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全性教育理念及其可能

2018-01-25 00:17李伟言
中小学管理 2017年7期
关键词:个体素质身体

李伟言

刘铁芳教授的新著《追寻生命的整全一一个体成人的教育哲学阐释》,围绕“整全性教育理念”,在论证个体成长内在机理的基础上。深入阐释了个体成人教育的内在秩序。该书对于我们深刻而准确地把握全面发展的内涵、意蘊以及教育路径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在刘铁芳看来,人具有不可分割的完整性,身心发展有着历时性与共时性的统一,不同阶段拥有不同目标,彼此之间既有差异,又有呼应:同一阶段不同要素之间互相联系,相互促进。这种整体性的视野在当下教育研究中是比较缺失的。我们往往以分析式思维将人的素质一一列出,以为某种素质对应着某种教育,由此构建出一整套素质目标体系。再把德育、智育、体育等各育的施展作为完成素质目标的方式。以整全性教育理念来看,这无疑是一种碎片化的教育,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缺失对人的关怀。

人是活生生的存在,人的全面发展不是各项素质的组合相加。全面发展的教育也不是德智体美劳等各育的简单拼盘,否则个体只能成为诸种素质训练的对象,而不是作为生动的人经由教育朝向整全性发展。这意味着全面发展的教育是各育内涵上的融合。而非形式上的机械拼接。这种内涵上的融合是刘铁芳新著论述的重点,既包括各育在共时性意义上的横向联系,互相支撑,互相涵容:又表现为历时性意义上的主导性教育目标的序列性,不同时段的侧重点不同,注重个体成长的根基性,最终促进学生人格的完整发展。

在本书中,刘铁芳明确提出“回到身体”的教育路径。所谓回到身体。即强调健康的身体、发达的感性能力对个体发展的奠基性作用。通过建立个体与外部世界之间丰富的关联,培植个体感官对美好事物的敏慧,以健康、舒展、灵动的生命姿态和趋向,为个体智力、道德、超越性的发展提供深厚基础。从身体出发。刘铁芳阐发了以体育、美育立人,在增进个体健康与审美素养的同时。保持和拓展个体精神的自由。其中心是充分展开个体的感性层面,让愉悦感成为生命早期最基本的体验,以此作为个体探索世界的动力,也弱化个体在接受规则教育中易有的紧张感。“回到身体”的教育。通过充分地释放个体生命活力,让个体发展具有长久的可持续性和朝向未来的开放性,最终促成个体生命的完整性。

“回到身体”并非将学生的发展拘固于感性层面。在培植个体敏锐感受性的基础上,刘铁芳还探讨了德育和智育,将健、美、善、真作为个体发展的内在价值,清晰地呈现体、美、德、智四育相联的逻辑理路:以诗意的浪漫培育个体可爱品质,以真善的追求培育个体可信品质,以爱欲的上升激励自我发展,最后以哲学教育完整个体人格。

这一教育路径的提出,不但为我们反思应试教育提供了更深厚的理论依据,有利于激活惯性化日常生活中的教育敏感性。而且为学校教育的改观提供了一个可遵循的实践路向。以此观照现实教育,美育边缘化、语数外所谓主科的“学科霸权”、学生评价维度的单一性、师生关系工具化、德育中以硬性管理代替化育等一系列问题将凸显其解决的紧迫性。学校自然、人文两方面立美化的环境建构,体育、音乐、美术等学科价值的体认和落实,师生关系的改进,潜在德育课程的建设等都将是学校工作持续用力的目标。学生能否在学校生活中体验心灵的愉悦和舒怡。能否在其中以对美的深刻体验、以生动的充满爱的交往获得成长的自我激励,进而获得不竭的发展动力,应成为判断学校教学、管理等各方面工作的标准。

该书是2016年唯一入选国家社科成果文库的教育学著作,作者对生命的深沉之爱蕴藏于字里行间,古典人文主义精神和教育的现实关切相结合,展现了其对个体和教育复杂性的幽微洞察以及悉心思辨的张力。阅读的最大意义也许是促进教育者自我成长意识的觉醒。从而克服把问题归因为体制、否定自我力量的虚无主义情绪。以审慎、谦卑、能动的姿态重新审视教育,这种审视首先就是一种自我反省和自我教育。一如作者在文中所言:“一切教育学,归根到底,首先是成年人自我教育的学问。”如果我们都能和作者一样有此一觉,那么。教育的话题虽然沉重。但依然充满希望。

(编辑崔若峰)endprint

猜你喜欢
个体素质身体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自我宽恕的心理学研究
人为什么会打哈欠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公关摄影师必备素质
我de身体
我们的身体
身体力“形”
How Cats See the World
素质开发完全图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