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R纪录片作为影像档案的突破与变革

2018-01-25 12:12李智颖周天博
新媒体研究 2018年20期

李智颖 周天博

摘 要 如今,除却文字与图片两种档案形式,档案影像化已成为一种新的趋势,VR纪录片作为影像档案的新形式,势必会改变档案的传受方式与内容。文章对比影像档案中的传统纪录片,分别从传与受的视角探究并论述作为影像档案的VR纪录片所带来的突破与变革。

关键词 VR纪录片;影像档案;故事或事件;突破与变革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8)20-0042-02

从口语传播、印刷时代到如今的互联网时代,档案的影像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作为影像档案的一种重要形式,拥有记录事件功能的纪录片也有着越来越多的摄制风格和方法。其中,VR作为一种技术正如火如荼地发展着,渗透到各个行业和我们的生活中。当VR作为一种新媒介和新的影像呈现方式与纪录片相结合,将VR纪录片作为记录故事或事件的影像资料纳入档案时,势必会在传与受的视角带来种种突破与变革。当拍摄记录历史故事或重大事件的纪录片时,摄制者即传播者,充当“把关人”角色,通过对实践议题、画面的选择及排列组合设置议程,无形中把控引导着公众话语权,受众大多处于被引导的状态;VR纪录片的出现也会使其内容呈现“去中心化”的特征,全景模式将传统场景理论中的“前台”与“后台”融合在一起,之于传者,媒介“设置议程”的方式与传统大相径庭,之于受者,人们认识所记录故事、事件的方式与思考的习惯也得以改变。

1 去中心化的内容:“设置议程”功能的重构

在大众传播中,媒介对信息进行把关筛选、编排剪辑,对其编码赋值,从而形成重新诠释后的完整世界。“简而言之,就是一种包装和曲解的功能。”①媒介通过设置议程,无形中把控引导着公众话语权。在以往传统的纪录片中,摄制者不仅通过选择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更应关注哪些故事、事件和要点,也通过添加字幕、配音解说、对画面进行蒙太奇剪辑等方式将信息排列组合,用不同的方式表现故事和事件内容。而VR由于其特殊性,能引导受众的传统叙事方式已不再适用,其设置议程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必将消解并重构。

VR作为一种新媒介,它不再局限于对故事或事件的引导性叙述,而是通过让受众置身“事件现场”,通过不同角度的固定机位拍摄多组长镜头,从而多角度、全方位地呈现和记录故事或事件本身的内容。李普曼曾强调,“传播过程中,话语的‘意义不免会受到损害。世界太大,我们面对的情况又太复杂,得到的信息却太少,因而,舆论的绝大部分就必定会产生于想象。”②VR纪录片中全景展览的呈现方式打破了时空限制,将场景细节一一呈现在受众面前,为真实、全面、客观地呈现现场和故事事件本身提供了更多可能。在这种全景展览的模式中,其故事和事件内容是去中心化的,处处是细节,处处是重点,摄制者无法主动为受众选择希望他们看到的特定画面,从而从叙述走向呈现,从叙述者变成收集者。

乔治·奥威尔曾著有《1984》《动物庄园》等反极权主义的经典作品。他担忧强权主宰文化,统治者通过媒介控制文化、控制公众话语权,使文化变成一座监狱。然而如今奥威尔的担忧并没有应验,从文字、影像到现在的VR,媒介不再是观点的明确表达,正如尼尔·波兹曼所说,媒介不再完全如麦克卢汉所认为的那样——媒介即信息。“媒介不是关于这个世界明确具体的说明,而越来越表现为一种隐喻,它指导着我们看待和了解事物的方式,但它的这种介入却往往不为人所注意。”③VR纪录片特殊的摄制方式虽然具有“穷尽性”,改变了传统媒介设置议程的方式,但这并不意味着VR设置议程功能的消失。摄制者对内容和价值仍然具有把关、议题设置和显化功能,只是它更多地表现在对所记录故事和事件内容的选择与显化上,比如运用VR记录某次恐怖袭击、暴动游行等突发事件并将其做成纪录片纳入历史档案时,这些事件内容的选择本身就已经蕴含了传播者的价值观。其次,对固定机位场景的选择也蕴涵着摄制者对故事或事件中信息的编码与包装。因此,VR媒介把关及设置议程后,受众的注意力被吸引集中到某个内容上,并依之感受评价,从而产生显化效应。VR的沉浸性及感染力使受众更为投入地参与到所记录故事或事件的认知中,从而加强了显化效应,引导受众对内容的价值立场,对记录在档案中的历史故事或事件有更深刻的情感态度。

2 前后台的融合:受众思考方式的变化

麦克卢汉曾在《理解媒介》一书中提出了“热媒介”与“冷媒介”的概念。“热媒介只延伸一种感觉,具有高清晰度,并不留下那么多空白让接受者去填补或完成,但个人参与度较低;而冷媒介要求的参与度较高,清晰度较低,要求接受者完成的信息多。”④印刷机问世后,以文字为载体的书籍、报纸等冷媒介契合了纪录片的严肃性,读者通过文字所描述的形象和场景想象并理解报道内容。由于文字本身的含混性与低清晰度,读者需要调动自己的思考能力,积极参与到内容及思想的认知与理解中。而电视及互联网等热媒介的出现,使得故事或事件发生的现场可以用影像画面的形式表现出来,真实性增强,信息清晰度大大提高。“从散漫的到集中,从提议式到呈现式,从理性到感性。语言是经验的抽象描述,而图像则是经验的具体再现。”⑤电视与互联网碎片化、快节奏的更迭模式使得每一则故事和事件转瞬即逝,受众在应接不暇的画面中“坐享其成”,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无暇思考。随着媒介多样性的发展,冷热媒介的划分不再清晰有效,正如VR作为媒介的一种,其信息具有高清晰度,同时也要求受众高度参与其中,在获得全面信息的同时拥有更多自主性与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戈夫曼将社会生活描述成一出多幕的戏剧,每个人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据此,他提出了“前台/后台”理论,社会成员作为公共场景中的表演者在前台呈现的是他们能被他人和社会所接受的形象,而在后台中隐匿起他人和社会不能或难以接受的形象。梅洛维茨在此基础上,论证了电子媒介对社会的影响,原属于后台的行为通过媒介在前台场景中得到表演和展示,后台的信息随时可能暴露在前台中,二者逐渐混合。与传统纪录片相比,受众不会被限制看什么,怎么看,VR的全景镜头将一切尽收眼底,场景中的前台与后台界限模糊,受众可自主选择自己所想看到的画面与细节,并且拥有更长的时间停留在一个镜头中观察事件发生过程及其细节,而不至于在转瞬即逝的画面中应接不暇,無法进行深入思考。与此同时,在充满沉浸感与在场感的场景中,受众更易产生共鸣等心理机制,因此,VR在一定层面上改变了人们的思维习惯,正如哈罗德·英尼斯所提出的原则,“新的传播技术不仅给予我们新的考虑内容,而且给予我们新的思维方式。”⑥VR纪录片的沉浸性与自主性调动了受众的理性思考能力,使他们可以对故事或事件的多个层面进行深度发掘,从而对其深度内涵有更多的关注与投入。

3 结束语

摄制VR纪录片并将其纳入影像档案,通过VR纪录片“亲临”现场,了解并感受历史发生过的故事或事件,不仅丰富了影像档案的形式,记录历史故事和事件的视角更加多元,受众对档案中所记录的故事和事件也会拥有相对多样、客观的立场和情感态度。

注释

①[法]让.鲍德里亚著,刘成富,全志钢译:《消费社会》,南京大学出版社,2014:113。

②史安斌、张耀钟:《虚拟/增强现实技术的兴起与传统新闻的转向》,《新闻记者》2016年第1期。

③[美]尼尔·波兹曼著,章艳译:《娱乐至死》,北京:中信出版集团,2015:113。

④[美]马歇尔·麦克卢汉著,何道宽译:《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36。

⑤[美]尼尔·波兹曼著,吴燕莛译:《童年的消逝》,北京:中信出版集团,2015:300。

⑥[美]尼尔·波兹曼著,吴燕莛译:《童年的消逝》,北京:中信出版集团,2015:45。

参考文献

[1]杭云,苏宝华.虚拟现实与沉浸传播的形成[J].现代传播,2007(6):21-24.

基金项目:本研究为江苏省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成果之一(项目编号:kfjj20171106)。

作者简介:李智颖,研究方向为广播电视艺术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