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禹成,关云鹏
(1. 河南省煤田地质局物探测量队,河南 郑州 450009; 2. 内蒙古自治区岩浆活动成矿与找矿重点实验室 内蒙古自治区地质调查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0)
地震勘探区内地层由老至新依次有:中生代三叠系上统小泉沟群赫家沟组(T3h),侏罗系下统八道湾组(J1b)和三工河组(J1s)、中统西山窑组(J2x)。勘探区含煤地层为中、下侏罗统地层,共含煤28层。煤层自上而下赋存于西山窑组、三工河组和八道湾组地层之中,自上而下统一编号为1~26-2号煤[1]。煤系平均总厚537.68 m,煤层总厚37.47~195.37 m,平均102.79 m。上部为西山窑组(煤8-煤12),中部为三工河组煤层(煤13-煤15),多集中于三工河组地层的上部,该组与上部西山窑组煤层平均间距为95.61 m左右。下部八道湾组含可采煤层9层,编号为18~26-2号煤,其中上部的煤18、煤19多为厚层及中厚煤层,煤层间距较小,为勘探区主要可采煤层,下部的煤22、煤24、煤26-1、煤26-2也为厚煤层,全区稳定发育,为勘探区主要可采煤层[2]。勘探区总体为一轴向NWW的背斜构造(皮里青背斜),地层走向NWW,局部有褶曲,东北部发育有1个明显的向斜(皮里青向斜),使煤层底板等高线发生不同程度的弯曲变化。地层倾角5(°)~10(°),局部可达30(°)。区内断裂构造不发育,主要断层为南部发育F8逆断层和北部发育F4断层,F8、F4为井田首采区的边界构造。
本次三维地震勘探表明:区内构造复杂程度属中等,除南北边界处2个断层落差比较大外,其他断层落差较小,勘探区共解释断层25条,其中逆断层23条,正断层2条,断层以NWW、NNE向为主。发育的褶曲构造主要有皮里青背斜和皮里青向斜。
2.1.1 皮里青背斜
位于勘探区中北部,为一宽缓的背斜,轴部沿孔E-6、71-6、72-2一线,轴向NWW,向E倾伏,在区内延伸长约3.5 km,最大幅度200 m左右,南翼地层倾角在5(°)~27(°)之间,北翼地层倾角为5(°)~10(°)左右,背斜在时间剖面上反映明显,区内另有70-1、70-2、70-3、71-3、71-6、72-1、72-2、72-3、73-2、73-3等多孔控制,已查明。
2.1.2 皮里青向斜
位于勘探区东北部,皮里青背斜的北部,轴部沿72-6孔、73-7与73-4孔中间一线,轴向EW,向E倾伏,在区内延伸长约3.5 km,最大幅度150 m左右,两翼倾角基本对称,倾角较缓,为5(°)~10(°),向斜形态仅在勘探区东部较明显,向西基本消失,北翼被F4断层所破坏,向斜在时间剖面上反映明显,区内另有72-1、72-6、73-3、73-7、73-4孔控制,已查明[3]。
2.2.1 F4断层
位于勘探区北部,逆断层,走向NEE,倾向NNW,断面倾角65(°)~70(°),由于上盘地层倾角较陡,可达60(°)~70(°),不能形成反射波,本次仅能控制下盘,本断层同时错断了18、19、22、24、26-1、26-2煤层。在区内落差20~250 m,延展长度为3.3 km,在垂直断层走向的时间剖面上,煤层形成的反射波有明显的错断现象,断点、断面清晰可靠。按40 m×80 m的网格剖面统计,控制该断层的断点共计97个,其中A级断点50个、B级断点24个、C级断点23个,A级断点占51.55%,A+B级断点占76.29%,故该断层属控制可靠断层[4]。该断层已经经区内73-4、70-6、71-8 3个钻孔所证实,属查明断层,该断层对本区北部的含煤地层具破坏作用。本区的连井时间剖面和对应的70、71、73地质勘探线对比煤层底板形态、断层位置吻合较好,因此断层可靠。
2.2.2 F8断层
位于勘探南部,逆断层,走向NWW,倾向NNE,断面倾角70(°),同时错断18、19、22、24、26-1、26-2煤层,在区内延展长度为4.1 km,推测落差大于500 m。
该断层落差较大,野外施工时在25束到28束采取了向南延长测线的技术措施,但是地震资料不能控制断层下盘,仅能控制断层上盘,该断层上盘在地震资料上反映明显。在垂直断层走向的时间剖面上,煤层形成的反射波有明显的错断现象,断点、断面清晰可靠。按40 m×80 m的网格剖面统计,控制该断层的断点共计111个,其中A级断点57个、B级断点27个、C级断点26个,A级断点占51.35%,A+B级断点占75.68%,故该断层属控制可靠断层。
该断层已经经67-6、E-1两个钻孔所证实,属基本查明断层。从以往地质资料分析,在67勘探线上,67-6孔在断层下盘上打了999.98 m仍然是新生界地层,断层上盘18煤埋深约550 m,在69勘探线上,E-1孔在断层下盘上打了980.71 m仍然是新生界地层,断层上盘18煤埋深约550 m,因此断层落差应该大于500 m。本区的过67-6、E-1两个钻孔的连井时间剖面和对应的67、69地质勘探线对比煤层底板形态、断层位置吻合较好,因此断层可靠。
2.2.3 DF18-1断层
位于勘探区西南部,逆断层,走向NWW,倾向NNE,断面倾角70(°),错断了18、19煤层。该断层在18煤层中落差0~15 m,区内延展长度为460 m。在垂直断层走向的时间剖面上,煤层形成的反射波有明显的错断现象,断点、断面较为清晰。按40 m×80 m的网格剖面统计,控制该断层的断点共计10个,其中A级断点4个、B级断点3个、C级断点3个,A级断点占40%,A+B级断点占70%,故该断层属控制较可靠断层[5]。
2.2.4 DF18-3断层
位于勘探区东南部,逆断层,走向NWW,倾向NNE,断面倾角75(°),错断了18、19煤层。落差0~8 m,区内延展长度为770 m,在垂直断层走向的时间剖面上,煤层形成的反射波有明显的错断现象,断点、断面较为清晰。按40 m×80 m的网格剖面统计,控制该断层的断点共计20个,其中A级断点12个、B级断点7个、C级断点1个,A级断点占60%,A+B级断点占95%,故该断层属控制可靠断层。
2.2.5 DF18-4断层
位于勘探区东南部,逆断层,走向NEE,倾向NNW,断面倾角65(°),错断了18、19煤层。落差0~5 m,区内延展长度为350 m,在垂直断层走向的时间剖面上,煤层形成的反射波有明显的扭曲现象,断点、断面较为清晰。按40 m×80 m的网格剖面统计,控制该断层的断点共计8个,其中A级断点4个、B级断点1个、C级断点3个,A级断点占50%,A+B级断点占62.5%,故该断层属控制较可靠断层。
2.2.6 DF22-1断层
位于勘探区中部,正断层,走向NNE,倾向SEE,断面倾角65(°),错断了22煤层。落差0~5 m,区内延展长度为320 m,在垂直断层走向的时间剖面上,煤层形成的反射波有明显的扭曲现象,断点、断面较为清晰。按40 m×80 m的网格剖面统计,控制该断层的断点共计7个,其中A级断点4个、B级断点3个,A级断点占57.14%,A+B级断点占100%,故该断层属控制可靠断层。
2.2.7 DF22-5断层
位于勘探区中部,逆断层,走向NWW,倾向NNE,断面倾角70(°),错断了22煤层。落差0~5 m,区内延展长度为610 m,在垂直断层走向的时间剖面上,煤层形成的反射波有明显的扭曲现象,断点、断面较为清晰。按40 m×80 m的网格剖面统计,控制该断层的断点共计13个,其中A级断点7个、B级断点4个、C级断点2个,A级断点占53.85%,A+B级断点占84.62%,故该断层属控制可靠断层。
2.2.8 DF22-7断层
位于勘探区中部,逆断层,走向NNW-NNE,倾向NEE-SEE,断面倾角70(°),错断了22煤层。落差0~12 m,区内延展长度为400 m,在垂直断层走向的时间剖面上,煤层形成的反射波有明显的扭曲现象,断点、断面较为清晰。按40 m×80 m的网格剖面统计,控制该断层的断点共计10个,其中A级断点4个、B级断点3个、C级断点3个,A级断点占40%,A+B级断点占70%,故该断层属控制较可靠断层[6]。
2.2.9 DF22-8断层
位于勘探区中部,逆断层,走向NWW,倾向SSW,断面倾角60(°),错断了22煤层。落差0~5 m,区内延展长度为260 m,在垂直断层走向的时间剖面上,煤层形成的反射波有明显的扭曲现象,断点、断面较为清晰。按40 m×80 m的网格剖面统计,控制该断层的断点共计6个,其中A级断点2个、B级断点3个、C级断点1个,A级断点占33.33%,A+B级断点占83.33%,故该断层属控制较可靠断层。
2.2.10 DF22-12断层
位于勘探区北部,逆断层,走向NEE,倾向NNW,断面倾角65(°),错断了22煤层。落差0~10 m,区内延展长度为670 m,在垂直断层走向的时间剖面上,煤层形成的反射波有明显的扭曲现象,断点、断面较为清晰。按40 m×80 m的网格剖面统计,控制该断层的断点共计18个,其中A级断点10个、B级断点4个、C级断点4个,A级断点占55.56%,A+B级断点占77.78%,故该断层属控制可靠断层。
本次三维地震勘探区内主要可采煤层为18、19、22、24、26-1、26-2煤层,其中18、19煤层二者相距平均2.40 m左右,19、22煤层二者相距平均125 m左右,22、24煤层二者相距平均35 m左右,24、26-1煤层二者相距平均2 m左右,26-1、26-2煤层二者相距3.5 m左右,煤层间距稳定,底板形态基本相同[7]。本次勘探表明:18、19、22、24、26-1、26-2煤层底板形态总体为一轴向NWW的背斜构造(皮里青背斜),地层走向NWW,局部有褶曲,东北部发育有1个明显的向斜(皮里青向斜),使煤层底板等高线发生不同程度的弯曲变化。18、19、22、24、26-1、26-2煤层地层倾角中部及北部比较平缓,一般在5(°)~10(°)之间,南部(68-7、E-7、73-1孔以南)倾角变陡,最陡处可达30(°)。
三维地震查明了勘探区内主要可采煤层中落差大于5 m、复杂地段大于8 m的断层,确定了断层的性质、落差、倾角等要素,并对3~5 m的断点进行了解释,在落差大于或等于5 m的10条断层中,控制可靠断层6条,较可靠断层4条。区内断层以NWW、NNE向为主。三维地震解释结果表明:勘探前后煤层底板形态基本相同,总体为一轴向NWW的背斜构造(皮里青背斜),地层走向NWW,局部有褶曲,东北部发育有1个明显的向斜(皮里青向斜),使煤层底板等高线发生不同程度的弯曲变化。地层倾角总体来说比较平缓,一般在5(°)~10(°)之间,煤层底板深度变化不大。
[1]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质矿产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区域地质志[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3.
[2] 任学义,刘强,齐云飞.柳江盆地西翼含煤岩系特征及构造控煤作用研究[J].中国锰业,2017,35(3):37-39.
[3] 王哲,胡洪涛.三维地震勘探在小回沟矿井首采区的应用研究[J].煤矿现代化,2015(6):1-2.
[4] 武学明,邓洪亮.三维地震在煤矿隐伏断层探测中的应用[J].中国煤炭地质,2008,20(b9):67-69.
[5] 张义才,丁海虹,刘凤荣.三维地震勘探岩性反演技术在康北煤田DQ煤矿中的应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7):47.
[6] 沙元涛,李中珂,尚勇.三维地震勘探在金桥煤矿首采区的应用与评析[J].山东煤炭科技,2002(2):48.
[7] 屈绍忠,杨振邦.三维地震勘探在采区勘探中的应用及效果[J].煤炭技术,2013,32(8):1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