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海宁
摘 要:幼儿阶段是幼儿智力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为幼儿智力发展奠定良好基础的最有效时期,这一阶段所受的教育会对幼儿产生深远的影响。幼儿的身心特点与小学生不同,他们的心智还未成熟,其认识能力有限,相比传统教学模式,自主游戏教学模式更适合幼儿。游戏教学在促进其语言、思维及认知能力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有利于促进幼儿全面发展,且在游戏教学过程中借助教师对幼儿的行为观察,能全面了解并认识到幼儿的变化,继而及时调整教学方法,为有效开展幼儿游戏教学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基于此,本文分析了幼儿游戏教学中自主游戏模式的行为观察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加强行为观察的策略,以提升幼儿游戏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幼儿游戏教学;自主游戏模式;行为观察;策略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216(2018)10B-0025-02
游戏教学是幼儿喜闻乐见的方法。当前,我国很多幼儿园已经认识到幼儿游戏教学的重要性,纷纷开展游戏教学。幼儿游戏教学比起以往僵化的课堂教学具有很大的优势,但是,自主游戏教学会占用大量时间,教师如果无法在有限的时间内对幼儿进行有效观察,就势必会浪费大量时间,反而降低教学质量。所以,教师在游戏教学中提升教学有效性的关键就在于观察并解读幼儿的游戏行为。下面笔者就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自主游戏模式中行为观察存在的问题
(一)游戏教学的目的性不强
游戏教学在开展过程中存在太多的不确定性因素,再加上教师缺乏游戏教学现场行为观察与指导经验,使其难以从整体上把握游戏的进展与指导目的,不清楚具体要观察什么,而是在教学中看到什么问题就指导什么,这样的观察存在很大的隨意性。部分教师甚至将游戏教学等同与自由教学,由于存在观念理解上的偏差,使游戏成为了一种无计划、无目的的教学活动,使幼儿各方面的能力不能得到很好的发展。
(二)教师过度干预,导致幼儿缺乏游戏兴趣
在开展游戏教学的过程中,幼儿对游戏的兴趣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游戏教学的效果。而在实际游戏教学中,游戏内容与游戏形式等几乎都是教师制定的,在制定过程中并未考虑幼儿的思想和需要,在教学中也没有体现幼儿的主体地位,急于求成,过度干预,迫切希望在每一次游戏活动中幼儿均能有所进步,获得新知识与新技能,进而导致幼儿难以感受到游戏的快乐,逐渐丧失对游戏的兴趣。
(三)缺乏有效方法
大多数教师在开展幼儿游戏教学时,能主动对幼儿行为进行观察,但是,由于缺乏一定的方法与技巧,只做到了“观看”而不是“观察”,偏重描述幼儿在游戏中的外在行为,忽略了通过外在行为而去发现幼儿的内在学习的“观察”,使观察停留在表面,继而无法根据观察对幼儿进行有效指导。
二、强化幼儿游戏教学中自主游戏模式的行为观察策略
自主游戏模式有利于促进幼儿在游戏过程中不断尝试、不断发现、不断学习,促使幼儿全面发展。但是,在自主游戏教学的实际开展过程中,教师行为观察还存在一些问题,对此,笔者针对这些问题开展了有目的的实践研究,通过深入分析,尝试提出了一些有效的改进策略,具体如下。
(一)明确行为观察的目的
首先,观察要有目标。幼儿自主游戏模式中存在许多不确定性因素,也无法事先预知幼儿在游戏中的行为,所以,教师在游戏教学过程中的行为观察要有目标,才能事半功倍。比如,某天的游戏教学观察的目标可以是语言能力、交往能力、合作能力等,一旦确定观察目标之后,不断细化目标,切忌面面俱到。如果目标没有细化就难以在短时间内观察并解读出幼儿行为背后的意义。
因此,确定观察目标后还必须分解、细化目标,以达到见微知著的教学效果。比如在“创设餐厅”的游戏教学现场,很多教师来回走动,看似在对幼儿进行细致观察,但是往往找不到关键点,所以,细化目标时,可将观察目标,重点放在教师能实际操作的显性内容上,如观察目标可以是对“创设餐厅”游戏的投入性、兴趣性与替代物的使用情况等。有了目标,教师就能快速找准观察的方向,明确知道自己该观察哪些行为,哪些要点,真正发挥行为观察的导向与指引作用。
其次,要从不同角度进行观察。从不同角度观察所获得的信息价值会存在较大的差异,所以,观察视角的选取非常重要。选择合适的观察角度,可以显著提升教师行为观察的目的性。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幼儿能力情况与游戏教学的开展程度等,科学选取观察角度。比如,可以从幼儿在游戏中的个性表现进行观察,有利于把握幼儿个性特征;可以观察幼儿在游戏中是模仿别人玩,还是创造性地玩,还是跟着别人玩;可以观察幼儿在游戏中和同伴的相处关系等等,从不同角度进行观察,从而获取不同的反应与需要,这样才能根据所观察的内容制定周密的计划,做好充足准备,在实际教学中采取灵活又行之有效的指导方法。
(二)把握适时介入指导的时机
幼儿游戏教学应以幼儿为主体,充分发挥幼儿在游戏教学中的自主性,并尊重幼儿的意愿,不能过多干预,但也不能放任自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以观察与理解幼儿为主,多鼓励幼儿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解决问题,尽量不对幼儿行为进行干预。这样才能促使幼儿游戏教学更好地开展,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幼儿在自主游戏中,越是没人干预、没人看见,他们的精神就会越专注,思维就会越活跃,兴趣就会越浓厚。但是,一些教师往往在未对幼儿意识进行细致的观察,没有充分了解幼儿意图的情况下,打断幼儿的思路,介入幼儿游戏,这不利于游戏教学的开展,还会导致幼儿的想象力受到束缚,导致其思维难以拓展。因此,如何介入幼儿游戏活动,何时介入,又该介入到什么样的程度,才能更好地发挥游戏的作用,提升教学效果呢?
第一,在幼儿主动寻求帮助的时候,教师应以参与者的身份及时介入到游戏活动中。幼儿是游戏活动的主人,教师是观察者、支持者的角色,所以,教师应以参与者的身份,而不是以教师的身份参与到游戏中,在帮助幼儿解决问题的同时,还不会剥夺幼儿在游戏中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增加幼儿的成就感。
第二,在幼儿快要放弃参与游戏的时候,教师应及时介入。幼儿在遇到困难时,尤其是遇到他们无法解决的困难时,往往很容产生放弃的情绪,这不利于幼儿游戏教学的开展,也不利于提升幼儿游戏水平。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及时介入。
第三,当幼儿在互动环境中产生了认知冲突的时候,教师应及时介入指导。比如,在幼儿和材料互动的过程中,每个幼儿对材料的认知不同,在和材料互动时,常常会出现错误判断,阻碍游戏的进行,从而使幼儿产生放弃的念头,这时教师应及时介入,帮助幼儿正确认识材料,开拓游戏的思路。
第四,在幼儿游戏过程中出现不安全因素的时候,教师应及时介入。不管是哪一种教学活动,安全都是教学进行的重要前提与保障。幼儿由于自身心智还未成熟,认识能力有限,在游戏过程中常常会将游戏中的现象和现实混淆,从而使自己置于危险情形之下,这时教师应及时介入,帮助幼儿形成是非观念,树立一定的安全意识,保证游戏在安全的情况下进行。
(三)创新幼儿自主游戏模式中教师行为观察的方法
1.细致观察,并注重隐性指导
通过全面且细致的观察可有效帮助教师切实了解当前幼儿的行为及其背后意图,有利于教师深入分析与总结,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从而提升游戏质量,使幼儿得到全面发展。
(1)目的性与随机性互相配合进行观察。
由于在游戏教学过程中,幼儿拥有很大的自由度,教师精心设计的观察内容很可能出现没人感兴趣的现象,所以,教师应将目的性与随机性进行有机配合,根据幼儿实际游戏情况,随时随地调整观察内容和观察重点,在游戏观察时一旦发现有价值信息,就可随时转化为有目的地观察。
(2)充分利用肢体语言进行引导。
在游戏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通过表情、动作与眼神等丰富的肢体语言适当指导幼儿的行为,比如,利用摇头或者表示否定的表情制止幼儿一些需制止的游戏行为;利用高兴赞赏的表情、点头等肯定幼儿在游戏中的创造性行为。
(3)“游戏者”暗示。
要想使幼儿在游戏中得到充分的自由,教师不能直接指导幼儿进行游戏,应以“游戏者”身份参与到幼儿的游戏中,通过局内人身份,和幼儿一起玩,但是,不能装作是“幼儿”,也不能完全以成人角色参与游戏,应充当“成人游戏者”,只在适当时候给予幼儿一定的启示与帮助,使游戏顺利进行。
2.巧用观察记录,为游戏教学提供指导性价值内容
教師虽然不可能将所观察的所有细节全部记录下来,但是,教师可以有目的性地去观察幼儿,并以书面形式记录下来,这对教学是非常有益的。可通过观察记录,深入分析幼儿行为,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借助观察记录,为游戏教学提供指导性价值内容。
因此,在进行观察记录时,首先,教师应保证记录的真实性与客观性。教师应从幼儿角度出发,如实、客观地记录所观察到的幼儿语言、表情、行为等情况,不能从自身角度出发进行记录,比如,某位幼儿经常和同伴打架,攻击性很强等。
其次,记录不使用空话、套话与虚话,而应明确指出哪些活动能有效提升幼儿某些方面的能力或者改进教学行为,继而提升幼儿游戏活动质量。其次,记录要深入。教师记录所观察到的某种现象之后,切忌就事论事,必须深入分析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针对原因提出有效解决方案,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改进和完善,进而促使行为观察层层深入,问题分析更为透彻。
最后,教师及时进行反思与总结,并形成记录。在下次遇到类似情况时,就可做得更好,同时帮助教师灵活应对游戏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让幼儿游戏无障碍地进行,在有限的游戏时间内获取无限量的知识。
综上所述,幼儿游戏教学中自主游戏模式的行为观察应先明确行为观察的目的,把握适时介入指导的时机,并创新幼儿自主游戏模式中教师行为观察的方法,以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每位幼儿实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郭晓燕.幼儿游戏教学中自主游戏模式的行为观察与策略研究[J].新课程(上),2017,(10).
[2]洪雅.自主游戏中幼儿行为的观察和解读[J].福建教育,2017,(25).
[3]倪亚亚.幼儿园户外自主游戏中教师观察行为的特征与类型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7.
[4]王长辉.浅谈幼儿游戏中教师的行为观察[J].新校园(上旬),2016,(4).
[5]白敬平.浅谈教师在幼儿游戏活动中的现场指导[J].鸭绿江(下半月版),2014,(9).
[6]沈紫霞.走进幼儿游戏活动 发现幼儿真实需要[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教育研究),2018,(40).
[7]胡明华.浅谈区域活动区对幼儿游戏的重要性[J].好家长,2015,(43).
[8]张燕.困惑解读——如何优化幼儿游戏[J].好家长,2018,(64).
[9]诸思琴.幼儿游戏材料使用的观察与分析[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8,(7)
[10]瞿巧玲,冯海英,郭春梅,彭海燕.具身认知视域下幼儿游戏精神的回归——以重庆市M幼儿园为例[J].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8,(5).
[11]李佳.《幼儿游戏指导》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研究[J]. 课程教育研究,201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