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王安石作为封建王朝政治变革的先驱者,其政治远见和政治智慧备受后人推崇。在人言不足畏,祖宗不足法的政治环境中,他以极大的勇气改革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制度,不畏政治风险,创新社会发展模式,在局部改善了北宋积贫积弱的政治局面。虽然王安石变法最终失败,但是其变法精神却世代相传,成为了后期政治家进行政治改革的力量源泉。王安石变法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北宋的政治、文化、军事实力,推动了社会经济结构改变,为后期北宋的贸易发展奠定了政治基础。
关键词:王安石变法;社会成效;历史评议;问题研究
一、王安石变法所取得的社会成效
从历史发展角度来看,王安石变法是我国古代封建王朝进行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的一次伟大尝试,是在封建皇权支撑下的是政治变革和社会实践。虽然其变法运动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北宋社会积贫积弱的社会现状,但是其变法改革运动对于调整北宋社会的社会生产力关系,变革社会经济体制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从封建王朝的阶级关系来看,王安石变法的性质是封建地主阶级中对北宋王权政治统治危机而进行的一次政治、经济、军事变革运动,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挽救北宋王朝的政治体制,维护皇权统治。从经济角度来看,王安石变法是针对当时社会经济政治做出的一次战略规划,以调整社会经济生产关系为主体,着力突破封建经济体制的限制,在不影响政治统治基础上进行社会再生产,扩大政府财政税收。以维护政治统治为基础,变革农业生产关系,改良社会经济结构,维护封建自然经济体制。虽然其政治举措在后期守旧势力的打压下以失败告终,但是其经济举措和军事举措对于富国强兵有着客观上的促进作用。北宋政治体制历来重文轻武,过度的军费开支和政治支出造成了北宋积贫积弱的政治局面。王安石能够在极为复杂和混乱的政治环境中针对政治、经济、军事等体制做出调整是具有先见之明的,敢为人先的变法精神对后期封建王朝政治体制体制的优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
从史学角度来看,王安石变法是封建国家体制和皇权专制社会发展的产物,有着一定的时间性、空间性、阶级性和社会属性。王安石变法的主要目的是维护封建皇权统治,改善国家积贫积弱的局面。但是政治改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以社会体制和生产力关系调整为目的,促进国家生产力释放和经济发展。王安石变法只是从局部上调整了社会生产力关系,并没有针对不同阶级的物质财富水平和生产力机制进行调整,没有处理好守旧派与地主阶级的矛盾,最后导致阶级矛盾上升,变法失败。从创新角度来看,王安石变法虽然推行了一系列的政治经济举措,但是用人不当,其所颁布的政策措施具有一定的守旧性,不能重新调整阶级关系和社会生产力关系,不能切实维护广大百姓的利益,从根本上反映人民的政治意愿和利益诉求,最终也会激化阶级矛盾。
三、王安石变法的阶级和时代局限
从历史发展角度来看,王安石变法在当时的封建社会条件下有着一定局限性。首先,阶级性质决定了王安石变法的性质,虽然是一场政治体制改革运动,但主要以封建地主阶级为主,以维护阶级统治为根本目的,它不利于政治体制进步和完善。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出发点,还是以维护地主阶级的政治利益为根本,变法侧重点都放于社会生产结构调整和政府财政收入方面,农民阶级的利益没有从根本得到维护,过重的税收限制了北宋经济生产力的释放。王安石相信在这个君主国家体制之下,专制权力能够对私人利益为所欲为发号施令的同时,也能够满足人民的共同渴望和需求,相信朝廷与官员能够"为人民服务",丝毫认识不到官府权力膨胀的可怕性,最后使改革变成一场祸国殃民的大灾难。
四、王安石变法对后期社会变迁的影响
(一)降低了统治阶级的公信力
在北宋后期800年的历史进程中,对于王安石的变法评议主要集中在史家学派和和思想界。不同的学者对于王安石的历史贡献和变化效果的评价也有着极大的差异。在后期历史变革中,史学家主要认为王安石变法,从根本上祸乱祖宗之法,在一定程度上复兴了地区封建势力和割据势力,造成朝廷威望逐渐降低,丧失了对一些地区的绝对控制,最终导致北宋灭亡。史学家的观点与南宋初期的政治环境有着极大的关联。宋高宗为摆脱父兄带来的历史非议,在靖康元年把国家灭亡责任由蔡京上溯至王安石,认为王安石是历史的罪魁祸首,他的政治改革举措从一定程度上消弱了北宋的政治影响力和军事实力,最后导致国家灭亡。
(二)与程朱理学相对立 扩大了阶级矛盾
荆公新学是王安石变法的思想指导,王安石在政治体制改革过程中结合荆公新学的思想来优化体制内部结构。在宋朝理学背景下,荆公新学被认为是思想异端,它不符合程朱理学的历史背景,不能适应于政治统治需要。在程朱理学强化封建体制的前提下,荆公新学的改革和创新思想具有时代意义。王安石也正是以荆公新学为蓝本大刀阔斧的进行政治改革。但是改革思想的限制影响了封建皇权的政治统治基础,扩大了阶级矛盾。
在后期历史发展过程中,王安石变法总体被封建官方否定,王安石的部分变法举措,有着一定的社会进步意义,但是对后期的封建王朝统治的政治优化并无现实促进作用。所以其政治举措被大部分理学家和思想家驳斥。但值得肯定的是免役法、保甲法、保马法得到较多的肯定,这几项措施实施之后对于提升后期封建王朝的军事实力和经济实力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综上所述,王安石变法的历史成效在后期的封建统治中大多给予否定。虽然王安石的变法在守旧势力的强大压迫下最终失败,但是其变法精神和所实行的经济和军事改革举措对后世有着较强的借鉴意义,王安石主张变革弊法、创立新法强调执法者依法断案等法律思想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还是产生一定的进步意义,尤其是他在“任人唯亲”的主流社会环境下能够提出“教之、养之、取之、任之”的人才选任方法,为后期促进北宋和南宋经济贸易发展、元朝行省制的实施奠定了政治和经济基础。
参考文献:
[1]尹杰.由冲突主义重看王安石变法的失败原因[J].法制博览.2016(03)
[2]吕一燃.吕惠卿与王安石變法[J].史学月刊.2003(02)
[3]范立舟.“旧学商量加邃密,新知培养转深沉”——评萧永明著《北宋新学与理学》[J].中国图书评论.2003(01)
作者简介:郑楠浩(1999.10.06)男,籍贯:重庆,学校:重庆育才成功学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