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芳
(中共景德镇市委党校 江西 景德镇 333000)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文化自信,并将“三大自信”发展为“四大自信”,体现了文化在新时代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实践中的基础性作用,为我们探索经济发展模式提供了对标参考和基本遵循。景德镇悠久的制瓷历史孕育了底蕴深厚的陶瓷文化,然而,在传承和发展过程中却表现出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实现古镇复兴、陶瓷经济复苏、陶瓷文化自强,文化自信是关键,探索提升文化自信的路径,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何谓文化?它是人类创造性劳动的历史沉淀,包含长期形成的生存、生产及生活方式,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普遍认识、价值认同、审美认可等人类精神价值的延续创新。文化自信是一个整体或个体对自身文化传统、价值理念的尊重与确断、肯定与再造,其本质是和谐共存、文明共鉴的“美美与共”,而并非舍我其谁的“文化优越论”。坚持本土文化的主体地位,批判性吸收外来文化,以“他山之石”丰富和发展自身文化,将有利于实现文化自强,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1]。
陶瓷是泥与火的艺术。景德镇制瓷历史悠久、陶瓷文化璀璨厚重且影响深远。“新平冶陶,始于汉世”,宋景德年间,陶瓷的发展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地位日益突出,昌南也因此被冠以皇帝年号名改为景德镇。由此,景德镇制瓷发展的集群效应日益增强,到了明朝万历年间,更是集聚了天下窑器,制瓷规模、陶瓷数量与质量、制瓷技术明显高过各地窑场,其产品几乎占据了全国的主要市场,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景德镇瓷器垄断了国内日用陶瓷器消费市场,更远销海内外,成为闻名遐迩的“瓷都”。
“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源泉”。陶瓷文化隶属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范畴,兼具“传”和“统”两大基本属性,传承延续性和审美统一性都很强,讲究和谐统一、“和为贵”。景德镇陶瓷质感晶莹厚重、视觉效果美妙悦目,其诞生于劳动人民的创造性劳动,聚集了劳动人民的集体智慧,既有浓郁的民族风格、恬静而自然,亦兼具多元文化的融合特征、多彩而炫目,陶瓷制品造型丰富、装饰赏心悦目、工艺精湛卓越,集中体现价值观、审美观和民族信仰的完美融合,是中国乃至世界制瓷历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景德镇陶瓷文化内涵丰富,既包括材料文化、纹饰文化、造型文化以及工艺美术文化,也包括随其衍生的劳动心理、审美观点、感情认同以及生活情趣等精神要素;其文化承受载体包罗万象,既有琳琅满目、分布世界各地的历史陶瓷制品,又有独具特色的陶瓷风土人情、分布广泛时间跨度成百上千年的古窑遗址、保存相对完整的制瓷古作坊、码头古埠、艺术表现形式等等。这些,都在无时无刻滋养着现代陶瓷文化的发展。
一种文化在与先进文化的交流碰撞中,只有勇敢地接受挑战,通过不断地学习精华使自身逐渐完善,才能逐渐成长、成熟,才能不被湮没,才能逐渐强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实际,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于社会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完善,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其形成过程昭示出中国劳动人民对先进文化勇敢追求的文化自觉。
马克思主义理论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它指明了人类社会建设的方向,它突出劳动人民的主体地位,坚持人民是历史的推动者和创造者,人民的需求是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社会发展的目的就是不断满足人民逐渐增长的多样化、个性化需要,文化发展是人民精神生活发展的需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继承了这一根本属性,其涉及面广、内容丰富、影响面宽,但根本目的是更好地服务于人民群众,使人民群众在发展中受益,使发展更好地为人民服务,更加全面地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
陶瓷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自信包含优秀的传统和现代发展的先进理念2个层面,这两个属性与中国的实际紧密耦合:一方面,中国文化历史悠久,文化沉淀底蕴深厚,文化在历史长河的冲刷下不断凝练结晶,并最终凝聚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中的“民为贵”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内涵上有许多相通之处,这就使得二者结合更加紧密彻底,并最终形成了更具中国特色、行之有效的马克思主义,这就构成了文化自信的内核。在马克思主义先进理论的指导下,紧跟时代脉搏,取中国传统文化之精华,在当代社会实践中不断验证充实,最终使二者在高度耦合下达到倍增器的效果,这也奠定了发展先进文化的坚实基础。
同时,原先任意妄为的世界现如今对中国有了更多的期待,“中国模式”、“中国理念”已经越来越被世界认同和接受,中国也有了越来越大的话语权,在这种背景下,更需要坚定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自强。这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更是中华儿女的责任和使命,为此,人民得以幸福,民族得以复兴,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最终到强起来的梦想才会得以实现。
从文化发力,向文化借力已成为当代经济发展的一大亮点。坚定文化自信,在文化自觉中图谋发展,在文化自强中实现弯道超车[2],对复兴古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历史地看,陶瓷产业的结构调整对景德镇制瓷模式冲击巨大,这客观上造成景德镇陶瓷产业发展与现实需要不相适应。景德镇传统陶瓷产业的一个典型特征是:以官窑文化为主、民窑文化同步发展。在长期官窑订单模式的作用下,制瓷资源不断聚集,精品意识逐渐增强,与此同时,路径依赖的弊端也日益凸显,市场观念逐渐弱化,小福既贵的思想不断蚕食着竞争意识。这种模式直接导致清乾隆中后期,随着西欧和日本制瓷业的不断成熟,景德镇海外日用陶瓷和艺术陶瓷市场均不断压缩[3]。同时,清中后期,随着国力的衰退,官方订单不断缩水,资金的短缺使得瓷器质量不断降低,官窑文化逐渐没落,并最终在清朝的谢幕下淡出历史舞台。就民窑文化而言,长期的市场垄断使得陶瓷作坊缺乏创新的利益驱动,中高端产品的吸引力和竞争力逐渐减弱,致使产品不断向低端衰退。同时,较低的准入门槛使得陶瓷市场的“柠檬效应”日益加重,致使创新成本增高、产品缺乏竞争力、市场份额挤压等等,陶瓷产业发展陷入了恶性循环且进入了瓶颈期。
辩证地讲,改革开放后,景德镇缺乏市场观念使其错失了重要发展机遇。随着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不断推进,景德镇国有瓷厂原有的生产模式已经越来越不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与此形成鲜明对比,中东部及沿海一些地区趁势而为,不断紧跟建筑及日用陶瓷市场需求,调整产业结构,不断蚕食瓜分市场,实现了陶瓷产业的大飞跃,这一点佛山和唐山较具代表性。就艺术陶瓷而言,也陷入了“好马也怕路遥远”的尴尬局面。家族小作坊式的生产方式,使得生产规模难以满足大订单需求,同时技术流失也比较严重。同时,普遍的品牌意识淡薄以及跟风式的生产模式,使得创新成本增加、“劣币驱逐良币”现象明显、产品同质化严重,这不仅造成了同行之间的恶性竞争,更致使整个陶瓷产业市场拓展举步维艰,内部市场不断饱和。
互联互通的世界愈发呈现出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的特点,全球范围内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文化碰撞交融不断深化。作为一个新兴产业,文化产业也逐渐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经济的发展催生观念的改变。国家综合实力的衡量标准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军事、科技、经济等传统意义上的硬实力,伴随产生的是更具延展性、富含张力的文化、行为方式、价值观念等软实力。而后者往往更具弹性、更能起到“催化剂”的作用来提升综合实力。
景德镇因瓷而生、亦因瓷闻名,陶瓷自古就是景德镇乃至中国与世界交流的一张名片,也早已同这座城市融合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成为这座城市的灵魂和血脉。陶瓷文化蕴涵着“瓷都”最根本的价值追求和精神寄托,并承载着“瓷都人”普遍认同的行为准则。一定意义上讲,陶瓷文化软实力包含了积极进取的上进精神、兼容并举的宽大胸怀,它有利于凝聚人心,汇聚复兴瓷都最广泛的力量,促进对自身文化的自信。文化自信,包含了对悠久制瓷历史积淀的深厚陶瓷文化的价值认同,体现在复兴古镇上的文化自觉与行为自觉,这种价值观念业已成为“瓷都”文化软实力不断发展的持续动力。
互联网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日益便捷而密切,活动空间受时空限制越来越小,价值理念、思维方式、审美情趣的交叉与碰撞已不可回避,在这一过程中,如何才能不被强势文化吞噬,又保持并发展应有个性,文化自信是关键。这既不是盲目的文化自大,以己之长比人之短,更不是固步自封,抑或彻底否定自有文化,而是客观地审视自我,在坚持自身文化主体地位的前提下,在查找差距中激发文化自觉,积极学习他人之长,在陶瓷文化的不断碰撞交融中实现文化自强,逐渐掌握陶瓷文化交流之主动权。为此,文化自信是文化交流与碰撞中的压仓石,是批判性吸收异质文化的坚实底气。
文化驱动已逐渐成为当今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驱动力,这为资源耗尽型历史文化名城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行方案。坚定文化自信,有助于传统陶瓷文化在传承中得到发展,在发展中实现更好的传承。当代陶瓷文化在不断汲取养分后逐渐丰富自强,进而助力陶瓷经济逐渐繁荣,这势必反过来进一步促进文化自信。从某种意义上讲,只有坚持文化自信,传统陶瓷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才能真正落到实处。使传统陶瓷文化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文化自信是核心,创新是关键,失去创新便意味着逐渐没落甚至退出历史舞台。唯有坚持文化自信,创新才具有不懈的动力,文化发展才能健康持续并焕发永久活力。同时,先进文化的指导可以帮助树立文化自信,进一步锻造创造精神。
打造一座可以与世界对话的城市,实现陶瓷文化走出去又不失本性,文化自信是保障。民族陶瓷文化与世界陶瓷文化既存在巨大差异,又兼具相通性,任何一种文化在当今世界都不可能孤立存在。传承发展传统陶瓷文化,实现当代陶瓷经济与文化的繁荣是瓷都人民的殷切期盼和美好向往,这与新时代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一脉相承,与文化兴业的世界经济趋势同频共振。坚定文化自信,必将以更加积极坦然的态度参与陶瓷文化的交流,这将有利于丰富陶瓷文化的时代内涵,促进其更好发展。文化是古镇的根本,坚持文化自信,有助于将传统陶瓷文化的比较优势转化为现代陶瓷经济的竞争优势,有助于向更高水平持续推进双创双修工作,有助于实现城市的绿色发展,使其更加美丽、宜居。
文化自觉,就要客观地看待景德镇陶瓷文化历史的辉煌,以及现如今与国内外先进陶瓷文化间的差距不足,理性分析自身优缺点,自醒自觉,扬长避短,探索图谋文化自强的有效路径。在这一过程中,其一,绝不能盲目自卑,因暂时的落后而否定整个传统陶瓷文化的成就,在肯定先进承认差距积极学习的同时,更重要的是积极挖掘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并最终实现当代陶瓷文化的发展壮大。其二,绝不能盲目自大[5],不能躺在功劳簿上掩耳盗铃,漠视世界陶瓷文化的发展,看不清时过境迁的传统陶瓷文化在当下的历史局限性,不能做到批判地继承与转化,以达到丰富当代陶瓷文化内涵的目的。其三,决不能盲目自虐。坚决清除外国的月亮比国内圆的偏激思想,避免全盘西化的过激行为,防止自我殖民现象。
传统陶瓷文化继承了优秀传统文化的和为贵思想,讲究和谐共存、共同发展,这与现如今的绿色发展理念具有相通性。这一理念强调天人合一,人的发展与青山绿水共存,对当代陶瓷产业的转型升级,实现循环、低碳、低耗的绿色发展模式具有极强的思想参考价值。文化自觉,就要客观接受传统陶瓷文化的是与非、强与弱,取先进文化之长,积极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反观景德镇的制瓷历史,亦是一部不断学习、积极借鉴融合向上螺旋发展的历史[6],其间充斥着否定之否定。当下,文化产业作为一种新兴产业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一定意义上讲,这是古镇突破发展瓶颈、扭转被动发展格局以图自强的重要契机。
文化自觉,应积极发挥陶瓷文化旅游的宣传作用,不断扩大文化影响力,“酒香也怕巷子深”,使陶瓷文化在不断宣传中扩大影响力、实现繁荣。同时,应注重旅游资源的保护性开发,确保发展的可持续性。使旅游资源在开发中得到保护,在保护中实现更高效地开发利用,避免子吃卯粮,剥夺后代公平享有文化资源的权利[7]。
文化创新是实现陶瓷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重要抓手,其关键是人才。如何培养出、留得下、引得进人才,城市的综合配套建设是关键,良好的人才激励机制是核心。鼓励创新,首先应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就目前而言,普遍存在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淡薄导致创新成本升高,“溢出效应”明显,没有企业愿意投入巨大成本进行创新,而产品投放市场后不久便被“搭便车”模仿,这种模式的长期存在必将导致整个产业的发展产生锁定效应,产品难以紧跟时代发展需求。其次,虽然景德镇近两年的城市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吸引力逐渐攀升,但相对沿海城市而言,仍有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发展机遇的有限以及小富即安思想造成的危机意识不强,这些都影响了对人才的吸引力。
文化创新需要在市场中不断检验才能逐渐完善。产品投放市场,通过市场份额、销量、消费者满意度、价格等信息反馈,可以发现创新产品的不足,再次完善后继续投放市场,以形成良性循环。创新因此更加贴近消费者需求,更有竞争力。
坚持文化创新,首先应打破利益壁垒,不断优化陶瓷创新资源管理机制,充分发挥景德镇的科研院所及院校资源优势,积极构建新式产学研模式,使资源共享更便捷,尽可能压缩创新要素交易的中间环节,降低交易成本,提高创新的转换效率;其次应积极推进陶瓷产业集群发展,通过集群内部的资源配置与协同创新,不断激发创新动力,推动陶瓷产业整体发展;再次充分发挥资金的杠杆作用,设立专项创新基金,激励自助创新,并依此带动整个行业的创新氛围,使传统陶瓷文化得以传承,现代陶瓷文化得以发展。
景德镇传统陶瓷文化之所以影响深远,一个重要的原因便是善于吸收不同文化中的养分。以元青花为例,它集中体现了多元文化的智慧结晶,既继承了中国水墨画的笔墨特征,又体现了蒙元文化和伊斯兰文化对蓝白色彩的审美认同。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当前,实现陶瓷文化的繁荣发展,只有以一种积极吸纳的理性心态、勇于作为的担当精神对待外来文化,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化自信。首先,要开放包容。不同的地理环境和发展历程催生出绚烂多彩的世界陶瓷文化,无论优劣、各有千秋,但万紫千红总是春,只有具备海纳百川的胸襟与气魄,才能真能汲取不同文化的养分,博采众长,使本土陶瓷不断充实发展,这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久不衰、从未中断的根源所在。其次,要选择取舍。开放并不意味着照单全收,包容也并非盲目崇拜,学习借鉴应辩证取舍,而非生搬硬套,对参差不齐、良莠并存的外来陶瓷文化,应择其善者而从之,关键是对自身陶瓷文化有促进作用。再次,要消化吸收。学习借鉴外来文化,应避免形式大于内容,为学而学,囫囵吞枣。应通过消化吸收,萃取有用养分,使其本土化为我所用,如元青花、珐琅彩等成功案例不胜枚举。因此,在对外陶瓷文化交流中,吸收外来文化的养分应立足本土实际,与本土审美情趣、价值观念相结合,最终目的是更好地为我国人民的生产生活服务,这样外来文化才能焕发出生命力。
文化的发展具有传承性、延续性,不可能一蹴而就、凭空产生,其形成是一个长期的积淀过程。坚定陶瓷文化自信,不仅要实现传统陶瓷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积极吸收外来文化的养分,更要科学把握陶瓷文化发展趋势[8]。首先,应准确把握陶瓷文化发展的重要机遇。世界经济越来越向绿色发展聚焦,作为资源消耗型产业,如何谋求低碳、循环的绿色经济是一个时代课题。同时,如何抓住综合国力和影响力不断增强的机遇期,发展富有竞争力的陶瓷经济,实现陶瓷文化自强自信,也是一个值得积极探索的问题。其次,要着眼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社会的主要矛盾也发生了深刻变化,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涵盖各个领域不同层面,唯有聚焦个性化需求,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多样化需要,才能使陶瓷文化在创造中发展,才能紧跟时代脉搏,取得更大的辉煌。再次,陶瓷文化建设要充分采用新科技成就。尤其是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人民的生产、生活、消费方式发生了巨大改变。在网络平台上创作、消费与交流已经势在必行。积极探索“互联网+陶瓷”模式,努力建设网络陶瓷文化,这将会是陶瓷文化发展一个崭新的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