课外,是对整洁内涵理解的深入。本环节的教学重在行为判断后的说理,同时仍要避免将错误行为进行对号入座并批评检讨的现象。

第二课时第一栏目“保持整洁有办法”,定位于保持整洁的技巧交流。教学时,我们要注意保持话题的开放性。教材通过小组讨论的情境,给出了保持整洁的几个范例性做法:“发现红领巾歪了要赶紧扶正”“用完毛巾要洗一洗挂起来”“洗脸的时候,脖根、眼角、耳朵后面都要洗”。这些固然都是学生容易忽视的保洁行为,但是小主持人的话“我还知道一些保持整洁的方法”才是教学讨论的重点以及保持话题开放的关键。第二课时第二栏目“这样是爱整洁吗”,针对学生中存在的“玩沙子和泥巴是否不整洁、做值日是否不整洁”等关于整洁的模糊观念进行辨析,避免将“整洁”非常狭隘地定义在“身上不能弄脏”这个标准上。教材本部分内容的编写有一定的城市化倾向,教学时需要教师结合班级实际进行适当的处理。

副教材《皮皮的故事》是对主教材的深化和补充,通过活泼生动的绘本故事,引导学生理解整洁的社会意义:不讲卫生、不爱整洁将不受欢迎。保持整洁不只是个人的外表要求,也是社会交往的礼貌要求,是对他人的一种尊重。

第2课《我们有精神》的编写目的是:帮助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气质,重视自己的仪态和仪表,产生良好的自我认同感。

第一课时第一栏目“我们有精神”,首先对“有精神”做了界定,引导学生理解“有精神”并不只是外在行为的标准,更是内在的精神气质,只有内外结合,才是真正的精神。因此,教学时,切忌把这一课上成传统的“坐、立、走有精神”的简单的行为训练课。外在行为的标准化、刻板化甚至军事化,会掩盖学生灵动、活泼和富于创新的内在气质。这是本课教材编写在这个话题上对传统教材的突破。第二栏目“这样真精神”着重强调了“怎么样才算有精神”,教材呈现了“高兴地唱”“认真地读”“响亮地说”这几个场景进行范例性指导,并通过“还有哪些样子也是有精神”的讨论,让学生感受到“精神是一种整体面貌”,体现在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细节当中。

第二课时第一栏目“有精神才好”,定位于告诉学生“要有精神”的原因,重点是对意义的理解。它从两个角度来阐述:一是通过坐姿的对比图,说明有精神,身体才好;二是通过两名女生走路姿势的比较,说明有精神,状态才好。小主持人的话“展示一下我们组的精神劲儿”是一个活动建议,通过小组合作一起来做“坐如钟、站如松、行如风”的样子,一起来唱歌,一起来诵读,帮助学生明晰有精神的行为标准。教学这一课时,教师要做有心人,注意教学素材的积累。平时要有意识地拍摄学生有精神或者坐着趴在桌上、走路驼着背等没精神的照片,以此作为课堂教学的话题内容供学生讨论。

本课的副教材《谁精神?》,通过小动物评比“谁精神”的故事,进一步强调精神是一个整体面貌。这个绘本的使用非常灵活,课前导入、课中使用或者课外阅读都可以。

第3课《我不拖拉》的编写目的是:认识到拖拉的危害性,养成不拖拉的好习惯。

第一课时第一栏目“‘等一下’”和“‘还没完’”,定位在讨论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拖拉现象,充分发现,回归生活,引发共鸣。第二栏目“拖拉一下没关系吗”,意在让学生认识到拖拉造成的不良后果。这一年龄阶段的学生,生活规律和时间观念不强,通常会认为拖拉一下没关系。所以教材用反问句式做栏标,强调肯定的结论。小组讨论的情境图包含两个教学层次:一是时间的意义,二是拖拉的后果。教学重在说理,为第二课时导行做铺垫。

第二课时第一栏目“和拖拉说再见”,栏目标题包含两层意思:一是要改变拖拉的坏习惯,首先自己要有意识;二是改变拖拉的坏习惯的过程,需要用耐心和毅力来坚持。这部分教学的重点是方法习得。教材用连环画的形式讲述了小明的故事。故事中的小明是注意力不集中、自控力差的学生的代表。小明用画张妈妈的图片贴在桌上的方法,就像是妈妈常在身边提醒自己,也可以用小闹钟、计时器来帮忙。小主持人用留白的形式“我还有和拖拉说再见的办法呢……”来引导学生进行拓展思考,课堂交流,经验分享。

本课的副教材呈现的是《拖拉鸟》的故事。这是一个未完的绘本,教学时可以让学生续编故事来进行方法以及意义层面上的学习反馈。

第4课《不做“小马虎”》的编写目的是:认识到马虎的危害性,养成遇事仔细不马虎的好习惯。

第一课时第一栏目“生活中的小马虎”,用学生喜爱的绘本形式呈现了日常生活中可能会有的一些马虎现象。如扣错扣子、遗忘玩具、考试漏题……因为本环节的教学从呈错开始,所以教师首先要给学生提供宽松、安全、积极的交流对话环境。教师可以从说自己的马虎事例开始教学,打开学生的话匣子,为教学提供丰富的话题。小主持人的提问“为什么会马虎呢?”定位在分析造成马虎的原因。教学时,要注意与第一栏目形成呼应。就前面的马虎的现象来寻找马虎的原因,加强教学的针对性。

第二课时“怎样才能不马虎”,定位在告别马虎的小技巧、小办法的学习,比如爱丢东西,就请同学来提醒,上学经常忘带文具,就列一张整理书包的清单逐项检查,等等。教学时,教师可以对学生生活中常见的马虎现象进行分类,然后学习解决此类问题的共性办法,以提高教学的实效。小主持人的留白“不马虎的办法很多,我的办法是……”意在经验分享。第二课时的最后,教材设计了“找一找不同”的游戏活动。根据几次试教的经验,建议教师可以将这个游戏用于第一课时向第二课时过渡的环节,因为游戏的重点在于要帮助学生总结不马虎的方法,可以带出第二课时的核心话题。

教材提供了两个副教材绘本。《小马虎添麻烦》旨在让学生感受日常生活中的小马虎带来的小麻烦。《马虎危害大》其实是对仔细、不马虎的意义进行提升:如果从小做事马虎,不仔细,一旦养成了坏习惯,长大以后参加工作可能会带来大麻烦!这是对主教材内容的拓展和补充。

小学低年级是好习惯的养成期,好习惯的养成是从个人生活开始的。第一单元“我的好习惯”作为一年级“养成好习惯”这一核心教育主题的开篇单元,可以和一年级下学期的始业教育相结合,帮助学生开启新学期生活的良好开端。

【第二单元主题解读】

统编教材《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下册的核心教育主题是“养成好习惯”。第二单元“我和大自然”从“与自然相处的好习惯”这个维度,回应整册教育主题。

著名教育家斯宾塞曾经说过:“一个热爱大自然的人是不可能变坏的。”自然的美丽与神奇、莫测与变化、和谐与秩序,都是培养儿童美好品德的重要素材,也是落实课程标准“指导儿童的现实生活,培养儿童的生活情趣、生活技能、社会责任”要求的有效资源。

与统编教材中其他内容主题呈螺旋上升的编排方式不同,自然的内容主题只在本册本单元中出现,其他和自然相关的内容都以单课的形式进入四季主题中。按照学生生活的时间逻辑,教学本单元时,应该正是大江南北万物复苏、春意盎然的好时节。因此,本单元的教学合时合境,体现了教材“以儿童生活逻辑作为教材编写逻辑”的鲜明特点。本单元前三课《风儿轻轻吹》《花儿草儿真美丽》《可爱的动物》,从三个并列的角度引导学生感受人类和自然的关系,第4课《大自然,谢谢您》为全单元作结。

【分课解读及教学建议】

《风儿轻轻吹》一课的编写目的是:要引导学生亲近自然,了解生活中的自然现象,与自然有共在感,喜欢在大自然中活动。

第一课时“风儿在哪里”和“和风儿一起玩”这两个栏目,意在通过室外游戏“寻找自然界中的风”,学会观察自然、探究自然,愿意亲近自然。教师可以结合春游等室外活动展开本课的教学。教学本课时,需要注意几点:教材右上角呈现的纸风车游戏,仅是参考性案例;小主持人的提问“我们还可以和风儿一起玩什么呢”是对教材中放风筝、吹肥皂泡、扔纸飞机、做小风车等活动的拓展,意在将学生的生活经验带进课堂,回应的是课程标准中“有创意的生活,积极乐观的生活”这一内容要求。

第二课时第一栏目“风儿能帮我们什么”,定位在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感受风儿对生活的作用。教学重点仍是教材列举之外的结合生活经验的拓展。第二栏目“风儿的‘脾气’”,是让学生认识微风、狂风等不同强度级别的风。其目的是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一些关于风儿的基本常识,更是要引导学生去观察,当风儿发脾气或狂风来临的时候,周围的环境发生了哪些变化?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生活的好习惯。小主持人以“遇到风儿生气了,我们怎么办呢”的设问,揭示了教学难点:学习台风来临时的自救自护知识,培养生命意识,提高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

本课主教材囿于版面,不可能涉及各种自然现象,否则教材就会变成自然现象的简单罗列。为落实课程标准中“了解一些自然现象”的要求,本课补充了副教材《风儿的朋友》。通过风儿的自述,以优美的富有情趣的小诗,描绘了自然界中的其他自然现象,主副教材结合,有点有面地展开,让教学活动得以深入,又很好地落实了课程标准的要求。在具体的教学中,副教材作为主教材的补充可以直接在课堂内运用,也可以作为自学的内容来处理。

《花儿草儿真美丽》的编写目的是:引导学生观察自然,欣赏自然的美,乐于探究自然,爱护花草,与花草相处时要学会自我保护。

第一课时的栏目标题“走,看花看草去”是全课的亮点,具有强烈的感召力,将课程的活动性特征体现得淋漓尽致。教学时,我们要引导学生“看”花草的哪些方面。首先,教材中“大树有生命,花儿有生命,小草也有生命。它们会发芽,会开花,会结果。种子落在地上,又长出新的嫩芽……”这段话暗含了第一个教学层次:观察生命现象,知道花草是自然界中与人类相伴相生的另一种生命形态。接着,教材用对话的形式提供范例“看,爬山虎的‘脚’!”“我见过一种草……”“我最喜欢的花是……”提示了第二个教学层次:说一说自己喜欢的花和草,描述细致入微的发现,还可以交流与花儿、草儿之间的故事。

第二课时第一栏目“爱护花和草”,定位于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和爱护身边的花和草。教材建议教师用辨析的方式展开教学。这个栏目有两个教学层次:一是理解人工栽培的、公园里的、校园里的花和草不能摘;二是讨论野外情境中的花草能不能摘。小主持人的提问“这样做对吗”是开放的,力图引导学生结合实际环境进行辨析和导行。第二课时第二栏目“花草面前要小心”,强调了一些和花草在一起时须注意的问题,其中很多是科学的、客观的常识,所以教师可以清晰地告知学生,对学生进行指导。

本课的副教材描绘的是一个小男孩一年四季与小树相伴的故事。绘本暗含的意思是“我在成长,小树也在成长,我们是自然界中的伙伴,是相互依赖、相互陪伴的两种生命形态”。统编教材《道德与法治》非常强调人与自然辩证、统一、和谐的关系,人在与自然相处的过程中,是弱中心、弱主导的定位,人与自然永远都是相互依赖、相互服务、共同生存的,人类不应该高高地凌驾于自然之上。本课主副教材都体现了这种价值观。

《可爱的动物》的编写目的是:引导学生爱护小动物,对身边的小动物有亲近感、共在感,有好奇心,乐于探索,懂得与小动物相处时自我保护的一些做法。

第一课时第一栏目“我喜欢的动物”,定位于引导学生介绍自己喜欢的动物,尤其是说明喜欢的原因。教材给予众多范例性理由,可能是因为自己的生肖,可能是因为饲养的经历……学生喜欢动物的原因是各种各样的,教材倡导的表达形式也各不相同,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用个性化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第一课时第二栏目“我和我的动物朋友”,意在让学生说说自己和动物之间的小故事。教材在这里设计了一段篇幅最长的导语:“我每天都和院里的小猫玩,给它吃的。它一看到我,就跑过来对我喵喵叫,像是在和我说话……”这段话的教学启示是:引导学生讲述自己和动物朋友的故事时,要详尽具体。因为详尽而具体才会有细节,有细节才能打动人,才能激发学生对动物朋友的真实感情。

第二课时第一栏目“怎样才是真喜欢”,旨在帮助学生掌握与动物相处的好办法。教材中的每一幅图都有一个要点,包括不虐待小动物、游览动物园时要遵守规则、饲养小动物首先要了解其生活习性等。第二栏目“别让自己受伤害”与前一课的“花草面前要小心”相似,都涉及很多科学常识,既可以通过学生的经验分享,也可以由教师精准告知一些重要的客观知识。

本课最后补充了两个副教材。第一个副教材《动物老师》,揭示了很多的创造发明的灵感都来自于动物。第二个副教材《我和小蜻蜓》,借一个小男孩将捉来的小蜻蜓放飞自然的故事,告诉学生什么才是真正的爱护、喜欢小动物的行为。这两个绘本建议作为主教材的补充在课堂上使用。

《大自然,谢谢您》是对整个单元的总结:引导学生了解自然给予人类的物质和精神的馈赠,从而亲近大自然,感恩大自然。

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以通栏的形式呈现“大自然的礼物”,希望学生能结合生活经验,历数日常生活中大自然给予人类的物质馈赠。这一课的教学可以与参观活动、采访活动等结合,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第二课时“大自然中的快乐”与第一课时相呼应,定位于大自然给予人类的精神馈赠。教材描绘的是学生在室外玩耍的当下场景,而夏天和秋天的两个圈图是教材的“留白”,以引导学生说说自己在自然四季中的不同快乐。

本课也设计了一个副教材《大自然的语言》,这个绘本旨在告诉学生:大自然在带给人类物质馈赠和精神馈赠之外,还给了人类智慧的启迪。这是从第三个角度对主教材进行补充,可以作为课堂教学的独立环节,也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统编教材《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我和大自然”,重在引导学生理解人类与大自然的关系,教材坚守并力图传达给学生的理念是:人类和大自然应该是相互依存、相互依赖的关系,美丽的大自然给了人类物质和精神的馈赠,人类应该对大自然心怀感恩。广大教师只有很好地理解这一教材理念,才能在课堂教学时成功表达。

猜你喜欢
拖拉马虎风儿
“马虎”父子
风儿的诉说
再见了,马虎猪!
拒绝拖拉
糊涂的小马虎
风儿吹吹,看谁跑得更快
“拖拉”同桌
你是“拖拉王”吗
风儿
风儿的四季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