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3日,对口支持新疆特色畜牧业扶贫行动在新疆乌鲁木齐启动。农业农村部副部长于康震在启动仪式上强调,各级农牧部门要深刻认识加快推进南疆地区特色畜牧业扶贫行动的重要性、艰巨性、紧迫性,以务实的工作作风做好特色畜牧业扶贫工作,坚决打赢南疆地区脱贫攻坚战。
于康震强调,要立足南疆地区资源禀赋、消费习惯、市场环境等实际,围绕推进肉牛肉羊产业高质量发展、建立健全饲草料保障体系、推动优供给和保生态协调发展,精准发力、精准施策,真正把特色畜牧业发展成为致富奔小康的支柱产业。通过政府推动、政策牵动、龙头带动、科技驱动,建立多方共同参与的科学有效工作机制。聚焦新疆南疆地区特色畜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和领域,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加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粮改饲、高产优质苜蓿示范基地等政策扶持力度。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培育畜牧业新型经营主体,加大畜牧兽医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培养“一懂两爱”的“三农”工作队伍。积极开展全产业链技术帮扶,提供更多更好的技术服务,打通科技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启动仪式上,全国畜牧总站向巴楚县和于田县捐赠了西门塔尔牛冷冻精液5000支、优质种公羊20只、畜牧科技书籍600余册,并组织有关企业与巴楚县和于田县签署了产业帮扶合作协议。
近两年来,湖北省按照农业农村部的安排部署,结合湖北实际,实行屠宰产业转型升级与标准化创建相结合,强化示范引领、宣传推动、政策吸引、规范管理,以“集中屠宰,统一配送,一体化经营”试点为抓手,推动了生猪屠宰标准化创建和转型升级,取得积极的成效。
全省生猪定点屠宰厂由2015年末的866家下降到2017年10月的730家,全省生猪定点屠宰厂的数量减少了136家,生猪定点屠宰厂减少的幅度达到了16%;2018年全省屠宰厂数量将减少到650家左右;实现了生猪屠宰产业由“多乱小散差”向“少齐强精美”的转变,标准化创建的氛围已经形成。
2018年上半年,宁夏隆德县草畜产业增势强劲,全县牛饲养量达62743头,同比增长31%;存栏48382头,同比增长20%;出栏14361头,同比增长35.2%;牛肉产量达2441吨。主要采取“三化”措施:
一是饲草体系多元化。按照“草畜结合、以草定畜”的原则,以张程、杨河、凤岭、温堡草畜产业带建设为重点,加大粮改饲推进试点工作。全县种植青贮玉米7万亩、多年生牧草2万亩、一年生禾草1万亩。大力实施 “一棵草”工程,引进多年生牧草48个品种,试验示范220亩,配套喷灌设施,长势良好。建立饲料配送中心1个、经销网点13个,全面启动现代畜牧业提升工程,有力推进草畜一体化饲草服务体系发展。
二是基础设施标准化。续建神林杨野河、凤岭李士2个千头规模肉牛场,完成附属设施建设980平方米,补栏肉牛510头,新建观庄红堡、中梁、倪套3个百头规模肉牛场。新建(9×12)标准化猪舍12个、(5.6×12)暖棚圈舍5个。全力推进养殖场畜禽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无害化。
三是基础母牛良种化。坚持西门塔尔肉牛品种为主的繁育路线,购置冻精5.3万支,冷配改良肉牛1.2万头,良种覆盖率达100%。实施良种母牛保护工程,全县补栏基础母牛3376头,以“见犊补母”方式向农户补贴能繁母牛4000头,全力加强良种基础母牛扩繁和优质肉牛保栏。
2018年,青海都兰县按照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原则,优化区域布局,突出特色和优势,注重规模和效益,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和有机产品,推动农产品的优质化、区域化、规模化和专用化生产。打破以往的传统粗放畜牧业生产方式,构建大而专的集约化生态畜牧业合作社运行模式。截至目前,全县已有15个草地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试点社,入社成员540户,入股草场14.65万公顷,入股牛0.482万头,入股羊6.56万只。建立特色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点,建设一批地理标志农产品和原产地保护基地,推进区域农产品公用品牌建设,支持以优势企业和行业协会为依托打造区域特色品牌,引入现代要素改造提升传统名优品牌,在合理发展枸杞产业的前提下,稳妥发展藜麦产业。
结合全县农业发展状况,提升农业机械装备水平,提升耕种收全程机械化水平,降低劳动成本。大力推广良种良法配套技术,提高单位产量。建立健全土地流转机制,推动土地依法、有序、合理流转,大力发展土地托管、订单生产等生产经营模式,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坚持家庭经营基础地位,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大力培育家庭农牧场、农牧民合作社,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现代种养业。截至目前,全县共有龙头企业18家,通过省级认定的规模养殖场为25家,同时5个合作社被评为省级示范合作社。
从黑龙江省畜牧兽医局获悉,黑龙江省从生态文明建设和提升畜产品质量安全出发,加强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明确各方责任。
按照规定,从事畜禽饲养、屠宰、经营、运输的单位和个人是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的第一责任人,负有对病死畜禽进行无害化处理并向当地畜牧兽医部门报告的义务。对病死畜禽自行处理的,要按照动物防疫法律法规有关规定进行无害化处理,确保清洁安全、不污染环境。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随意抛弃、收购、贩卖、屠宰加工病死畜禽。各级畜牧兽医部门和动物卫生监督机构要加强对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第一责任人的监督,督促第一责任人的责任。
各级政府、农垦、森工系统对辖区内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负总责。在江河、湖泊、水库等公共水域发现的病死畜禽,由所在地县(市、区)政府组织收集处理;在城市公共场所以及乡村发现的病死畜禽,由所在街道办事处或乡镇政府收集处理。在收集处理同时,要及时组织力量调查病死畜禽来源。
各级动物卫生监督机构负责对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的监管。按照“谁监管、谁负责”的要求,集中收集病死畜禽,在监管机构人员全程监督下,进行无害化处理。
从河北省农业厅获悉,今年上半年,按照《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和《2018年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计划》要求,河北省省级共抽检蔬菜、畜禽产品和水产品等3大类产品98个品种7519个样品,监测参数共计126项,监测总体合格率为99%,河北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升。
今年以来,河北省各级农业农村部门认真推进“农业质量年”活动,深入开展农药及农药残留、兽用抗菌药、瘦肉精、畜禽屠宰、水产品、生鲜乳、农资打假等专项整治行动,加大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衔接力度,严防、严管、严控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保持稳定向好。
该省大力推广应用绿色农业生产技术,广泛实施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推进行动,化肥、农药使用量实现连续两年负增长。畜禽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到84.63%,资源化利用率65%。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持续保持在96%以上,农业标准化生产覆盖率达到50%,国家级、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达到101个,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2441个。该省还构建起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无缝衔接监管机制,保证了上市食用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从内蒙古农牧业厅了解到,为推动农业质量年工作,按照内蒙古加快推进农牧业高质量发展10大三年行动计划要求,上半年,内蒙古通过加大抽检力度、增加抽检频次和检测参数,强化培训管理和能力验证等措施,在全区对蔬菜、水果、畜禽产品和水产品等四大类48个品种,3760个样品进行抽检。检测农兽药残留等参数117项,总体合格率达97.8%。其中种植业产品、畜禽产品、水产品的合格率分别为97.1%、99.2%和98%,农畜产品质量安全形势总体上稳中向好。
内蒙古农牧业厅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保障内蒙古的农畜产品质量安全。针对抽检出的不合格产品,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项监测、监督抽查,实施检打联动;加大对全部农产品质量安全县的抽检力度;以“质量兴农万里行内蒙古行”活动和“四级联创”质量安全县启动为契机,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深化质检机构结对帮扶工作,加快提升基层检测能力和水平,坚守质量安全底线,推动质量兴农兴牧、绿色兴农兴牧、品牌强农强牧,努力形成农畜产品质量安全全民参与、共治共享的良好氛围。
从省畜牧兽医局获悉,今年上半年,黑龙江省坚守生态环保底线,稳步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工作,建设5个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试点县,成立10个专家指导服务小组,形成点对点技术服务模式。目前全省3554家畜禽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配套率为46.48%,以粪肥还田为主的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70.48%。
今年上半年,黑龙江省坚持绿色发展导向,提高畜牧产业可持续发展水平,推进甘南、富裕、望奎、兰西、巴彦等5个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试点县项目建设,努力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模式,将在全省推广。同时成立10个专家指导服务小组,形成点对点技术服务模式,对规模养殖场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进行技术指导。下半年,黑龙江省将继续努力打好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攻坚战,以26个畜牧大县为重点,深入开展指导服务。力争到2020年,使全省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到72%;推进绿色生态健康养殖,实施药物饲料添加剂减量退出,实现从原料到产品全过程的绿色有机化;复制推广“鸭稻”“鹅玉米”“森林猪”“森林鸡”等生态种养模式,实现种养循环、绿色发展。
日前,“中畜草原白羽肉鸭配套系”已通过农业农村部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审定。从7月12日召开的中国农科院肉鸭绿色发展技术集成模式研究与示范现场观摩会暨“中畜草原白羽肉鸭配套系”成果发布会上获悉,该套系具有瘦肉率高、饲料转化效率高,肉质好等特点,打破了国外白羽肉鸭对我国肉鸭种鸭市场的长期垄断。
肉鸭是我国重要的传统畜禽产业,初级产品年产值超过1000亿元,产量位居猪肉、鸡肉之后,占全部肉类总产量8%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