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红柳
(中共辽阳市委党校,辽宁 辽阳 111000)
社会保障关乎人民的幸福,关乎社会的稳定,关乎国家的长治久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基本方针。从增强公平性,流动性,保障可持续性发展全面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在过去的五年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保障项目日趋完备,制度运行安全有序,保障水平稳步提高,人民群众更多的分享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
党的19大报告提出全面建成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这是党中央在科学把握世情国情的基础上牢牢把握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保障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的新时期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作出的重大部署。目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了新的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背景下必须建立适应我国国情的社会保障体系,这对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断提高和改善民生,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社会意义。
按照党的十九大的重要部署,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的根本要求和奋斗目标扎实推进各项工作的展开。
党的19大报告提出全面实施全民参保计划社会保障覆盖率是衡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指标之一。全面实施全民参保计划是实现全民社保全民覆盖,人人享有基本的社会保障最重要的举措。针对中小微企业和广大农民工灵活就业人员,新就业形态人员,参保的居民等群体扩大参保覆盖范围。通过全面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对各类人员参加社会保障情况进行登记补充和完善,建立全面准确完整的社会保险参保基础数据库,实现全国联网和动态更新。
在人口老龄化的浪潮中,保障老年人的社会保障权益。必须全面推进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完善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进一步规范职工和城镇居民养老保险缴费制度,进一步行实养老保险制度可持续运行的物质基础,鼓励企业发展企业年金鼓励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和商业养老保险。针对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的状况,出台应对人口老龄化相关社会保险制度措施。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今天,协同医疗改革,促进全民健康必须深化医保制度,改革实现医疗服务一体化。建立适应不同群体的医疗保险制度,探索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不断完善政策体系,鼓励发展补充医疗保险商业健康保险,满足人民群众尤其是特殊群体的医疗保障需求。全面实行城乡居民的大病保险制度,发挥医疗保险的保障作用。对贫困群体、负担较重的家庭,实行精准支付,政策倾斜,提高医疗保障水平,缓解困难群众的重大疾病风险。
建立健全失业保险费率调整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条的机制。完善失业保险金标准调整机制,放宽申请申领条件,落实失业保险津贴。积极实施实行工伤保险省级统筹,全面推进工伤预防、工伤治疗、工伤疗养制度建设,推进工伤待遇调整机制科学化规范化水平。
随着我国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完善,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在社会保障领域人们对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有了更高的期盼。这就需要在社会保障领域内建立各项社会保险全国统一的公共服务平台,全国性的社会保障服务体系和全国性的社会保险服务信息。保障人民群众的社会保障知情权。在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建立的过程中,必须继续巩固和完善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险经办管理服务体系。实现跨地区跨部门跨层级的社会保险公共服务事项统一管理、协同服务的管理平台。充分应用互联网大数据移动应用客户端的技术手段,逐步实施线上线下的服务。加快推进社保卡的应用,推进社保卡的一体化进程,实现社保一卡通,简化社会保险办理流程和业务流程,实现社会保险基本公共服务化。
排除困难群体的生存危机,维护社会底线,维护社会团结,都需要我们不断强化基本的民生保障。统筹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完善最低的生活保障制度,建立健全残疾人的基本福利制度,完善儿童福利制度,激发慈善主体的主观能动性,规范慈善主体行为,完善监督监管体制,完善优待抚恤安置的基本制度。
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全面建成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就要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基本方针。实现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奋斗目标。更好地维护社会的公平与正义,促进经济社会的良性发展。
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是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的重要举措。在十九大会议精神的要求下各级党委和政府加强组织领导,把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各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勇于担当,尽职尽责,积极配合党委和政府相关部门的工作安排。加强政策解读和引导宣传,在全社会形成理解和支持社会保障政策的风气,认真履行义务,共同促进社会保障事业蓬勃发展。我们应该坚定信心,不忘使命。贯彻党的19大会议精神,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奋勇前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梦不懈奋斗,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胜利。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十九大报告[M].人民出版社,2017.
[2]郑功成.加快健全社会保障体系[N].人民日报,2016-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