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石妹
(广西省北海市合浦教师进修学校,广西 北海 536100)
在这个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时代,尊崇传统元素的民族音乐文化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慢慢走向消亡。为了恢复民族音乐文化的生机,让民族音乐得到传承和发展,就需要各地区的高等院校担负起文化传承的重任。在高等学校音乐教学中融入民族音乐,不仅能使学生感受到纯真质朴的音乐文化,提升他们的综合素养,还能在潜移默化中促进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众所周知,文化传承的主要方法是教育,高等学校作为文化教育的载体,肩负着文化传承的重任。高校音乐教育对民族文化传承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意识,并进一步培养民族音乐的专门人才。因此,只有将民族音乐文化融入到高校音乐教育中,才能让民族音乐文化得到发展与传承。
近几年,很多高等院校在对民族音乐传承研究领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并取得了优秀的成绩。如台湾利用政府、社团、学校和研究机构的形式对传统民族音乐——歌仔戏进行了有效的保护和传承;大陆目前有很多师范院校开设了民族音乐专业,如湖南师范大学、福建师大、南京师大等,尤其是南京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所开设的民族音乐学专业举办了多次民族传统音乐的前沿性课题研讨会,为民族音乐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因此,通过高等院校教育的形式来实现民族音乐的传承是可行且有效的。
当前,民族音乐渐渐成为高等学校音乐教学中的重要教学资源,但是其中也呈现出了一些问题。一方面,很多从事民族音乐研究的专家学者所撰写的文章理论性相对较强,在各大高校中缺乏实用性,若是直接作为教材来使用,便不能使理论与实践很好地结合起来,从而失去了民族音乐学习的意义。另一方面,部分高校将民族音乐教学停留在理论层面,并没有将其纳入到真正的教学体系中,同时对民族音乐课程的设置不完善,使民族音乐教学停在表面,不能够与地区的保护和传承工作有效契合。
目前,很多高校在民族音乐教学方面选择以贴近生活为办学宗旨,试图将民族音乐教学和当地文化部门、民间团体结合起来,以获得广泛的社会影响,提升学校知名度,并在招生、评估中得到一定优势。但是,流于形式的学习与研究工作给民族音乐的传承和发展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不利于学校在民族音乐人才培养方面的进步。
对于民族音乐的内容和形式,一部分人认为要保留民族音乐的特色,不需要尝试创新,另一部分人则认为随着文化多元化的发展,民族音乐也可以进行发展和创新,以符合时代的需求。当然,为了民族音乐能够更好地发展,就需要既保留民族音乐的鲜明特色,又要进行一定的创新,并对其内容和形式进行适当调整。比如,在民族歌曲演唱中加入舞蹈,既使民族歌曲演唱不单调,还能使民族舞蹈进入到大众的视野中,让人们感受到民族的力量,使民族音乐文化得以传承;还可以将表演形式发展为民族歌舞大串烧,如2012年龙年春晚上表演的《幸福大家庭》节目,就完美地展现了中国56个民族文化的魅力。
民族音乐传承班的教师大多数是民间的乐师,伴随着年龄的增长,传承班的民族音乐教师越来越少。由于高校对教师的招聘要求较高,并且大多数毕业学生资历不够,所以他们也很难争取到民族音乐教师的职位。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有关部门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出台相关引进机制,来保证教师的人数充足,提高教师队伍的教学质量,以促进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
适合民族音乐专业学生的就业职位相对较少,为了使更多学生能够找到好工作,学校在教学内容上就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适当地改变,以扩大就业渠道。学生师范能力的培养是学校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学生在学习民族音乐的同时,也要教授其他形式的音乐,以帮助学生提高音乐教学能力,并具有符合现代形式的舞台演出能力。
传统授课的教学模式越来越难以符合现代教学的需求,对于民族音乐这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来说,仅仅利用口传心授是体现不出教学效果的,所以需要学校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将音乐融入生活,组织学生定期参与到民族生活中,体会当地音乐文化,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对民族音乐的认识,从而促进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创新。
民族音乐文化是中华音乐文化的瑰宝,高等院校的音乐教育与民族音乐的结合给民族音乐体系的发展和传承注入了新鲜血液。但是,高校在民族音乐传承的过程中还面临着诸多问题,这需要高校担起对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重任,将民族音乐的教学落实到位,同时需要教师正确的树立教学观念,才能使民族音乐得到有效的保护和传承。■
[参考文献]
[1]范巧珍.广西少数民族音乐在高校的保护与传承[J].艺术教育,2013,11.
[2]苏丹.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在高校的传承与创新[J].艺术教育,2016,09.
[3]石黎明.高校音乐教学与民族音乐文化传承问题探讨[J].黄河之声,2015,04:63.
[4]张天彤.高校传承少数民族音乐的定位再思考[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5,0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