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参照点在中国现代散文英译中的应用

2018-01-25 10:54李玉倩
戏剧之家 2018年1期

李玉倩

【摘 要】當今,文学翻译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优秀的中国文学译本一方面能反映译者的高水准翻译能力,另一方面也能弘扬中国文化。《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很好地处理了源语与目的语的关系,缩小了文化差距,促进了不同文化间的交流。本文运用认知语言学(CL)参照点原则,对此译作进行了分析式解读,进一步证明了认知翻译观对散文翻译的影响。笔者希望这篇文章能为译者提供新的学习和研究视角。

【关键词】认知翻译观;参照点原则;散文英译

中图分类号:H1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8)01-0192-02

“散文”短小优美、意境深远、语言优美凝练、富于文采。而张培基教授翻译的《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受到翻译学习者的青睐。

20世纪中叶,乔姆斯基首次从认知角度研究语言,后来形成的认知语言学(CL)是对乔氏观点的一大冲击。认知翻译观认为,翻译是一种以现实体验为背景,认知主体在两种或者多种语言间相互映射和转述的多重互动认知活动。王寅教授在体验哲学和认知语言学的基础上,阐述了认知翻译研究的方法和原则,参照点原则即为其中之一。

翻译过程中所遇到源语(SL)和译语(TL)间“表征过分”或者“表征不足”的情况,与译界常说的“归化”与“异化”“意译”与“直译”的问题基本相同。不同的是,“归化”“异化”是翻译策略,强调文化层面的内容;“直译”与“意译”是具体的翻译方法和技巧,从语言层面对翻译进行处理。而本文的认知参照观则从人们的认知领域来分析翻译视角,综合考虑了翻译理论、语言体系、文化标准、翻译目的等因素。

本文通过CL中的参照点原则对《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的个别案例进行了分析,进一步验证了认知语言学参照点原则对中国现代散文英译的指导作用。

一、认知语言学参照点原则

Max Wertheimer认为,部分“理想的种类”能充当“感知中的固定点(anchoring points in perception)”。1975年,Rosch在《认知心理学》上发表了一篇名为“《认知参照点(Cognitive Reference Points)》的文章,正式提出了认知参照点原则。直到1991年,Langacker才将其运用于语言研究。

该理论认为,认知主体( Conceptualizer,即译者)认知事物时,在特定的认知板块区域( Dominion)内,会根据其认知倾向,选取某个特定的点作为认知目标事物( Target)的参照点( Reference Point),这样就会形成一个从认知主体C经由认知参照点R,再到要认知目标T这样一个心智路径。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 C会基于认知参照点在认知领域 D中根据不同的翻译理论、语言体系、文化标准、翻译目的 R等,选择一个最合适的译语表达来翻译源语 T。奈达曾说,“翻译是对原文信息的意义和风格最自然最切近的复制。”这并不是说翻译是绝对等值的。因此,译者对认知参照点的选择不一样,最终译文的质量和风格也会各有不同。

二、认知参照点在中国现代散文翻译中的应用

(一)译语相关方作为认知参照点。当译者将译语相关方作为认知参照点时,在翻译过程中就会凸显目的语的文化、认知心理、语言表达等,来使目的语的读者更充分理解源语文本的内容及源语作者的意图。劳伦斯·韦努蒂认为,翻译过程中,为使译文中的异域文化成分最小化,应该用一种透明的、流畅的、无形的方式来表达。

张培基教授为了对外宣扬中国文化,使读者对源语文本内容的理解最大化,《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对汉语中的四字短语、叠词及文化承载词的处理多采以译语相关方作为认知参照点。下面摘取部分案例进行分析。

例一:正的朋友,恐怕要算“总角之交”或“竹马之交”了。(Xia MianzunsMid-life Loneliness, Page 31, Book 1)

Real friendship between two persons originates perhaps from the time of life when they were children playing innocently together.

若将“总角之交”按字面译成“ combination of jiaos”,将“竹马之交”译为“combination of bamboo and horses”,这种不达意、字字对译的译文估计会让读者摸不着头脑。“竹马”与“总角”意义相近,都意为童年时就很要好的朋友。在翻译中要舍弃汉语四字结构的独有特征,以读者的理解为其主要参照点,是最为恰当的。

例二:我高兴,我没有挂虑地微笑,我不假思索地随口讲话。( Ba Jins Dreams, Page 79, Book 2)

I was joyful, I smiled na?ve smiles, I chattered away freely.

中国散文中会经常出现一些比较口语化或者具有地域特色的词汇,这些词汇或者表达并不通用,那么在汉译英时更有可能出现“表征不足”或者词意空缺的现象。如源文本中“没有挂虑地微笑”就是比喻笑得无忧无虑、天真无邪。此时就不需将“挂”和“虑”两个字各自分开来译。

(二)源语相关方作为认知参照点。当译者将源语相关方作为认知参照点时,就会凸显源语语言或者文化中所特有的元素,以使源语中蕴藏的特有文化因素在译本中得以留存。劳伦斯·韦努蒂曾说,异化策略是为保存与本国语言和文化有偏倚的差异性。在翻译过程中,我们常常以源语相关方作为认知参照点,让读者对中国特色文化和表达稍作了解。下面我们从张培基教授译作《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中摘取部分例句进行解读分析。

例三:在郭沫若新编话剧《蔡文姬》里,提到了蔡文姬的父亲蔡邕所造的那张焦尾琴。(Gu Junzhengs Is the Ear Less Reliable than the Eye? Page (下接第198页)294, Book 1)endprint

In the play Cai Wenji, newly written by venerable Guo Moruo, reference is made to jiaoweiqin, a zithern partly made of scorched wood by Cai Yong, father of Cai Wenji.

张培基教授先用拼音的方式向外涉及“焦尾”一词,再加注释,对读者进行相似认知领域的建构,既保存了独有的汉语表达,又试图让读者了解其所云何物,凸显前者,而将读者的接受能力置于其次。

例四:死虎在衙门里躺了一天,才被剥了皮肢解了。(Ba Jins The Tiger, Page 176, Book 2)

The dead tiger lay in the yamen for a day until it was skinned and dismembered.

自古,官署之地被称为衙门,音由“牙门”而来,象征武力。“牙门”一词很早就传到西方,为领导阶层所熟知,所以对于很多外国读者来说,都很熟悉此表达。那么在此译文中就只作拼音处理,而没有加注释。

三、结语

本文运用认知参照点原则,选取张培基教授译作《英译中國现代散文选》中的部分例句进行分析,阐释了认知参照点原则在翻译中的体现。当源语文本中含有源语文化的特色词汇时,或者当源语文化和译语文化部分词汇、表达的表征基本可以对等时,以何为翻译参照点,采取何种翻译策略,不同的译者会根据不同的翻译目的做出不同的选择,当然最终完成的译本也各有千秋。认知参照点原则要求译员在源语和译语的语言体系和文化标准间,选取最为合适的认知参照点,在译本中进行凸显,使译本的接受力度最大化,从而有利于跨文化交际。

参考文献:

[1]穆雷.中国翻译教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2]王寅.认知翻译研究[J].中国翻译,2012,(4):17-23.

[3]王寅.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J].中国翻译,2005,(5):15-20.

[4]赵永峰.认知社会语言学视域下的认知参照点与概念整合理论研究[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13,(1):5-9.

[5]张培基.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6]Langacker,R.W. Foundation of Cognitive Grammar:Descriptive Application.Vol.2 [M].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1,170.

[7]Langacker,R.W.Reference-point constructions[J].Cognitive Linguistics,1993,4(1):1-38.

[8]Nida, E.A. Translating Meaning[M].San Dimas, California: English Language Institute,1982.

[9] Venuti, L. 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 [M]. London: Routledge, 1995.

[10]Venuti, L. The Scandals of Translation: Toward an Ethics of Difference [M]. Manchester: ST. Jerome Publishing House, 199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