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彦
摘要:在《货殖列传序》中,司马迁批判了“耳目欲极声色之好,口欲穷刍豢之味,身安逸乐而心夸矜势能之荣”的古代“四风主义”,希冀建立“各任其能”、“各劝其业”的公共系统环境,探索“上则富国,下则富家”的运行机制和内因外果。文章涉及的公共政策系统环境非常宏大,学术研讨视阈非常开阔。司马迁肯定了市场在社会生活中的积极作用,但也强调了市场的正常运转离不开政府部门的正确引导。只有廉政的政府,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环境,才能有效、高效地指挥市场,才能弥补市场的缺陷。
关键词:公共政策系统;市场;政府部门;廉政
《货殖列传序》是司马迁恢弘巨著《史记》的一篇,是其经济学思想的主要体现。在文章中,司马迁批判了“耳目欲极声色之好,口欲穷刍豢之味,身安逸乐而心夸矜势能之荣”的古代“四风主义”,希冀建立“各任其能”、“各劝其业”的公共政策系统环境,探索“上则富国,下则富家”的运行机制和内因外果。文章涉及的公共政策系统环境非常宏大,学术研讨视阈非常开阔,可见司马迁的经济学思想非常具有前瞻意识,值得认真研究。
第一章 《货殖列传序》体现公共政策系统功能的二大“特性”
一、公共政策系统功能的“有限性”:“道之所符”和“自然之验”
在这篇文章中,司马迁对封建社会中的政治生活和经济建设做了一个很全面的归纳与分析。这种全局視野,使我们感受到司马迁经济学思想的博大精深。根据司马迁非常具有前瞻意识的经济学思想,我们可以联想到:随着公共系统的不断改进,公共政策系统的功能是极其有限的。只有建设廉洁、高效、有限的政府,给予市场更多活力,才能做到“道之所符”和“自然之验”。
在《货殖列传序》中,公共部门运行机制体现在哪里呢?“故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不过,司马迁对问题的分析更加先进一步。他说“最下者与之争”,也就是公共部门最失败的地方就是“与民争利”,没有注意到“有限性”。政府没有管好“看得见的手”,最主要的原因是对“无形的手”驾驭能力不够。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对“有形的手”(政府)和“无形的手”(市场)进行了分析。笔者认为,“与之争”是政府“政策失败”的重要体现,是“有形之殇”。
二、公共政策系统功能的“共生性”:“衣食之原”和“莫之夺予”
在司马迁看来,“农、工、商、虞”是“民所衣食之原”。“农”提供的主要是“食”,“工”提供的主要是“事”,“商”提供的主要是“三宝”。在正常的“政策环境”下,是“农出”、“工出”、“商出”、“虞出”,产生的社会效应是“不乏食”、“不乏事”、“不绝三宝”、“不匮少财”。实际上,“农、工、商、虞”也是公共政策系统的一部分,在很多方面体现为“政策客体”,是政策所要改良的对象。但实际上 “农、工、商、虞”的互生与共生,是决定“饶”和“鲜”的重要因素。“原大则饶”,这是积极性导向功能;“原小则鲜”,这是消极性导向功能。司马迁对此进行的深刻分析,得到的是极具经济学底蕴的“贫富之道”。
关于“贫富之道”,更多的是社会主流价值观的体现。在公共政策系统中,无论是政策主体,还是政策客体,各司其职,社会才能得以良性运转。公共政策系统功能的“共生性”,还体现在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形成。亚当·斯密在其著作《道德情操》中,指出“在宫廷里,在大人物的客厅里,成功和提升并不依靠博学多才、见闻广博的同自己地位相等的人的尊敬,而是依靠无知、专横和傲慢的上司们的怪诞、愚蠢的偏心,阿谀奉承和虚伪欺诈也经常比美德和才能更有用”。这是政策失真的重要体现,倘若处理不好,很容易引起政策失败。因此,司马迁强调“莫之夺予”,平均主义不可行,但是贫富差别的产生是“巧者有余,拙者不足”,而不是社会利益阶层固化。
第二章 《货殖列传序》体现市场主体行为的两大“特性”
一、市场主体行为的“逐利性”:“贫富之道”和“太公望封”
司马迁也很敏锐地看到市场行为的“逐利性”,不过对此没有持贬义。在谈到“贫富之道”后,司马迁说到“巧者有余,拙者不足”。司马迁描述这个现象,其实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市场存在“完全竞争性”。实际上,这是不现实的,市场在配置资源的时候,由于市场中的人都是“经济人”,也会出现“利益寡头”,滋生不公平的土壤。
司马迁通过讲述“太公望封”的故事,来继续阐释他的“贫富之道”。“营丘”这个地方,“地潟卤,人民寡”。太公看到之后,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思考如何进行“精准扶贫”。于是乎,“太公劝其女功,极技巧,通鱼盐”。在经过一番改革后,充分解放了市场,充分调动了市场主体各部分的活力。也就有了“人物归之,繦至而辐凑”。市场活跃来了之后,百姓看到商机,就会聚拢来,就会“冠带衣履天下,海岱之间敛袂而往朝焉”。这其实对我们的“城镇化”带来很多思考。我们过去的城镇化是“地的城镇化”,不是“人的城镇化”。没有产业作为核心竞争力,怎么会有人气。没有人气,城镇化就是无源之泉,迟早干涸。
二、市场主体行为的“开放性”:“礼生于有”和“尚犹患贫”
司马迁所说的“山西、山东、江南、龙门、碣石北”等地其实就组成了一个非常开放的市场,在这里,“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开放的市场产生了充足的财富,也就是“仓廪实”、“衣食足”。司马迁由此想到,物质基础可以影响人的精神境界,于是也就有了“知礼节”、“知荣辱”。
实际上,市场是开放的,所以既有“君子富”,也会有“小人富”。前者“好行其德”,是用自己的财富去做有利于社会的事情;后者“以适其力”,就会随心所欲去花费钱财。其实,这是司马迁对财富积累观点的补充。并不是物质基础都有了后,就一定有“礼”相生。在“逐利”的目的下,就会有“富者得势益彰”,“失势”后却有“客无所之”。在市场财富的影响下,形成了“患贫”的“社会心态”。这实际上为“市场失灵”埋下了意识形态方面的“伏笔”,司马迁也就借此指出了市场运转的“缺陷”。endprint
第三章 《货殖列传序》体现政府部门对市场主体行为的引导:廉政与民风
司马迁在《货殖列传序》中,对老子关于“邻国相望”的观点进行了评判。他认为“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社会运转模式是行不通的,尤其是放在当下。因此,司马迁认为按照老子的观点“用此为务”,只能是“涂民耳目”,最后结果是“几无行矣”。我觉得这形成了司马迁经济学思想的基础,也是他思考问题的出发点。那就是“无为”的治理模式存在“天然缺陷”,市场是开放的,它有“优胜劣汰”,政府不可能一劳永逸,政府需要不断地自我更新,来进行民风改良。
“身安逸乐而心夸矜势能之荣”,是司马迁对权利滥用的批判,从而借此说明建设廉政高效的政府部门才是解决“终不能化”的关键举措。在司马迁看来,市场行为需要政府来实施管控,尤其是对民风、官风的引导。司马迁对“耳目欲极声色之好,口欲穷刍豢之味,身安逸乐而心夸矜势能之荣”的古代“四风主义”,进行了有力批判。其中,“势能之荣”剑指腐朽的权利观。官风不好,会影响到民风,从而导致整个社会风气向不好的趋势发展。一旦恶俗“渐民久矣”,那么就会出现“终不能化”的结果。因此,司马迁所倡导的开放的市场运行系统,其实需要廉洁高效的政府部门来实施正确引导。虽然在《货殖列传序》中,司马迁对廉政没有过多阐述,但是他对社会不良风气的担忧,以及对廉洁、高效、有限的政府部门的渴望,都表达了司馬迁对古代廉政制度的思考。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只有有限的政府,营造风清气正德社会环境,才能有效、高效地指挥市场,才能弥补市场的缺陷。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货殖列传序》对构建廉洁、高效、有限的政府的思考,仍具有极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谢明.《公共政策分析概论》(修订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2]胡涛.《闯王来了不纳粮》.[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6.
[3]丁煌.《西方公共行政管理理论精要》.[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4][英国]亚当·斯密.《论情感与道德》.[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201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