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意义岂止是谋生

2018-01-25 11:23万欣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8年45期
关键词:价值发展教育

万欣

广义的教育目的指的是对教育这一实践活动所造就的人的质量规格所做出的一种总的设计,而狭义的教育目的即学校教育的目的,它规定了社会对学校教育这一实践活动所培养的人的质量规格,是教育者对教育活动所培养的人的规格的总预期,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旨向,是教育活动的理性的体现,因此研究教育目的有其重大意义。从价值取向来说,教育目的可归为两种倾向:一种是社会本位的,主张教育应为社会服务,为某个阶级服务,为社会发展提供人才,另一种是人本位的,指出教育目的是使受教育者发挥自身潜能,创造幸福人生,成为一个真正意义的人。另外,对于教育的目的和指向,还有现实型和理想型两种观点。现实型的观点认为,应教育学生学会考试,学会谋生,能够在这个世界中生存下去,能够赚钱,而理想型的观点认为应把学生培养成高素质,高尚品德,能被社会所接受的自由超越,幸福快樂的人。这些分歧不但成为人们时常争论的话题,而且也对教育工作产生了不同作用和影响,笔者认为,这两种分歧实际是可辩证统一而存在的,几种因素分析综合考虑,就是现代素质教育时代的教育目的。[1]

一、教育目的是个体目的和社会目的的统一

从人类历史发展来看,人们确立教育目的有人本位和社会本位两种倾向,人本位的价值取向即把人的价值看成高于社会价值,把人的发展和需要作为根本的教育目的,其特点是:重视人的价值,个性发展及其需要,把人的个性发展及需要满足视为教育的价值所在。马克思认为,需求是人们进行实践活动的动力,“任何人如果不同时为了自己的某种需要…而做事,他就什么也不能做。”人作为一个生命体,存在于世界上,在其生存发展过程中,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需要。“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 “人是人的最高本质”,“人是人的最高目的”,这是人本思想的体现,这也是符合人类发展的根本规律的,社会的发展从根本上说是人的发展,如果一味强调人的社会属性,强调为社会服务是教育的最高目的的话,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是工具化的人;这样工具化模式化培养人的方法,如果违背了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就一定会受到规律的惩罚,最终导致的结果是个体无法适应社会,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人之所以会接受某种教育,从其现实性,迫切性上来说,也是为了维护人的某种发展,满足人的某种生存发展及适应的需要,比如,人都有接受教育的需要,这种需要的产生是基于人们生活,工作中的一些基本需求,如身心健康发展的需求,学习知识与技能的需求,适应社会的需求,获得幸福和快乐的需求,个性发展的需求,等等。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观点认为,教育,即是满足人们的这些需求的活动。它主张根据人的本性发展和自身完善这种“天然的需要”来选择确立教育目的,按照人的本性和发展的需要来规定教育,正如卢梭的观点,确立教育目的的根本依据是培养具有独立人格和尊严的“自然人”,促进人的自然发展。

人本位的价值取向直到今天,也不失它的合理之处,然而只重视人的价值而忽略其社会属性,把教育的个人目的和社会目的看成是不可调和的,这种倾向极易在现实中导致个性,自由,和个人主义的绝对化。

另一种与之相对应的价值取向是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是把满足社会需要视为教育的根本价值的一种价值取向,其特点是主张教育目的不应只从人的本位出发,而应从社会需要出发,根据社会需要来确定。“人的价值和意义,不在于只满足自己的需要,还在于满足他人和社会的需要。这也是,作为人的人,生存的最根本的价值和意义”“当你把群体,集体或社会服务作为目的时,那么你自己就是作为手段或工具在发挥作用,反之亦然。”人之所以为人,除了其自然属性,自身需要之外,还有其社会属性,社会需求。比如为社会服务,实现自身社会价值的需求,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谁也不想与世隔绝,做一个被社会淘汰的人,而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重视教育的社会价值,强调教育目的应从社会出发,满足社会的需要,具有一定的合理性,然而一味强调教育目的的社会价值,忽略其个人价值,易走向单纯把人当作社会工具的极端,不能把人作为社会主体来培养,易造成对人的本性发展严重束缚和压抑。

一个人的发展,及其所接受的教育,既有其人自身的依据,还有其所在社会的依据,两者辩证统一,不能偏废。教育不仅要培养良好的社会公民,能为社会发展做贡献的人,也要培养个性化的,具有丰富个性和健全身心,人格,品质的人,如果一个社会只允许教育社会化的人,那么这个社会将缺少生气活力,单调沉闷。如果教育培养出来的只是个性化,个人主义的人,那么整个社会将会因个人主义泛滥而缺少凝聚力和和谐统一,因此,现代的素质教育,既需要个性化的教育,也需要社会化的教育宗旨。[2]

二、现代素质教育应培养学生成为什么样的人?

以前的应试教育是扼杀学生创造性,摧残其身心的教育。这样的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是什么样的呢?呆滞,缺乏灵性,甚至身心不健康。西方学者认为,中国学生可以很好的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但自己却不会提问题,或提不出问题,这不能不说我们的教育不仅没有发展他们的想象与思维,反而使他们更僵化了。美丽的校园里辛勤的园丁启迪着学生智慧的同时也扼杀着他们的灵性。夸美纽斯曾激烈批评中世纪学校是“才智的屠宰场”,毛泽东也曾批判就学校“消磨个性,灭掉性灵”。为了追求高分数,学校强调“标准化教学”,而标准化教学,过于规范化,客观化的教学束缚了人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为扼杀创新精神的最大杀手。

教育教会人学会谋生,学会考试,学会适应社会自立自强,成为一个成功的人是没有错的,一个人要生存和在这个世界上发展,知识和技能是非常重要的,但是人之所以为人,不是机器,他就有他自身发展的需求和规律,违背了这些规律而进行应试教育,压制人的本性,功利化的培养方式教育人,就必将受到规律的惩罚,有不少学生为了准备高考得了心理和精神上的疾病,有的因为生活上的挫折和不顺,或者身体不健康而中止学业,学业受到影响,不但没有成才,身心俱受损害,这不得不说是当代教育的悲剧。

那么,现代素质教育应培养学生成为什么样的人呢?身心健康,富有创造性,拥有获得幸福快乐生活的能力,能在现实社会中生存发展,并适应社会,同时能服务社会,实现其社会价值的人,为了追求这个目标,培养学生的素质.品质就显得相当的重要,笔者认为,应培养学生成为有理想,善良,正直,坚强,乐观,自信,自立,自强,智慧,责任,勤劳,合群的人。

1.有理想. 有理想,就是要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能乐于奉献,积极进取,能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自觉约束行为,要认识的我们的社会发展最终是实现共产主义,所以我们要朝着这个目标奋斗。

2.善良 善良就是能分清善恶,并使自己的言行向善的方向发展。孟子言,“学问之道无它,求其放心而已矣。”就是说,人有相近的本性,后天的习得使人性各异。教育没有其他的特殊路径,就是帮助学生找回他们曾经放逐流失的善端。教育其本质之一就是教人向善,每个人的本性都是有善有恶,只是善恶在各人心中所占比重不同罢了。而教育的作用之一,就是要教人发掘人性中善良的一面,抵制人性中恶劣的一面,激发人性中本来就拥有的善意分子。然而在当今社会,很多教师为了功名利禄相互勾心斗角,任性中真善美变得日益稀少,这种风气也影响到了学生的心灵世界,使现在的很多学生都变得现实功利。所以,作为一名教师,应使自己的心灵世界不断净化,将真诚善良植入社会中,去感染学生,教人向善。

3.正直 在教学中,就会发现有的学生学习过程中,考试中,不讲诚信,在规定不可抄袭的考试中抄袭别人的东西。这样以后在工作中,研究中,也可能会因抄袭而违背学术道德,在社会上无法立足。另外,许多腐败现象就是因为教育者只注重培养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没有注重培养学生正直廉洁的人品和法律意识而导致的悲剧。

4.坚强,乐观 现今中国,患抑郁,精神疾病的人数和自杀的人数日益增多,人们的生活工作压力越来越大,而如何调节自己,学会减压,并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学会坚强乐观的生活也是极为重要的,不少学校已经意识到这一点,并开设了相关课程,而教育学生拥有健康积极的心态去应对生活也是刻不容缓的。

5.自信,自立,自强 当代社会,啃老族不仅是一种流行的社会现象,而且也成为了一种问题,一些年轻人不自信,自立自强,却只想要靠父母,这样的后果当然是很严重的,父母不能帮靠一辈子,总有老去的一天,现代年轻人不学会自立自强,也就不会有美好的未来。

6.智慧 一些大学生在求学,就业期间被人坑蒙拐骗,不但没有成才,有的甚至丧失了宝贵的生命,这都是缺乏教育,缺乏智慧的表现。因此,使受教育者接受智慧的熏陶也是极其重要的。

7.勤劳,责任 既要有民族振兴的责任,也要有社会责任心,有推动历史和社会发展的责任,有些年轻人对工作不认真,对家庭无责任感,这样的人今后也难以有大的作为,社会上还出现了一些被包养的,傍大款的女大学生,也是一种渴望不劳而获,坐享其成的做法。

8.合群 要培养学生的合群性,避免学生形成孤僻性格,不利于其身心健康和成长成才。

综上所述,教育要以人为本,培养出身心健康,适应社会发展,拥有幸福快乐能力的人,又要培养学生各方面的品质和素质,使其具有奉献和牺牲精神,能为社会服务,实现其社会价值,走上一条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道路。

参考文献

[1]杨海燕.对教育目的的辩证解读——马克思主义人学视域中的教育目的.淮海工学院学报.2010.06

[2]明慶华.教育学导论.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08.

猜你喜欢
价值发展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一粒米的价值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给”的价值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