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小龙
(山河颂工作室,景德镇市,333000)
陶瓷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从原始人类对运用火烧烤东西时泥土会变硬而感到惊奇,到人类有意识捏造一定器形,再到通过工具、设备制作、设计出各式各样的器形,烧造出造型独特而匀称的陶器;从人们在器物表面通过刻、划、镂等手法装饰,使之更加美观到陶瓷以彩绘为主要装饰手法,凸显人对器物装饰的主动性;从陶瓷器物表面的各种几何纹样、鸟纹、鱼纹、舞蹈纹等以模仿自然形象和日常情形,并上升到一种宗教神秘的境地纹样到山水、花鸟、人物、历史、风俗等等包罗万象的题材都进入陶瓷装饰中。在这种种发展和变化中,时代变迁,社会进步,文化发展决定了其发展脉络。自从掌握了陶瓷烧造技术,使之成熟稳定之后,我国的陶瓷已经摆脱了纯粹的以满足人们的实用功能的单一化的技术引导,技术决定一切的阶段,文化和审美开始在陶瓷中慢慢体现。这就集中体现在了陶瓷装饰的发展上。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一直对于陶瓷装饰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中国画在陶瓷装饰中的影响又显得尤为重要。
古代陶瓷装饰手法多样,有印纹、划纹、堆贴、雕镂、彩绘等装饰手法。在唐代长沙窑之前,我国的陶瓷装饰手法主要是以印纹、划纹、堆贴等手法为主。陶瓷的装饰全部由专门的陶工完成,陶工对于陶瓷本身的装饰没有自主性,一般都是依靠官家和市面上的需求来决定其装饰。所以基于这种情况陶瓷装饰的题材、内容、手法等都有限,只能通过长期的经验积累和前人的装饰手法以印纹、划纹、堆贴等手法使画面对称、统一,以满足最基本的装饰性。
印纹、划纹、堆贴装饰手法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都需要利用相应的模板按印、划、贴的方式装饰陶瓷表面。印纹就是通过表面已有纹样的印模按印在还未烧窑的素胎器物表面形成凸起的阳纹或凹陷的阴纹,再上釉进行烧窑;划纹,也是需要一定的素材模板作为参考,然后再用尖锐之物在器物表面划出纹样的相关轮廓线,形成装饰图案;堆贴,是通过直接把相应的装饰纹样一层层贴在器物的表面,形成一定的起伏装饰效果。所以,无论是印纹、划纹,还是堆贴装饰手法,他们都是陶工被动的模仿,装饰手法相对比较单一,没有太多的个性可言。而随着文化艺术的发展,特别是绘画开始在工艺装饰中渗透、影响,使得陶瓷装饰得以有更多的选择,受绘画的影响,唐代长沙窑开始在陶瓷表面通过彩绘的手法装饰器物表面,这种方式使得装饰手法更加丰富多变,更重要的是通过中国画中的毛笔、色彩能使得同样的题材在不同人的手中表现出不同的装饰效果。在此,陶瓷装饰变得更加具有自主性,虽然还存在陶工根据官家和市场需求而决定题材、纹样、形式,但是,在此基础上,彩绘的多样性和个体的个性、情感,彩绘时的旋律、快慢、停顿、缓急等都得以不同的表现。由于绘画的影响,陶瓷装饰中也出现了绘画性的装饰题材,通过彩绘的方式在陶瓷器物表面表现出水墨晕染的效果。
由于绘画的影响,彩绘在陶瓷装饰中得以普及和重视,尤其到明清两代,彩绘更加得以发展。正是绘画和陶瓷装饰之间的相互融合、影响、渗透,以及文人的提倡和亲身参与,更加使得陶瓷装饰向彩绘,即向绘画方向发展,以表现个体的个性、情感、兴寄、境界,也使得陶瓷彩绘装饰走向艺术化、文人画,摆脱了单一的工艺制作的境地。
我国陶瓷装饰题材丰富,山水、人物、花鸟、历史、风俗等等都有丰富的作品,他们体现了陶瓷装饰题材内容的多样性。在陶瓷装饰发展的过程中,其装饰题材经历了不断的变迁,由最初的大量几何纹为主要装饰纹样,以及鸟纹、鱼纹、蛙纹、舞蹈纹以模仿自然事物和日常生活以体现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的宗教神秘,到饕餮纹、夔纹等想象中动物纹样,这又体现了古人对于各种图腾文化的结合和渗透,这些装饰题材更多的是体现原始人类对于未知自然、鬼神、宗教的盲目崇拜,体现的是一种把人类不能掌控力量倾诉于宗教的基础上,所以它体现的是人的求知欲,而不是把装饰纹样作为一种审美性的内容来供人欣赏和愉悦情性的目的。所以在陶瓷制作的早期都是以满足人的基本日常需要,装饰也是服从于实用功能的,功能第一,所以能够很好提供功能需求保证的技术变得至关重要,装饰题材只是满足使用功能之后的美化效果。
自魏晋以来,由于社会政治的原因迫使大量文人把目光关注到自然山林中以缓解心灵上的痛苦,正是这种文化精神上的转变使得艺术、工艺也发生了转变,艺术、工艺从以往关注现实中没有的,想象中的题材,回落到现实中的山水、花鸟,以及各种花卉、草木纹样等等,从动物转移到自然、植物,一切都与自然亲和。这种文艺思想表现在绘画上是山水画、花鸟画的兴起,表现在陶瓷装饰上是各种花卉纹样、蔬果等纹样的繁荣,绘画性题材取代了装饰性图案,以表现个人个性、兴趣、情感的主题在陶瓷装饰中得到普及。而在文化艺术的发展过程中,绘画艺术作为具有独立审美性的艺术类别,其创作主体更加具有自主性,具有通过艺术表现自我个性、情感、思想、观念的自由,这是一种“人的自觉”,同时也是艺术的自觉。而绘画艺术的自觉在历史的发展中,由于历朝历代文人的倡导和亲身参与,使得渗透到了工艺领域,当然也影响到了陶瓷的发展,尤其是到了唐代,由于绘画艺术的影响,陶瓷装饰开始走向彩绘装饰,绘画艺术作为陶瓷装饰的新兴方式为其输入了新的血液,更重要的是由于绘画艺术中对于作者主观意兴的重视对陶瓷装饰的彩绘方式提供了全新的内容,这使得陶瓷装饰变得更加自由多变,也使得陶瓷装饰走向了自主性,使陶瓷装饰要有了自由的灵魂,凸显出一种具有浓浓生机的生命力。在这样的影响下,陶瓷装饰的内容和题材变得丰富多彩了,各种题材都可以以一种自由的方式,独立的精神,表现鲜活的生命。绘画性的题材也成为了陶瓷装饰中的最主要内容,尤其是到明清两代则更加明确,这无不与绘画艺术的影响有关。
陶瓷艺术作为实用为主的艺术,他主要是以满足人们日常的基本需求为目的,所以是功能第一。在功能性得到一定满足之后才去追求其造型是否美观,色彩是否华丽,通过对陶瓷器物表面进行装饰相应的内容给人以愉悦的感受。这也就把实用物陶瓷上升到了以满足心理、精神愉悦的陶瓷艺术作品,其本质发生了改变,在此,审美和实用同等重要了。在中国陶瓷装饰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其装饰思想主要是以实用第一,审美第二的原则,当然自宋代之后,受绘画思想的影响,陶瓷艺术在很大层次方面开始转向了纯粹的以欣赏、把玩为主的艺术,工艺和技术成为了服务、满足精神愉悦的手段。陶瓷装饰呈现出一种百花竞艳的局面,青瓷、白瓷、青花、釉里红,以及各色彩瓷都呈现出娇艳的一面,让人美不胜收。自宋代开始,陶瓷装饰受中国画的影响大体呈现出两种面貌。一种是以青花瓷为主线,以契合文人士大夫审美情趣的瓷器种类形式。另一种是以满足宫廷贵族和统治阶级的审美趣味的各色彩瓷、颜色釉,整体呈现出一种浓妆艳抹的姿态。前者犹如中国绘画体系中的文人画体系,以追求一种自然、平淡、清雅的审美趣味。后者好比中国绘画中的宫廷画一脉,以追求浓丽纤细的审美情趣为胜。
在中国绘画艺术发展中一直存在着两种相对的艺术美感,一种是“出水芙蓉”之美,另一种是“错彩镂金”之美。前者是自然的、淡雅之美,被文人认为是最理想的美。后者是人工之美,以人工技巧为能事,体现的是浓艳富贵的审美趣味。这两种相对的审美趣味到宋代由欧阳修、苏轼、黄庭坚、文同、米芾等人所倡导、宣扬得以发扬光大,并在文人画艺术中得以体现。特别是自明清两代以来,由于文人士大夫的亲身参与,整个绘画艺术由于文人审美趣味的提倡都追求一种平淡自然、清雅秀丽的趣味,而这影响到陶瓷艺术中的青花瓷,青花瓷是一种釉下白地蓝花瓷器,就犹如水墨画一样,给人一种清雅明丽的感觉,受文人士大夫所喜爱。正是文人画平淡、自然的审美理念影响了陶瓷装饰的思想观念,使得陶瓷自宋代开始走向了淡雅、明净的审美方向。青瓷、白瓷、青花等等无不是体现这种审美趋势。青瓷,温润如玉,给人一种明净素朴的感觉;白瓷,洁白纯净,让人静怡明心;青花,就犹如水墨画一样,意境幽远,让人流连忘返。在此,无论是温润如玉的青瓷,还是明净素朴的白瓷,或是意境幽远如水墨画的青花瓷无不是体现出一种自然平淡的审美趣味。
中国绘画艺术对陶瓷装饰艺术最大的影响莫过于使陶瓷艺术从工匠从事以满足实用为目的的工艺制作上升为文人雅士参与、欣赏、把玩的高雅艺术,而这其中中国绘画艺术的审美趣味和精神对陶瓷艺术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正是中国画艺术精神与陶瓷之间的融合使得陶瓷艺术得以登堂入室,成为文人重要的倡导艺术。中国画对陶瓷装饰的形式、内容、题材、思想上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