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旗
莎洛美是一位装饰过不少艺术家精神生活的传奇女性。1900年,她拜会了托尔斯泰,这位年逾古稀的文坛泰斗曾惊叹她仪态的从容。那时她正值盛年,风姿绰约,从英德法到俄罗斯,在当时的文学圈里掀起了一股“莎洛美旋风”,成为近代欧洲文化史上一段令人羡慕的花边。时至今日,在我们所处的这个严肃写作成为边缘话语的乏味时代,我依然听到不少人对以莎洛美为指称的文学浪漫时代津津乐道。在20世纪之前的欧洲,曾经有过一种贵夫人供养艺术家的风气。奥斯卡·王尔德说:“沙龙一词含有女性化的意味。”我想可能与此有关。
与这些贵夫人不同,莎洛美并不是巨富,她所拥有的只是贵族的血缘、生命中动荡不安的激情以及对她那个阶层所能体认出来的艺术价值的眷顾。其实,用我们当今流行的尺度和官方文化部门的标准来看,莎洛美不失为一个成名的作家,她整理过里尔克传记,发表过轰动一时的小说。她一生周旋于多位艺术大家的生活当中,除托翁之外,像弗洛伊德、尼采、里尔克都与她过往甚密。这样的内容在严肃的文学正史当中是难以查获的,甚至在当事人的日记和传记中也干脆一带而过,或一字不提。我近日在读里尔克传《尖锐的秋天》一书时偶尔发现一些实质性的情况,书中介绍尼采曾经狂热地钟爱莎洛美,后来她才移情成为里尔克“生活中的伴侣和精神上的引路人”。
这样的移情在我初读时破绽颇多。因为我虽然推崇里尔克,并真诚地把他敬奉为诗学中的导师,但我深知在这样的推崇中暗含着一种企图为自己的写作留有余地的诡计。而且我确实觉得里尔克除去写出了让人惊诧的平地起风式的优异的诗文之外,他一直按一个凡俗的人的轨迹在生活着,他与时尚社会保持着太多的一致性情调……而尼采却是个骇世惊俗的巨人,托马斯·曼曾称尼采是历史留给人类最后的一个神话。按我的理解,尼采是把哲学思考与生命形式统一在一起完成这个神话的,他没有或不屑于给自己的生命留有更多的内容。因此从现世的平面上回顾峥嵘的思想史,避开尼采是不可能的。虽然他的姿态常常使我晕眩,他不无恶意的超人意志曾经使我生命中多年积累的“历史逻各斯①”呈现出突然崩塌的险峻之势。尼采确实太为傲慢了。
于是在19世纪末,也就是在尼采生命最为不幸的晚年,莎洛美断然离开他而走进了凡俗的里克尔的生活。显然,像尼采这样一个被思想耗空了的离群索居的人与一种在上流社会构成时尚的有情调的生活是格格不入的。而里尔克天生是个情种,他能把生命从其天才的写作中抽离出来,并使之如鱼得水地加入到一种时尚中去,在那些纯真的少女和阔绰的贵妇人之间左右逢源。对现实而言,这很像一个荒谬的寓言,却充满了生活的逻辑性。在这种荒谬和逻辑之间我们都无能为力,就像尼采本人讲的:“可以从某一点出发反思生活,但生活之外无此定点。生活可以在某一法庭前满面羞惭,但生活之外无此法庭。”莎洛美感兴趣的是生活的质感或艺术化的生活,是作为特定的文化形态的一个女性的人生的情感际遇。
有时候,我觉得女性——被性别意识垄断了的女性——对生存的看法非常有趣,她们有一整套无懈可击的参照系统和思维逻辑。我们只有顺从和依据它,而无力按自己的程式篡改它的得数。
(选自2018年第1期《散文百家》,本刊有删改)
【注】①逻各斯:欧洲古代和中世纪常用的哲学概念,一般指世界的可理解的规律。
鉴赏空间
虽然莎洛美是一位传奇女性,在当时的文坛掀起一股“莎洛美旋风”,但本文作者并没有浓墨重彩地穷其一生,而是侧重介绍其有质感的艺术化生活。
在本篇传记中,作者一方面客观描述传主,另一方面也适时融入自己的真挚情感和客观评价。这些语句看似轻描淡写,实则意蕴丰富,如果蜻蜓点水式地一读而过,就很难深刻理解它们的含义,因此我们不妨多读、多品悟。
1.文章开篇说:“莎洛美是一位装饰过不少艺术家精神生活的传奇女性。”请你结合全文,说说她装饰过哪些艺术家的精神生活?
2.莎洛美为什么会离开尼采而选择里尔克作为自己“生活中的伴侣和精神上的引路人”?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