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家庭教育现状,该喜还是该忧

2018-01-25 06:19刘萍
中华家教 2018年12期
关键词:家庭孩子教育

刘萍

新闻热点事件反映出的中国家庭教育现状

社会新闻事件的主角往往是人,而每个人都来自于家庭,其言行举止无不打着家庭教育的烙印,因此新闻热点事件是观察家庭教育问题的一个很好的切入口。随机浏览最近一段时间备受关注的热点事件,高铁“占座男”事件位居榜首,其无赖霸占别人座位且拒不让出的行径,被拍成视频上传网络后,引发了网友的恶评,“缺少家教”是人们对他的一致评价。

纵然,占座的孙赫是否出自一个规则意识缺失的家庭,只是人们的猜测;但“网红女”殴打孕妇事件则让人们确确实实看到了一个“有其母必有其女”的家庭传承的反面案例。事情发生的时候,网红女的妈妈就站在旁边,不但没有制止自己女儿对孕妇的恶劣行为,甚至还一起用恶毒言语来咒骂孕妇和她肚子里的宝宝。

而另外一则新闻《4岁男童被遗弃路边手足无措,手里紧攥着父母的离婚协议书》,呈现给我们的已经不是不良家教的样本,而是根本没有家庭教育的可能了。这个家庭因为离婚破裂,孩子成了没人管的“孤儿”,父亲说自己在外地,民警找到孩子的母亲后,她当场说:这个孩子我不要了。

当然,这些事件能够上新闻,往往是因为具有一定的极端性,虽不具有普遍性,但也反映出了中国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因为新闻传播的广泛性与影响力,再加之同类事件在一段时间内集中爆发,就会夸大人们的感受,影响人们的认知,让人们对中国家庭教育的现状产生悲观的情绪。即使理性自知这也许并非现实,但有时候大众的看法就是像这样在潜移默化中被新闻媒体所影响的。

朋友圈及家长群中的家庭教育

如果说新闻事件离我们普通人的生活有些遥远,那么我们再来看看朋友圈及家长群中所呈现出的中国家庭教育现状,有如下三个特点:

父母的责任意识淡薄有些年轻人在心理上还没有准备好的时候,就糊里糊涂地做了父母,从来没想过要为一个生命的成长和教育担负起责任。孩子一生下来,就被交到保姆或者祖父母的手里,以至于保姆和祖父母成为孩子成长历程中的重要他人。然而保姆和祖父母即使在生活上把孩子照顾得很好,也无法替代父母所能给予孩子的安全感。结构完整的家庭尚且如此,就别提离异家庭或流动家庭所产生的大量留守、流动儿童了。父母当然可以追求自己的感情生活,但不能忘却为人父母的责任;父母也有权利去创造更好的物质生活,但不应该把金钱看得比孩子更重要。

家庭教育成为学校教育的附庸与责任意识淡薄的父母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另一类父母,他们把孩子的学习当成自己的生活重心,把成绩当成孩子的生活目标,使得家庭教育沦为学校教育的附庸。责任意识虽不缺席,但却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极大窄化了家庭教育的应有之义。家庭教育应该包括更为广泛的生活教育、品德教育、生命教育等等,人生有无数可能,孩子作为一个生命不应该只有考大学这一条人生的道路。父母为了孩子的学习成绩拼尽全力,以至于陪孩子写作业,已经成为无数中国家庭中亲子关系矛盾的引爆点。朋友圈里有父母吐槽:“陪孩子写作业到五年级,然后心梗住院了,做了两个支架,想来想去命重要,作业什么的就顺其自然吧。”是什么时候开始,写作业成了父母比孩子还着急的事情?又是什么时候开始,家长更多地“主导”了孩子的学习?

忽略了家庭教育的前提良好的亲子关系是实现家庭教育的前提,但中国家庭的亲子关系却大多是紧张的,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因为中国的父母普遍处于焦虑的状态。最近由新浪教育发布的一项调查显示,焦虑的父母高达68%,也就是说被调查人群中有68%的父母经常焦虑,而学习成绩、校园安全、手机上瘾是他们最焦虑的3件事情。焦虑的父母很难有耐心与孩子良性沟通,于是我们常常看到恶性事件在身边发生。201 8年9月1日,河南洛阳某小区一个1 0岁的男孩从1 4楼跳下来,原因是暑假作业没有完成,老师让父母签字,父母不答应,孩子怕老师批评,就选择轻生。为什么常常为了一点小事就寻死觅活,是现在的孩子太脆弱吗?其实说到底,还是父母对孩子的养育出了问题。有些父母只知道照顾孩子的衣食住行,一味地要求孩子用好的成绩来回报,却没有真正走入孩子的内心,忽略了孩子最基本的关于依恋、情感、陪伴的需求,与孩子之间没有建立良好的依恋关系。没有良好的关系,父母说得再对,孩子也不一定会听,遇到困难的时候,也更容易产生迷茫、挫败、绝望、无价值、活着没有意思的情绪,做出自残自杀这样的极端行为。

以上这些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现象也许能引起大家的共鸣,但这就是中国家庭教育的全部吗?我的答案其实是否定的。作为一个媒体人,我发现近年来在中国家庭教育的实践中,其实还有一些良好的趋势与现象,并没有引起广泛关注,这些人和事,也许并没有多么惊天动地,但就是那些于细微处的努力与坚持,却带给中国家庭教育无限的生机与活力,也代表着中国家庭教育的希望与未来。

父母的觉醒与成长

“80后”“90后”在成为父母之后,相较于“60后”和“70后”,对孩子的家庭教育问题更为关注。一些女性意识到0-3岁是孩子成长的关键期,甚至牺牲掉自己的职业发展回到家庭中照料孩子,等孩子进入幼儿园后再重返职场。她们也更愿意为孩子而学习和成长,很多妈妈去学习发展心理学、学习正面管教、学习PET父母效能,并不是為了自己的职业充电,而是为了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更加从容。当然也不乏其人,最终把家庭教育作为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并成为这一领域的专家,去带动更多的父母和家庭一起来学习成长。

与此同时,父性教育的缺失曾经是中国家庭教育中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近年来,这一情况得到明显的改善。《爸爸去哪儿》《爸爸回来了》等一系列真人秀节目的热播,客观上起到了引发人们关注这一话题的效果。很多爸爸与孩子的故事开始被人们所宣扬,其中包括李亚鹏。在刚刚得知女儿李嫣患病的那段时间,他在笔记本上写下了一句话:上帝给了你这伤痕,我要让这伤痕成为你的荣耀。说到做到,他尽心尽力地陪伴女儿成长,5岁的时候带她去爬山,来回1 5公里,让女儿自己独立完成;用6年时间,一年24次,共1 60次去同一地方做科学观测;成立嫣然基金,带着女儿做公益,去帮助像女儿一样的孩子;与王菲离婚后,也不让孩子缺少母爱,他们一家人会在一起过生日。作为爸爸的李亚鹏,明显为比作为明星的李亚鹏赢得了更多的赞誉。与此同时,在社会舆论中,一个男人对家庭倾情付出,也正在成为一件值得嘉赏的事情。

新家庭教育理论的传播

常常听到周围的父母有这样的困惑:明明学了很多的教育方法以及处理情绪的技巧,为什么一遇到事情的时候,还是会不知所措,或者火冒三丈,瞬间被打回原形?其实父母身上“知行不统一”的问题,反映出的是家庭教育中“道与术”的关系问题没有解决好。父母如果只热衷于术的学习,就会迷失在很多相互矛盾的方法与技巧面前,不知怎么做才真正有利于孩子的成长;父母如果没有在“道”的层面上、在更高的层面上了解生命的本质,就无法在自己的行动中践行学到的知识。

比如,父母如果认为孩子就是一张白纸,未来的生命蓝图完全取决于自己如何涂抹,那么在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他当然无法把孩子看成一个独立的个体,对孩子给予充分的尊重,更不会给他保留成长的空间,反而总是无法控制自己对孩子的人生指手画脚的冲动。其实,孩子是一粒本自具足的种子,它已经具备了健康成长的全部动力,父母只需要给他提供充足的阳光、空气和水分,在必要的时候修剪一下枝杈,他就可以茁壮成长。

北京师范大学的陈建翔教授打破了以往家庭教育中只重方法和技巧的导向,从宇宙观世界观的哲学层面重新构建了新家庭教育的理论,对于从根本上解决中国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高维度的解决方案。随着这一理论的广泛传播,越来越多的父母正在自己的家庭中重新发现教育的本质,重新构建新型的亲子关系,重新找回家庭教育的使命,我们有理由相信陈老师在他的一篇采访文章标题中所下的论断:家庭教育必然先于学校教育而觉悟而变革。

以上我从几个不同的角度展现了中国家庭教育中的一些现象,至于可以得出什么样的结论,中国家庭教育现状该喜还是该忧,我认为已经不重要了。如果非要有一个结果,也许用“叠加态”这个概念来描述更为准确,也就是说或喜或忧的状态其实是同时存在的,而最终的结论取决于观察者是谁,以及他的立场与角度。但这种让人喜忧参半的叠加状态也恰恰说明了一个现象,那就是我们中国家庭教育正在呈现出两极分化的趋势,不同的地区、不同的经济条件下、父母不同的受教育程度,以及父母自我成长的动力,决定了一个家庭的教育水平处于什么样的状态。而这种两极分化,也是由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所决定的。

但好在我们正处于一个最好的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三个注重”将家庭建设提到了国家战略发展的高度,全社会都在形成一種兴家道、正家风、重家教的氛围。家庭教育的问题不能够在家庭内部得到全部解决,还需要从政府到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最后我想告诉广大家长的是:家庭教育不是工业时代的技术活,父母也不是产品流水线上的产业工人,我们应该在家庭教育中提倡心的回归、爱的回归与信任的回归。

猜你喜欢
家庭孩子教育
家庭“煮”夫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恋练有词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孩子的画
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