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树华
摘要:指出了退耕还林是我国目前最大的生态工程,其目标是为了减缓贫困和生态补偿,在维护生态环境的同时,提升区域内的社会经济水平。根据云南省泸水市的实际状况和存在的问题,分析了退耕还林对农户可持续生计的影响,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退耕还林;可持续生计;林业扶贫攻坚
中图分类号:S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8)05-0155-02
1 泸水市概况
泸水市属云南省怒江僳僳族自治州,地处云南省西北部横断山脉南端滇西纵谷地带,总国土面积为3203.04k㎡,下辖6镇3乡,人口总数约18万人。其地势北高南低,呈“V”字地形,属于高山峡谷地貌,境内山高坡陡、河谷深切、平地极少,且海拔高差较大,有明显的立体气候特征。由于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和气候,泸水市具有丰富的水资源、矿产资源和生物资源,且由于平地较少,其境内的森林资源较为丰富。据2017年数据统计,泸水市的森林覆盖率高达74.06%,新增营造林面积28万亩,境内高等植物种类多达1000多种,国家珍惜树种超过20种。在退耕还林之前,泸水市境内的主要耕地类型为坡耕地,占总耕地面积的90%以上,其中陡坡耕地占40%。
2 泸水市退耕还林现状
泸水市是一个集边疆、民族、宗教、山区和贫困为一体的县级市,特殊的地理气候条件使其具备特有的自然资源。然而,由于薄弱的基础设施和落后的交通设施,致使其开发难度较大,人们的生活水平较为落后。如何提高泸水市民众的生活水平,增加当地群众的收入,实现全国人民步人全面小康社会,引起了州、省、中央的高度重视。
为实现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中明确提出的我国至2020年将实现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脱贫以及习近平主席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的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泸水市正在“加强林业生态保护、促进区域脱贫”,即根据自身的资源优势,将发展林业作为推进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工作内容,在促进当地林业发展的同时,充分发挥出林业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据2017年数据统计,泸水市已完成到村组面积的核定,落实到户面积16.8万亩,占总任务的100%;完成造林面积11.7万亩,占总任务的70%;完成核桃、花椒、楤木等经济林果、林木种植面积12.2万亩;完成市级样板林3块520亩、9个乡镇党委政府样板林9块900亩以及村级样板林47块3250亩。经以30%抽查率抽查结果数据显示,2017年泸水市在新一轮退耕还林样板林共有85块6206.4亩。
3 泸水市退耕还林存在的问题
目前泸水市退耕还林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①市乡村三级主体责任落实还不到位,进度缓慢;②种植密度和技术标准不够合理,致使产业支撑力度不足:③各乡镇均存在痕迹资料不齐全;④施工不规范,成活率普遍偏低;⑤缺少样板林建设标志牌。
针对存在的问题,各级部门应做到以下几点:①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高度重视退耕还林样板林建设工作,加强对退耕还林样板林建设的领导;②及时完成合同的签订,加快退耕还林样板林建设,确保按时完成任务;③严格把控种苗质量,尽可能选用符合地方产业发展的优质种苗;④采取合理的措施来加强后期管理,提高基层群众的积极性和管理水平,转变只造林不管护的落后观念;⑤依托退耕还林来开展示范样板林的建设,通过示范样板带动产业发展。
4 泸水市林业扶贫攻坚措施
4.1 加强组织领导,树立明确目标
在林业发展过程中,泸水市坚持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理念,将生态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更好的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保护工程。通过“保民生、护生态、促发展”三大目标的确立来构建脱贫攻坚的组织体系,综合部署、合理规划,积极探索和完善泸水市立体式生态保护模式,培育林业产业,全面推动林业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相结合。
4.2 制定符合实际的扶贫策略
结合泸水市的实际情况制定了“政策保障、产业脱贫”的扶贫策略,积极争取国家、省政府的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重点投入区域退耕还林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生态效益补偿、林业产业发展和森林资源管护等涉林项目的建设。加强监管力度,并完善相应的监督制度,加快落实林业扶贫工作。
4.3 脱贫之人员安置
泸水市通过将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和人工造林建设等林业重点工程集中向贫困地区发展的方式来促进扶贫攻坚和重点区域造林绿化的紧密结合,合理安置贫困劳动力,加快贫困户脱贫。全市落实森林资源管护面积388.4万亩,聘用森林管护人员361人、建档立卡生态护林员1474人,人均年工资8400元。
4.4 脱贫之林业产业
泸水市通过加强林业产业示范点和示范基地的建设来促进当地特色林业产业的发展,助农民增收。经2017年上半年数据统计,泸水市发展特色产业面积17.67万亩、林果产业面积13.38万亩(其中干果类10.35万亩,水果类3.02万亩)、林菜产业面积1.11万亩、林药产业面积3.18万亩。
4.5 脱贫之生态补偿
泸水市天然林保护二期工程中划定的生态公益林面积有69.59万亩,其中国家公益林占78.9%,地方公益林占21.1%,全市将生态效益补偿管理机制纳入主要议程,加强落实相关责任,将国家扶持资金发放到每户人家,在提高山区居住环境的同时增加农户的收入。
4.6 加强生态建设
泸水市通过林业产业的发展来加强林业的扶贫攻坚作用,通过近期抓禽兽蔬菜劳务、中期抓林果提質增效、远期抓退耕还林和生态修复发展模式制定来提高农户增收。近几年来,泸水市完成核桃林业产业种植面积1030亩,完成退耕还林核桃种植面积538亩。
5 泸水市退耕还林的建议
为进一步提升退耕还林的成果、优化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推进农林产业规模化发展和集约化经营,以及实现生态改善、产业发展、农林增收和农民受益的目标,泸水市应按照以下几点开展工作内容。
5.1 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省委主要领导怒江调研指示精神
在开展退耕还林还草过程中,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结合泸水市特有的自然生态环境,充分利用和发挥出其自身的资源优势,促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维护和提升生态环境质量,降低自然灾害的发生率,保护生态系统,打造生态产业,促进绿色发展。将以扶贫搬迁城镇集中化安置为契机,以生态产业扶贫为平台,来真正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以“生态美、百姓富”的发展目标,进一步巩固退耕还林还草成果,加快推进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建设,合理调整陡坡耕地玉米种植结构,对经营模式进行改革,加大投资力度,充分发挥出当地特有的产业优势,推进脱贫攻坚。
5.2 堅持三项基本准则
5.2.1 坚持统筹规划、分布指导准则
科学合理制定泸水市退耕还林还草规划目标,结合当地情况,开展科学规划,将沿江两岸、视线范围、城镇周边和公路沿线区域视为重点,创新经营模式,促进集中连片布局,发展特色产业,提高农林产值和农民收入。
5.2.2 坚持政府主导、市场决定准则
政府加大宣传力度,鼓励和引导农户和社会资本参与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建设和运营管理,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创新组织方式,采用托管、流转和人股等方式来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5.2.3 坚持分级负责、整合资源准则
按照州级统筹规划、县市级主体负责和乡村具体实施的方式来充分整合相关政策项目资金,落实各级职责。
5.3 完善政策
5.3.1 应退尽退,应调尽调
对退耕还林后依旧存在种植玉米等高杆作物的地块进行查处,全面调整耕地玉米种植结构,全面落实符合条件地块退耕还林还草。①巩固提升退耕还林还草成果:严格执行退耕还林还草政策,全面禁止在退耕还林还草区域内种植玉米等高杆作物,允许在不破坏植被和影响水土的情况下种植豆类等矮杆作物,发展林下产业。②符合还林还草条件的超过25°的陡坡耕地,处于15°~25°的坡耕地能退则退,对处于25°以下种植玉米的耕地应调尽调,全面调整种植业结构。
5.3.2 加强资金保障
合理规划利用资金,将资金有效的利用到退耕还林还草及农业种植结构调整中,按照国家和省涉农资金整合的相关要求,加大财政专项资金的投入力度,为退耕还林还草及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工作提供可靠的保障。
5.3.3 提高组织化程度
大力发展造林扶贫专业合作社等农业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户组织化程度,鼓励农户以土地等方式参股经营,使农户的经济效益最大化,用以提高农户退耕还林还草及农业种植结构调整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6 结语
由于泸水市长期以来施行的只种不管的粗放耕种方式,对当地的土质造成了一定的影响。退耕还林还草后虽然减少了耕地面积,但能有效改善当地的自然环境,调节农业种植结构,并提高农民投入耕地耕种的积极性,助农户增收。此外,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开展需投入较多的人力,在一定程度增加了农村劳动力的投入,且随着退耕还林的宣传和实施,提高了农户的生态意识,对生态建设持以支持的态度,对泸水市的林业发展保护和扶贫攻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曾令衡.突出林业特色、狠抓项目扶贫[J].云南林业,2016(6).
[2]周海川,陈超杰,赵荣.林业扶贫在中国扶贫开发巩固阶段的基本经验总结[J].林业经济,2014(12).
[3]郝雪峰.关于林业扶贫工作的分析与研究[J].国家林业局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5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