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高中生视角的“国学”解读

2018-01-25 11:35蔺婵
神州·上旬刊 2018年1期
关键词:解读国学论语

摘要:在当今“国学热”的文化大背景下,《论语》的研究也焕发出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出现了为数众多的从不同角度解读《论语》的著作。国学经典著作具有丰富内涵与深刻的文化意蕴,不同的人对经典有不同的解读,但解读是需要遵循一些基本的原则。本文以《论语》为例,从《论语》的历史地位出发,对高中生视野下的国学经典解读予以探讨。

关键词:《论语》;国学;解读

前言:

钱穆先生曾说:“《论语》自西汉以来,为中国识字人一部人人必读的书”。《论语》作为儒家学派的首部结集,具有举足轻重的思想价值和无可比拟的文化地位。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对传统文化的挖掘日渐升温,各种形式的活动最终促成了“国学热”。北大、清华、人大等知名高校开办国学院、开设国学讲座,各地的幼儿园也开始带领孩子们阅读《三字经》、《百家姓》、《论语》等经典著作[1]。同时,汉学热、汉服热也随之兴起。2004年,新中国首次以官方名义进行祭礼;2005年,全球联合祭礼,此外海外孔子学院遍地开花。在这样的文化大背景下,以《论语》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经典从历史的故纸堆里被重新拾起,以“创新”的名义,用现代的各种元素进行“时尚”包装,然后以一种或鲜活或模糊的面孔重新出现在大众的面前,甚至刮起一股股“大话”、“新传”之风。

一、《论语》的历史地位

《论语》居“四书五经”之首,是古代文人学子的必读之书。《论语》是记载春秋末期大思想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多个方面。自古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由此可以看出《论语》在古代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同时,《论语》中的许多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1、《论语》的古代价值地位

两宋之前,作为儒家德育思想汇总的《论语》并未取得独尊的地位,而是被时人看作阐述经书的注释文本。虽然东汉时期的《论语》地位有所上升,但并不能与前者等经书相提并论。由于儒家强调“克己复礼”,注重修身,因而历任统治者将《论语》作为驯化工具,使其价值局限于此。

两宋以来,《论语》的地位得到较大的提升。由韩愈等人发起的“古文运动”即儒学改造运动,经过上百年的发展演变直到宋代,《论语》终于确立起至高的地位,成为儒家发展的学术正典。两宋之后,《论语》以道德内容成为后世儒家修身的思想资源。这一时期的儒家大师,极力推崇《论语》,比如南宋的朱熹一生中完成多个《论语》注本,在当时那些知识分子的不懈努力下,《论语》的地位得以确立。明清以来,随着程朱理学的官方化,借助着朱熹的《论语集注》,《论语》也取得了权利体系认可的正统地位。

2、《论语》的当代价值地位

第一,《论语》中的相关论述是个人修身立世的重要组成部分。《论语》中所贯穿的“仁”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个人的思想和修为。当今世界,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个人容易受到西方腐朽思想的影响,从而产生自私、诚信沦丧的问题,《论语》中所涉及的优秀品格对塑造人的高尚品格、形成良好的人际交往具有重要的作用。

第二,《论语》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具有相当的群众基础,能够满足人民大众的文化诉求。新时期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为构建团结向上的美好社会而提出的。《论语》中以具体事例讲述人与自然的和谐,社会和谐,社会太平等,这些均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念相符合。由此可以说明,《论语》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

二、《论语》的解读

1、《论语》的启发

国学经典著作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深刻的意蕴,读者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虽然《论语》的字数不多,但从中可以汲取很多智慧。

从《论语》中学会一种为人处事的方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孔子的经典妙句之一,这句话所揭示的是为人处事的重要原则:自己不想要的东西,切勿强加给别人。人应该宽恕待人,孔子所阐述的“仁”是以爱人为中心,而这种行为也包括宽恕待人。故而人应该怀有宽阔的胸怀,在待人处事的过程中请勿心胸狭窄。从《论语》中学得忧患意识:“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句话字面意思就是如果你没有长远的打算,那么你眼前必有将遇到麻烦然而这句话不仅指具体的事例,更是对未来的追求。如果一个人没有理想和追求,碌碌而为,他迟早会因为自己的散漫和随意付出代价。从《论语》中学得生活态度: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明白大义,小人只知道小利,这就是君子和小人的最大区别。

2、《论语》的解读原则

第一,解读时必须结合经典产生的时代背景。比如在解读《论语》时,切忌断章取义、割裂古人的思想,而应该在解读时把握经典的总体思想,结合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在此基础上阐释具体的语句。

第二,解读时必须注意古代文化经典的原始文化語境,不可用现代文化概念生硬套取古人的意思。比如于丹在解读“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时将“小人”解释为“孩子”这就是没有注意到原始文化语境的表现。

第三,解读经典时要以科学的态度。在对国学经典进行解读事,要坚持现代知识分子“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文化批判立场,对其思想进行科学分析,并努力发挥其对现实生活的指导作用。

结束语:

总之,由于高中生的主观意识并不强,在解读经典时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因此,对于国学经典的解读,我们要采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科学立场,解读时注意结合经典所产生的时代背景等进行科学、合理地分析与解读,切忌主观臆断。

参考文献:

[1]蒋好霜.国学解读中“读者”与“作者”的“视域融合”—《于丹<论语>心得》启示[J].2017,30(1):53—54.

作者简介:蔺婵(2000.07.24-)女,汉族,陕西省榆林市人,高中学历,研究方向:文学方向。endprint

猜你喜欢
解读国学论语
天天背《论语》,你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
“垂”改成“掉”,好不好?
如何读懂《论语》?
我国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特色的解读
奋斗鸡—我的国学日常
半部《论语》治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