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媒体视野中的两性性别角色认知的分析

2018-01-25 22:55谭晓倩
神州·上旬刊 2018年1期
关键词:社会性别

谭晓倩

摘要:信息时代人们的生活越来越便利,交流越来越方便,事物的传播也越来越快。大众媒体在传播各类信息的同时也在影响着受众看待事物和问题的认知和态度。在大众传媒中出现的各种对社会性别角色的刻画强化着社会大众的性别认知,并构建出被普遍认可的社会性别规范。本文作者选取了两幅认为可以体现媒体对两性性别角色认知的图片,通过对图片的介绍联系到社会性别相关理论分析媒体对两性性别角色认知的结果及其原因。

关键词:大众媒体;社会性别;两性认知

在信息时代大众传媒日益发挥着重要作用,大众传媒所传播的各种观念正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甚至建构着我们的各种观念。大众传媒通过各种图片、音乐、视频等资料对于两性性别的认知影响着我们的性别观念。

下图是我从大众媒体中搜寻到的认为能够体现媒体对于两性性别角色认知的图片。

一、两张图片的介绍

1.图片内容

图1中男女两个人物与男性怀抱里的婴儿组成了一个家庭。图片左端男性抱着沉睡的婴儿满头大汗,婴儿的襁褓上写着“家庭”二字并且被绑着一根绳子,绳子的另一端系在了图片右侧女性的脚上。图片右侧的女性满头大汗手中提着写有“工作”二字的公文包回头看着孩子和抱着孩子一头雾水的爸爸而难以脱身;图2中也为一男一女,在女性周围有婴儿及婴儿推车、冰箱、洗衣机等物品,而在男性周围则是电脑、汽车等物品。

2.两张图片的发布渠道、使用方式、潜在受众

图1由漫画家刘道伟所绘最初由报刊发布,是西安日报于2015年1月12日发表的题为“妻子产假结束要上班 丈夫希望‘以家庭为重”新闻稿中的配图,后来这篇新聞稿得到了腾讯网、网易新闻等多家网络媒体转载。而图2发布于网络,是新快网2013年8月19日发表的“房产遇见婚姻法 应该如何看待?”一文中的配图。从发布渠道来看,两张图片均在具有大量粉丝的网络媒体号上得到发布传播,受众面广。潜在受众是广大群众尤其是已经有了家庭的男性女性。

二、通过图片看媒体对两性性别角色认知的结果

两张图片都通过网络得到传播发布,并以热议话题的配图出现,具有一定代表性。图1揭示了母亲对于一个有孩子的家庭的重要性,没了母亲的照顾男性对于孩子对于整个家庭的料理无能为力,而对于家庭中的女性而言家庭牵扯着女性使家中的女性像是脚上被绑了绳子一样难以离开家庭,家庭需要女性的料理和照护。图2中女性身边的物品都是大众对于一个女性的联想词,孩子、洗衣机、冰箱等都无形地代表了女性的日常,女性更多地是以家庭主妇的形象出现在大众视野中的,而男性周边的电脑、汽车都象征着职业男性的身份。从这两张图片我们可以看出来,大众视野中女性更多地扮演着家庭主妇的角色,一个家庭离不开女性,而人们也经常把女性和“家庭主妇”这个词联系在一起,把对一个家庭的期待更多地放在女性身上,对孩子的照顾、对一个家庭的料理都看作是女性的分内工作,将一个家庭的好坏都归因于女性。而对男性的期待从图2就可以看出来男性是一家之主,工作是男性的日常,男性通过工作养家,在家中占据着主导地位。

事实上,在各种主流大众传媒中我们不难发现男性通常是社会型、事业型、管理型的典型代表,在对男性的表现上注重对其精神的挖掘,强调男性坚韧淡定的特征和奋斗探索精神。而相对的把女性形象对象化、商品化,缺乏对女性内在价值的认可与肯定。在对女性的刻画中其从事的职业多为家庭主妇或者是打工女、秘书、职场白领,总之是商品腐朽化和生活琐碎型的统一体。目前,在商业化浪潮冲击下,传媒越来越倾向描述女性的私人生活、爱心等,而鲜少表现女性在学业、事业等方面的奋斗精神、探索精神和所获得的成就。尤其是在大众传媒广告中把女性形象商品化。对象化,刻意塑造传统女性形象。在各种化妆品、服饰、减肥、宠物、购物等广告中都与女性联系起来,一方面塑造家庭主妇形象或者仅仅注重美的外表。

现实生活中女性已经承担起前所未有的多元化的社会角色,开始活跃在社会领域的各大舞台但是在大众传媒网络新闻报道中对于女性角色的刻画并没有呈现出多元化的展现。在像腾讯网、网易新闻、新浪新闻等大号网络各类报道里可以看到涉及到女性的报道大部分是关于在生活中遭受的伤害例如意外怀孕、家暴等新闻,其次是对女性美貌的赞扬,但是总体上更多倾向于负面的新闻报道。除此之外是对政党领域女性的新闻报道,他们多以领导人妻子的身份出现,最著名的便是当下的彭丽媛,其次还对米歇尔、希拉里等进行了正面倾向的报道,突出作为代表国家“第一夫人”的形象。从整体来看,新闻报道表现的价值倾向仍然在弱化女性的社会角色,活跃于社会各个领域的普通阶层女性在参与社会活动时取得成就的话题未被广泛关注。

三、媒体中形成的两性性别角色认知的原因

1.社会性别意识的缺乏

“社会性别”一词是由美国人类学家盖尔·卢宾(Gayle Rubin) 最早提出的。《社会性别分析框架指南》中给社会性别的定义是:“社会性别概念被社会学家用来描述在一个特定社会中,由社会形成的男性或女性的群体特征、角色、活动及责任,因为社会的组织方式,我们的社会性别身份决定了社会如何看待作为男人和女人的我们,以及期待我们如何去思考和行动。”社会性别是社会对人的性别所赋予的价值上的意义及期待,不是天生的而是社会和文化建构的,是强加于男性或女性的社会规范。社会性别强调男女性别的差异在生活中是社会和文化所赋予建构的并不是与生俱来的,也就是说像图片中所展现的大众传媒视野中的家庭主妇和事业男性的形象并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不是说男性就都是有奋斗探索精神,刚强的一家之主,成功的事业男性,也不意味着女性就都是柔弱的形象,大众传媒视野中所刻画的这种男女形象只是部分人们对于两性的社会期许,但是社会赋予女性的某些特征是可以改变的。

社会性别意识的缺乏让人们意识不到男女性别角色的构建是社会和文化所赋予的并不是男女两性与生俱来的特征,更加看不到社会赋予两性的特质是可以改变的。从社会性别的观念出发,我们应该更加多元化地看待女性,杜绝将女性禁锢在某一固定的范围内来看,例如完全将女性禁锢在温柔贤惠的母亲、勤俭持家的妻子这些角色就违背了社会性别意识。endprint

2.刻板印象的影响

著名学者、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卜卫将刻板印象定义为“人们对某一社会群体形成的过分简单化的,滞后于社会现实的概括性的看法”。女性的性别角色不是生而有之的,而是社会文化包括媒体所赋予的,传统的社会文化重男轻女以男性霸权主义为中心,形成了許多女性所需要遵守的社会规范,这种思想与规范形成了对男女两性性别的刻板印象。常见的刻板印象认为女性是柔弱的,诸多方面不如男性,还将女性的社会活动范围固定在家庭中,在媒体中常以母亲、妻子身份出现,对于男性则认为男性是存在于事业场的也是一家之主对于家庭的事务就该交给家中的女性。在我们大多数人的意识中,我们对于两性的性别角色已经有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刻板印象。正如美国学者珍妮特·斯威姆等人在1996年对性别刻板印象所做的实验得出的一个结论:“如果男性在某项工作中获得成功,旁观者容易将其成功归因于他的能力;如果女性在同一工作中获得成果,旁观者容易将其成功归因于她的勤奋;如果男性未能完成某项工作,旁观者容易将其失败归因于他的霉运或努力不够;如果女性未能完成同一工作,旁观者容易将其失败归因于她的能力。” 这种刻板印象也是环境给予我们的,大众传媒的影响就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这是一个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的过程,传统观念形成的刻板印象造成媒体对两性性别的角色认知,在媒体对两性的刻画中通过传播又加深了大众对于两性的刻板印象,深化了传统的观点。

3.对个体性的忽视

个体性是个体的特征,强调个体的独立存在,关注到个体的意识、语言、观点等各个方面。通过两张图片可以看出来大众媒体往往将女性刻画为柔弱妻子或母亲的形象,而家庭中的男性是伟岸的是家中的经济和精神支柱,是一家之主。传统观点认为男性才能成大器,认为男性具有过人的毅力跟非凡的气魄,男性是能成大事之人,“男主外女主内”的观点成为普遍意识。在工作岗位上男性往往是管理者,领导者,但这种现象其实是对女性个体的忽视。在女性群体中也存在着能力过人,具有奋斗探索精神,性格刚毅的女性,她们作为女性,在个体上是不亚于男性的。而男性也不都是在科学、管理层面具有过人的能力,也有不少男性在化妆、服饰、搭配等方面具有不错的造诣。个体性更加重视人们作为个体的独立的存在而不再以群体的特征来推究到个人特性上。从个体性出发尊重个人特性对于两性的性别角色认知才是完整的多元的。

四、结语

社会性别是不同社会环境和文化建构的产物,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作为大众媒体,传媒的发展使媒体广泛地参与到了当代中国社会男女两性的社会性别建构中。通过上文分析不难发现大众媒介中难免出现对于两性性别角色的僵化和刻板建构。在不断进步不断发展的当代社会我们更应该充分发挥大众媒体的文化承载和传播功能,积极树立正确的社会性别意识,从多个角度分析两性的特征,尊重个体性,形成更加多元更加丰富的两性性别角色认知。endprint

猜你喜欢
社会性别
基于社会性别视角的企业营销策略分析
《心是孤独的猎手》中的社会性别研究
中国梦与社会性别平等问题探微
黑龙江男女两性对性别法律权利的认知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