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英
(兰州职业技术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文化自信是指文化主体对身处其中作为客体的文化,通过对象性的文化认知、反思、批判、比较及认同等系列过程,形成对自身文化价值和文化生命力的确信和肯定的稳定性心理特征。文化自信具有主体性、指向性、象征性和包容性等本质特征。同时,文化自信具有极其重要的当代价值,它是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软实力的源泉与动力,是应对世界异质文化冲突与融合的心理支撑,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支柱。[1]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是一个国家能够站立的脊柱。中国是文明古国之一,5000多年的文化历程在各个领域都曾一度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中华民族在文化领域的辉煌成就是不容置疑的,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小说、史记经文、医疗文献等都流传至今,产生着深远的影响。科学技术方面在天文、地理、数学、农业、生物、医药、冶炼、机械、建筑各领域都取得过卓越的成就,四大发明、《大明历》、《九章算术》、珠算等等不胜枚举,甚至建成了如万里长城、大运河等堪称奇迹的建筑物,令世界叹为观止。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带领下,我国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可以说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是中国文化自信的重要来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纵览世界史,一个民族的崛起或复兴,常常以民族文化的复兴和民族精神的崛起为先导,一个民族的衰落或覆灭,往往以民族文化的颓废和民族精神的萎靡为先兆。要想实现中华民族的振兴和富强,实现“中国梦”,就需要凝聚民意,成就文化自信,因为在各国的日益竞争中,文化已成为了比拼综合国力的一个重要衡量标杆之一。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信息的传递实现了世界范围内的零距离交流接触,随着信息的交流,一个国家的文化已经成为了国家形象和影响力的代表。文化自信与文化软实力有着密切联系,中国人的文化自信支撑和推动着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我们要从中华文明的历史辉煌中奠基文化自信,从当代中国的蓬勃发展中形成文化自信,从文化发展的正确道路中确立文化自信。[2]面对西方发达国家的霸权文化渗透,中国只有坚持文化自信才能从容不迫地面对,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而不是在文化渗透的冲击中迷失自我,失去民族信仰。
建筑文化凝聚了一个民族的科技和理念,人类建筑除了其本身所具备的建筑作用以外,还体现着一个民族的哲学、文学、美学等精神层面需求,以中国建筑文化为例,中国建筑讲究“风水”,即道家“天人合一”思想的体现,并且顺应自然和人文,根据居住环境的不同,中国南北东西各个区域的建筑风格也存在较大差异,江南素有水乡之称,于是建筑与山水植被结合在一起,诞生了享誉世界的苏州园林。生土窑洞是黄土高原特有的建筑形式,根据土壤和环境,人们创造了这种独特的建筑群,冬暖夏凉,坚固耐用。而北方作为中央集权的中枢,其标志性建筑四合院则体现了家族制度和伦理观念,另外、云贵地区竹楼、客家土楼等皆为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中的珍品,在世界建筑领域享有极高的评价。
在美学上,中国传统建筑讲究移步换景,非常注重空间布局的层次感,建筑不仅仅是居住的场所,更是修身养性,可以“玩味”的景致,线条、梁角、垂檐、屋顶等结合在一起,用框架勾勒出独具韵味的中国风建筑风格,辅以庭院景致、衬托性建筑和鲜明的色彩,雕梁画栋,往往令人沉醉其中,感到心静舒畅。
技术方面,中国传统建筑采用了独特而科学的框架式结构,以柱、梁构成建筑框架用以支撑重量,墙面仅仅是遮挡隔断的作用,具有极为独特的“墙倒屋不塌”的特点,在空间分割和门窗的布局上更为灵活。
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智慧和文化的结晶,凝聚了中华民族文化中的科技、艺术、信仰、伦理等元素,然而随着经济、技术与社会的发展,全球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与紧密,文化趋同的倾向大有席卷全球的势头。建筑在这个过程中随着技术的变革也逐渐走向趋同,在消费文化的引导下,社会对新功能与新材料的关注远远超过对文化的关注,因而建筑的文化特征逐渐消失,一些可以代表优秀传统文化的形式也渐渐消失,城市景象陷入了无序混乱的尴尬境地。[3]这种趋势是危险并且错误的,任何向新的发展都离不开历史沉淀作为基石,将传统文化摒弃不但不利于新建筑文化的发展,更会导致民族自卑情绪,严重打击民族文化自信,与建设祖国实现“中国梦”的宏观目标背道而驰。
继承传统文化并不是要固步自封,传统建筑文化反映着一段历史时期的时代背景特征,与当今社会背景并不一定完全匹配,另外科技的发展也在构建方式上拥有更多更灵活的选择余地,建筑局限性大大降低,我们应当在传统中国特色建筑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和创新,并充分吸收国外建筑文化的优点,结合自身的特色进行创新,构建出即具备典型中国特色又适应时代发展眼光的新式建筑文化,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正视我们自身的民族文化,坚定强大的文化自信,才能稳固中国民族特色,不至于随波逐流,淹没于国外文化渗透的浪潮冲击之中。
构建中国特色建筑文化,要求我们深度挖掘和转化传统文化,正视和继承其优秀的智慧与经验,剔除其历史局限性的部分,融入全新的现代化元素,重新激活其生命力,坚定坚持现代中国特色社会文化,传播中华文化价值,摆正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位置,保护和坚定民族文化自信,在群众中树立起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力推动社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