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王莽改制中私属政策的社会文化内涵

2018-01-25 10:39孙会航宋昌泽
神州·上旬刊 2018年1期

孙会航+宋昌泽

摘要:在对两汉期间的历史研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課题便是王莽改制。在其改制过程中,“私属”政策不仅能够使政府从地主手中争夺劳动力,以此来提升自身物质力量,而且还蕴含着较强的儒家思想情怀,体现出王莽利用社会心理来巩固政权的思想,具有一定的社会文化内涵。本文将对王莽改制中的儒家思想进行分析,并对王莽“私属”政策中的社会文化内涵加以阐述。

关键词:王莽改制;私属政策;社会文化内涵

引言:

在两汉之间的特殊历史时期中,王莽作为一个颇具争议的历史人物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尤其是其实施的“改制”之事,古往今来,对其的看法和评论都各有千秋,但是在通史类书籍著作当中,却对此的涉及较少。其实,王莽改制中的私属政策不但具有浓厚的儒家思想,同时也具备着一定的社会文化内涵。

一、王莽改制中的儒家思想

统治者要想对社会进行有效的控制,首先应做到思想上的统一,如果未能够拥有统一的思想,则难以实现法令、政策以及制度方面的连贯性,百姓的行为将不知所循,对社会稳定也会产生较大的不利影响。自从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以后,儒家思想便成为了封建社会中的正统思想。到了王莽改制时期,其对儒家思想十分感兴趣,在《汉书》中曾经对其这样描述:“勤身博学,被服如儒生”。在《王莽传》中,对其当大司马时的事迹撰写不超五百字,但是对其如何侍世父、养孤兄子的内容占了整篇传记的三分之一,这将与儒家思想中的孝悌之道充分符合。同时,在其改制的过程中也有众多举措是在儒家思想基础上制定的,如将天下的田地改名为“王田”,奴婢为“私属”,皆不能够进行买卖、安车迎人、广招孝贤等等。

二、王莽“私属”政策中的社会文化内涵

在对王莽改制中“私属”政策方面的研究中能够看出,政府有权对奴婢进行赦免,使其能够以普通百姓的身份被编入到齐民体制当中,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在与地主之间争夺劳动力,这与政府通过办法诏令的形式赏赐民众爵位是同样的道理。其中不难看出,奴婢身份上的转变与政权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转变具有较大的联系,当租户成为固定生产单位之后,国家将不允许其掌握过多财富,因此国家通常会与地主或者私属生产者之间争夺财产,希望能够将地主手中的私属都变成普通的民众加入到齐民体制当中。这将能够通过在南北朝时期政府颁布解放奴隶诏书中充分体现。此种情况主要发生在具有较大规模的军事行动之前,当国家需要大批量的兵源时,便将奴隶解放扩充到军中。有时在国家经济较为紧张的时期,也会解放奴隶,使其能够以普通百姓的身份为国家提供赋税,或者将地租转变为税收。总之,对于私属的解放主要与政府与地主、国家与地方之间对劳动力的争夺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在王莽改制的过程中,除了包括上述观点之外,还具有一定的社会文化内涵[1]。

由于奴婢的人数本身较少,加之政府经常颁布解放奴隶的诏书,因此从某种角度上看,奴婢对社会整体的影响并不大。但是,在封建社会当中,奴隶又属于一个十分普遍的现象,在《汉书》中有所记载,孝元皇后“五候群弟,争为奢侈,后庭姬妾,各数十人,僮奴千百数。”可见当时在贵族中奴婢的数量依然较多,并且在社会身份方面具有十分显著的差别,主人能够掌握奴隶的生杀大权,虽然政府会颁布诏令,将其赦免为普通百姓,但是无论如何,其始终属于一个社会集团,具有较强的身份依附性,其在人身自由方面是受到限制的,并且属于社会贱民中的一部分。

但是,在王莽的眼中,奴婢如同牛马一样的任人生杀、买卖,这将与儒家思想严重背离,不符合“天地之性人为贵”的思想。后来光武帝刘秀也因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奉行“天地之性人为贵”,对于杀死奴婢之事,不能减轻罪过。这将充分说明在儒家思想中主张人人平等,要注重仁义道德,无论自身在法律中处于何种地位,都应具有一定的社会现实性。事实上,在王莽篡位之前,在政治局势方面属于较为稳定的局面,其中的对王权产生较大威胁的原因是外戚专权,而并非是奴隶问题。在王莽的改制中,实施解放奴隶政策,不允许对土地、奴隶进行买卖,这将是儒家平等思想的充分体现。

王莽由于熟读经书,因此无论是在处理政务或者日常事件中都能够从儒家思想出发来看待问题。除了在上文中所提到的他侍奉父母,抚养兄弟之子之外,在《汉书》中还提到,王莽私自买下了奴隶,其弟弟听闻后问他缘故,他说:“朱子元将军亡故,但是没有儿子,我应为他留后,因此买下了他。”事实上,在王莽改制中“私属”政策在社会文化内涵中包含着王莽浓厚的儒家情怀。从政治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至今为止,能够对人类的行为产生支配作用的只有感情和信仰,其中政治信仰与宗教信仰又将受到神灵的支配,理性几乎不会对其产生过多的影响。在当时的历史时期,社会中充斥着强烈的儒家风气,王莽便借用此种社会心理以儒生的方式进行处事,加之在汉代时实施的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观点,使得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对其的崇拜和效仿成为一种社会思潮。王莽对于此种社会思潮十分了解,并且采用各种手段对此种思潮进行引导,如越裳氏献白雉黑雉,都属于社会心理对政治的一大反应内容,甚至与后来王莽政权的衰败,都属于社会心理影响的结果。由此能够看出,对社会心理的合理利用,成为王莽改制中的一大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在“私属”政策中社会文化内涵的充分体现[2]。

结束语:

综上所述,“私属”政策不仅能够使政府从地主手中争夺劳动力,以此来提升政府自身的物质力量,而且还蕴含着较强的儒家思想情怀,体现出王莽利用社会心理来巩固政权的思想,具有一定的社会文化内涵。虽然当时社会中奴隶的人数较少,不属于对政权产生较大威胁的主要原因,但是对于奴隶的贩卖和杀伐与儒家思想中的人人平等相背离,因此在王莽“私属”政策中充分展现出了儒家情怀,并且也达到了利用社会心理体现文化内涵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光霁.论王莽改制的历史背景和失败原因[N].天津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2:48-52.

[2]孙文丽.铜镜铭文反映的王莽改制与历史现实[J].理论界,2013,09:126-12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