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视野下高中语文课标的新变化

2018-01-25 08:29刘千秋董小玉
语文建设 2018年7期
关键词:课标语文课程价值观

刘千秋 董小玉

作为指导语文教育改革的纲领性文件,语文课程标准具有鲜明的国际性、时代性、统筹性与前瞻性等特性,它不仅规范当下语文课程实施的取向,还引领未来语文课程改革的方向。在近30多年来信息社会的积累与发展的时代格局中,公平与质量成为全球教育的主题,聚焦“全民学习、以学生为中心、以价值观为导向,培养创新精神”的共同话题以及注重信息技术的应用、教育质量的评估业已成为国际教育改革的主流趋势。同时,世界各国均注重母语教育,倡导语文教育改革,以期提升对外交流的软实力,实现各国之间语言与文化的密切联系与平等对话。

面对这种形势,我国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修订必须具有国际视野,凸显中国的区域优势、文化特色以及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下简称2017年版课标)便是在这种大背景下应时而出的。较之《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下简称2003年版课标),2017年版课标落实了党的十九大精神,增强了指导性,凝练了学科核心素养,优化了教学内容,提出了学业质量标准,重视传统文化教育和课程内容的与时俱进,这对主观性强、讨论声多、实践薄弱的语文课堂教学来说无疑具有重大意义。限于篇幅,现仅就课标中课程理念与课程结构两方面展开讨论,在国际视野的背景下解析这两部分的新变化。

一、课程理念和课程结构转变的国际视野

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催发了信息技术与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导致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也让世界各国形成了统一认识:通过教育改革,实现人才创新培养及教育优质化的提升。其中,高中阶段的教育是连接初中教育和高等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环节,具有独特的教育价值。因此,“世界各国在规划教育发展时,都将高中教育作为其关注的重要议题,注重升学、就业、全人三维目标的统一和强调学校类型的多元化与课程结构的多样化成为这个教育阶段的全球趋势”。在我国,2017年版课标立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进一步明确了高中阶段教育在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强调“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任务是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高等教育和职业发展作准备,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提出了诸多卓有成效的语文课程改革新思路,展示出鲜明的国际视野。

1.个性化的教学理念观与多样化的课程结构观

进入21世纪,为了突破传统的僵硬的模式化教育桎梏,在个性化学习中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变化的能力,世界各国课程改革走向学科综合化的趋势,使课程内容实现了从“教材就是学生的全部世界”到“让世界成为学生的全部教材”的转变,而各国的课程设置都在注重共同基础的同时,寻求课程的选择性和多样化。

英国在2007年发布了《2020愿景:2020年教与学评议组的报告》,为中小学未来15年的发展清晰地勾勒了一幅美好蓝图。贯穿这份报告始终的课程核心理念是“个性化学习”,并深入探讨了新技术的使用如何促进个性化学习,如何利用课程的弹性来增加学生个性化学习的机会以及使用数据为个性化学习提供支持等问题。韩国的第七次教育课程改革以培养富有“健全人性和创造性的人”为目标,强调建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程体系,要求学生依据自身的个性和素养有目的地选择教学科目,从而实现能动自律地学习。随后,在2015教育课程修订案中,韩国进一步明确将在高中开设一般选择科目和特殊选择科目,从高二年级开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性和发展方向学习多种科目。

针对课程结构设计,美国从2001年颁布的以“质量·公平”为核心的《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到2015年出台的《每一个学生成功法案》,开启了指向“提升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的课程改革,依据“21世纪能力”核心素养框架设计中小学课程结构,将高中的课程结构设计为“必修+选修+计划”,并开设了很多拓展类选修课程,如菲利浦·埃克塞特高中学校(Phillips Exeter Academy)的选修课程多达350门。在韩国,2015年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将语文课程分为共同课程和选择课程,共同课程是基础必修科目,选择课程为深化选修科目,各地方和各学校可以依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选修科目。

我国的2017年版高中语文课标也是在这样的国际教育背景下出台的。2017年版课标将课程结构设置为“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的模式,不仅符合我国的高中语文教育现状,更体现了世界母语教育课程结构设计的总体趋势。

2.发展核心素养:国际课程改革的风向标

核心素养是近年来很多国家课程改革的出发点。20世纪90年代以来,核心素养就逐渐成为全球范围内教育研究领域和教育实践、政策的重要议題,国际组织和许多国家都相继构建符合世界教育发展趋势和本国国情的核心素养框架。1997年秋,国际经合组织启动了“素养的界定与遴选”项目,2003年提出了核心素养的三项基本类型:能互动地使用工具、能在异质社会团体中互动及能自主地行动;欧盟在2005年发布《终身学习核心素养:欧洲参考框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12年发布《作为学习结果的核心素养草案:幼儿、小学和中学》,提出了七个方面的核心素养指标;美国在2002年正式启动21世纪核心素养研究项目;21世纪技能联盟提出了包括三个领域的十一个核心素养指标框架体系,简称“21世纪能力”;英国2003年公布《21世纪核心素养——实现潜力》白皮书;新西兰教育部2005年颁布了包含四种核心素养的框架;法国教育部2016年发布“知识、能力与文化的新共同基石”,提出直接贯穿整个义务教育阶段(6~16岁)的八大核心素养;新加坡教育部于2014年4月发布《新加坡学生21世纪技能和目标框架》,提出了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贯穿对学生21世纪技能培养的要求,这个框架中的21世纪技能(核心素养)包括价值观技能、社交和情感技能、全球化技能三个部分;日本2013年在《培养适应社会变化的素质与能力的教育课程编制的基本原理》的研究报告中提出“21世纪能力”框架;正处于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关键期的芬兰,其国家教育委员会于2016年8月开始在中小学全面实施新课改,在新颁布的国家课程标准中提出了七大方面的核心素养。

在世界范围内的教育改革都将核心素养作为归宿的国际教育大背景下,我国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于2016年9月正式公布:将核心素养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为建立核心素养与学科教学的内在联系,2017年版课标基于语文学科的母语功能凝练了四大核心素养,这是高中语文课标呈现的新气象。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贯穿新课标的一条主轴线,确定课程理念和设计课程结构都建立在它的基础上,并且方方面面体现着语文核心素养的要求。

3.坚守民族文化根基,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

重视本国母语教育,使学生接受民族文化的熏陶,是当前世界各国课标修订和課程改革的时代特征展现。国际上很多国家的母语课标或教学大纲都高度重视通过母语学习去亲近和融入其承载的文化,强化学生自觉的深深植入文化传统的“归根意识”。

法国在基础教育中强调“掌握本国语言和文化”,法语、哲学和公民教育等课程承载着法兰西民族精神和文化的核心内容,其《高级中学母语教学大纲》指出学习法语是“打开通向法语文化和欧洲文化的道路”;日本在各学科增加尊重传统和文化、爱国、热爱故乡的教学内容,其2017年2月公布的中学国语教学大纲中,特别增加了“传统的语言文化与国语的特质相关内容”,这些内容分为“传统语言文化、语言特质和规律、汉字、书写”四个部分;美国在母语课程建设中特别强调母语教育对学生形成民族凝聚力和国家观的重要性,其高中阶段要求学生学满四年英语课程达到40学分,并且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技能,加强本民族传统和优秀文化的学习。

价值观教育是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需要,当代世界各国教育的动向正在由能力导向转变为价值观导向,而价值观导向就是对学生如何对待自己、对待他人以及对待社会、国家和世界的教育。新西兰从2007年开始实施新课程标准,提出必须将基础价值观教育融入学校各门课程的教学中;2011年新加坡教育部长提出要让教育更加注重价值观和品格发展,提出“学生中心、价值观导向的教育”理念;韩国将品德教育融入各科教学,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态度;美国的价值观教育是与道德教育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几乎所有的学校课程都包含价值观教育;德国教育部门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帮助学生树立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培育爱国主义思想,继承民族传统文化;澳大利亚的价值观教育主要是道德价值观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具备客观的认知能力和良好的行为以及对价值观的批判反思能力。由此不难看出,虽然各国提倡的价值观取向并不一定相同,但都逐渐将价值观教育作为教育的首要功能。

在各国坚守本民族文化和倡导价值观教育的背景下,2017年版课标结合中国教育国情提出的“坚持立德树人”课程理念,顺应了国际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大趋势。“立德树人”是传统教育的价值取向和当代教育的根本任务,既体现了坚守母语教育和传承弘扬民族文化的中国立场,又凸显了价值观教育的正确导向。“立德”是关系学生品格发展的关键,“树人”是将语文教学与价值观教育有效融合的根本准则。

二、高中语文课程理念转变的四维导向

2003年版课标依据高中语文课程的特征,发展性地确定了三条课程“基本理念”,2017年版课标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四条语文课程理念如下表:

综观两个版本的课程理念,可以看出2017年版紧跟时代发展,进一步对2003年版进行了提升和深化,下面分别从育人功能、育人目标、学习方式转变、课程建设四个维度来解读2017年版课标的新变化。

1.育人功能从“全面提高语文素养”转变为凸显“坚持立德树人”

“全面提高语文素养”的课程理念为十几年的高中语文课程改革与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应试教育体制下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不良影响,增进了课程内容与学生成长的亲密联系,实现了语文课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价值追求;另一方面,改变了过去一段时间内单方面重视语文工具性而忽视人文性的偏颇,强化了语文课程的人文熏陶功能。2017年版课标将“提高语文素养”的育人功能转变为“坚持立德树人”,这是对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精神继承,是贯彻十九大“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方针的时代展现,这一课程理念将直接引领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育人功能的正确导向。

2.育人目标从“能力培养”提升为“以核心素养为本”

2003年版课标彰显了对学生三方面能力的培养:语文应用能力、语文审美能力、语文探究能力,这三种语文学习的基本能力是构成语文素养的基础,目的是促进高中生均衡地发展和成长。2017年版课标提出“以核心素养为本”的新育人理念,以推进高中语文课程的深层次改革,使语文课程的育人目标由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转变为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

语文素养以语文能力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感、思维能力、品德修养、审美情趣、人文素养的综合展现。核心素养是对语文素养的凝练和聚焦,其以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具体内容的相互关联和相互统一为核心点,“以核心素养为本”将会成为今后语文课堂教学的核心任务和语文教学评价的重要参照。

3.核心素养培育凸显实践性学习方式

2017年版课标在课程性质部分界定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在课程理念中进一步强调“语文课程作为一门实践性课程,应着力在语文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通过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实践活动,着力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这充分体现出以实践性学习为本的语文课程观。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责任意识、自信心和情感态度这些人文品质,单靠书本学习是无法培养出来的,而实践性学习具有书本学习无法替代的独特教育价值,可以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接受转向主动探究。为了促进学生语文学习方式的转变,必须在课程内容方面加强与学生生活和实践机会的紧密联系,在课程实施方面着重设计和开展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语文实践活动。核心素养的培育建立在实践性学习方式基础之上,要求学生在体验社会生活和自身思维的实践活动中理解理论和知识,逐步形成行动自觉,真正实现学习方式的实践性转变,这种实践性的学习方式将会大大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效率。

4.课程建设展现时代性、开放性与多样性

2003年版课标提出的第三条课程理念“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性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说明了建设高中语文课程坚持的四个原则:共同性、基础性、多样性、选择性。2017年版课标进一步发展了这一课程理念,凸显出建设语文课程的时代性。这一崭新的时代性理念是针对课程内容和结构而言的,要把当代社会发展的科学技术、先进文化成果,最具代表性、典型性、与基础知识联系紧密的时代性知识融入课程内容之中,并且在课程结构中专门为学有余力的学生增设自由选修课,在保证共同基础的前提下,增强课程的选择性。而“構建开放的语文课程”是针对以往语文课程的封闭和欠缺活力而言的,要求语文课程突破“课堂中心、教材中心、教师中心”的枷锁。“开放”指的是语文课程的弹性,要能够适应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可以说,这一“时代性、开放性、多样性”课程建设理念强化了我们树立的“大语文观”,增进了语文课程与其他学科之间、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融贯了语文课程内部各部分之间的联系。

三、高中语文课程结构转变的两大取向

较之2003年版课标,2017年版课标在课程结构设置上亦有鲜明的国际视野与时代特征,拓展类选修课程成为课程结构设置的主流趋势。这主要表现为两大取向:课程类别优化和课程内容架构。

1.课程类别优化:增设选择性必修,兼顾基础性和个性化的统筹

2003年版课标设计高中语文课程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两部分。必修课程包括“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方面的目标,组成“语文1”至“语文5”五个模块。选修课程设计为五个系列: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每个系列可设计若干模块。2017年版课标在此基础上优化了课程结构,增加了选择性必修课程,在保证共同基础的前提下,为不同发展方向的学生提供了有选择的课程。必修课程是根据学生的全面发展而设置的全修全考课程,选择性必修课程是依据学生个性发展和升学考试需要设置的选修选考课程,选修课程是由学校根据实际情况统筹规划开设,学生自主选择修习的学而不考或学而备考课程。同时,2017年版课标规定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始终贯穿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三类课程,这就增强了语文教学的科学性,避免了课程实施的随意性。对此,传承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则以文化自信的形式,将中国梦、中国道路与母语教育紧密相连。

选择性必修课程的设置对于高中阶段的学习来说至关重要。毕竟,“高中阶段学生面临从少年到成年人的过渡,是教育乃至人生中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阶段。学生处在这一个性发展的决定性阶段,未来的倾向性开始形成,因而高中具有独特性,体现独特价值,这就需要选择性的、多样化的课程系统来保证和发展其独特价值”。因此,2017年版课标“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的课程结构是对2003年版课标课程结构的优化和拓展,新增设的选择性必修课程既可以满足学生不同兴趣需求的个性发展,又能与升学考试紧密相连,形式与操作灵活多样。而且从课程容量来看,2017年版课标与2003年版课标保持一致,高中阶段学制仍为3年,每年52周,学生在3年期间至少修满144个学分才能毕业,学习容量不变。学生在课程任务不增加的情况下更能满足个性需求。

2.课程内容架构的核心要素:18个学习任务群

2017年版课标设计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综合性课程组织方式:学习任务群。王宁教授曾指出:“高中语文课程的实施要把追求语言、技能、知识和思想情感、文化修养等多方面、多层次目标发展的任务,通过情境化、结构化的设计,组合成‘群,争取教学效益的最大化。”18个学习任务群构成一个横向联系、纵向递进的课程系统,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体验探究性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凸显学生学习语文的根本途径,改变了过去语文教学中的课文单元呈现方式和大量分析讲解的教学状况。可以说,学习任务群的设计是高中语文课程结构的重大转变,它使原来的篇目式教学转变为任务群教学,增强了语文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

必修课程安排了7个任务群,选择性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各安排了9个任务群。18个学习任务群作为语文核心素养的载体,支撑着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三类课程,担负着培育学生核心素养和完成国家课程意志的艰巨任务。学习任务群中包含的知识、能力、思想、语言、思维、审美、文化等方面,追求多层序的三维目标达到的综合效应,展现了母语教育的实质性回归。学习任务群“是在真实情境下,确定与语文核心素养生成、发展、提升相关的人文主题,组织学习资源,设计多样的学习任务,让学生通过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的自主活动,自己去体验环境,完成任务,发展个性,增长思维能力,形成理解、应用系统”。由18个任务群架构的课程内容系统,展现了语文课程结构的新面貌,也必将带来任务群教学的新模式,使高中语文课程改革迎来新的挑战。

2017年版课标根植中国特色,放眼国际视野,体现时代需求,较之2003年版课标呈现出鲜明的变化。限于篇幅,本文仅从课程理念与课程结构两方面加以解读,在对国外相关教育改革措施的梳理中发掘本次课标修订的国际视野与时代特色,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四维导向”与“两大取向”的观点概括。这种尝试,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将所有变化和盘托出所造成的泛泛而谈或模糊不清等研究弊端。至于2017年版课标的其他变化,如文化自信、课程目标、学业质量标准、考试评价等内容,则将另外撰文研究。

猜你喜欢
课标语文课程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新文科背景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学改革研究
价值观(二)
价值观(一)
以端午节为例谈传统节日作为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施
站在语文课程的高度教学
2016年全国课标卷透视与2017年备考展示
“转化策略”在课标卷选考题中的应用途径探析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