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达
紫砂艺术诞生于宋明交替,饮茶方式发生剧烈变化的时代。根据生活的需要从而造成的形体上的改变,社会的进步合文化发展促进工艺美术水平的提高。紫砂诞生于江南地区,江南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但同时又保留了最原始的地域特征。这种特征是独特的。随着文化影响力的传播,不同地区饮茶文化产生碰撞,这种特征也显露的更加明显。
从题材上来看,紫砂无论是光素器还是花塑器,都是从日常生活器具当中产生灵感,在周遭的自然环境当中发祥。我们可以发现流传下来的经典壶器造型,可以说具有普遍的地处江南才有的艺术风格,北宋年间文脉南迁,这一变化在明清时期达到顶峰,而这同时也是紫砂艺术发展的高潮时期。即便是今天,江浙教育之兴旺,亦称得上中国之冠。
这并不是说紫砂的造型根源完全是江南地区的特产,而是指以江南文化为基础的一种形体塑造。跟北方刚强的文化特性所区别的江南文化更加的婉约,柔和,有着非常明显的艺术韧性。这种特性被江南地区文化的兴盛加以放大,具体到紫砂工艺所讲究的“方圆合一”上就有所体现。在紫砂壶的制作,形体上是几乎看不到线条直接的转折,对于曲线的运用的要远远多过于直线。即便是看上去笔直的线或面,在实际制作中也是微曲的。这种根源性的特征在融合了书法、绘画、金石、文学之后,更是衍生出了各种变化,但却没有磨灭其骨子里的吴越文化特征。
作品《鱼米之乡壶》上运用了陶刻的方式,选取了一幅山水渔船的风景作为创作的主题。用刀锋代替画笔,纵横自如,神韵怡然,有着几分国画山水的痕迹,但却又多了许多金石之韵。将江南地区自然的生活场景巧妙的构筑在同一个画面之中,显示了其中对笔墨艺术的理解,以及整体结构与装饰的高度结合。
这件作品的外形小巧,透露着玲珑的气息。壶面则保留了传统紫砂壶光润饱满的特征,古朴的色彩搭配简洁的轮廓,含蓄婉约而不露骨。。曲线运用。延续到壶流之上,棱线顺势而为,搭配整体的和谐均衡。同时壶把与壶流前后呼应,壶圈并非是一个正椭圆,而是略微有些倾斜。配合壶身大小比例,让整个圈把适当的缩减裁切,虽然并非是一个整体的圆,但跟壶身连接顺畅。线条延续过去可以将壶身的线条看作是壶把未尽之圆的补充,前后呼应,形如一体。美观大方的壶盖,搭配三点一线的壶钮,仿佛是壶身的缩小,又似是一种衬托,显得更加秀气。
壶面上的装饰用陶刻制成,田园风味十足。不过江南的田园并非阡陌纵横,而是湖光山色,礁石耸立,芦苇丛生。北方的牧原对应的便是南方的渔歌,波浪和渔船交相辉映,反应了一种江南特有的生活方式。这种放松,营造了广阔画面的装饰结合壶整体的结构布局,将最好的一面呈现展示。通观之下质朴而风雅,金石传神,让普普通通的景色,越品越是心动,赏玩在手便可渐入佳境。
评价一件作品的好坏,不单要看其意蕴,更要观其制作。装饰的风格与力道能否搭配主题也是相当重要的一环。有些装饰很好,但制作的风格与所要表达的主题互相冲突,则装饰的再精彩,亦不能称之为成功的作品。所以当承载陶刻装饰的茶壶是一种风格的时候,附属之上的装饰亦最好遵循这一风格,让两者更加统一,融合的自然也就更加密切。这样一来,不单可以便于观赏理解,更重要的在于表现了创作者对于技艺与文化搭配的眼光与品位。
紫砂的创作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艺术的发展有高潮也有低谷,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整个社会的艺术需求可以说在不断的改变,是迎合还是坚持,就是每一个艺术创作者都必须经历的选择。所以在这种时候,就凸显出眼光与品位的重要性。好的眼光能看得更远,好的品味则会让人明白到底需要什么。文学素养、书画功力、人生经历都可以综合提高一个人的眼光和品味,但终究还是需要日复一日的坚持与追求,只有这样才能领略艺术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