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同情不同

2018-01-25 10:39孟凡柠
神州·上旬刊 2018年1期
关键词:思想内涵

孟凡柠

摘要:作为安史之乱中的一个焦点,杨贵妃之死备受争议,马嵬之变广为后世所评议。历代文人创作了众多马嵬诗流传于世,其中不同诗人、不同朝代的马嵬诗,虽是对于同一事件的抒写,但是其蕴含的情感却各有异同。

关键词:马嵬诗;思想内涵;景同情异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成为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唐玄宗率领部队,带家眷仓皇出逃。而官军认为杨贵妃以色误国,要求唐玄宗赐死杨妃,否则拒不行军。唐玄宗无可奈何,忍痛于马嵬驿赐杨玉环三尺白绫,令其自缢身亡。此后,马嵬成了后世历代文人常题之对象,如杜甫、李商隐、杨万里、袁枚等人,都曾作过马嵬诗。而因其时代背景不同,个人经历不同,其表达的情感也不同。从思想内涵来分,大致有以下四类:

一、同情二人遭遇,表达遗憾

作为一场毁灭于战争的爱情故事,不少诗人借马嵬表达了对二人的同情、惋惜。如白居易的《长恨歌》,通篇以“恨”为线索展开叙述,将二人的缠绵爱情描摹得淋漓尽致。而诗的中间部分描写马嵬事变:“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花钿、翠翘、搔头落了一地,竟然没有人来收取。此句以发饰掉落的细节来暗示玉环已死,含蓄而富有凄凉的韵味;将宫中华贵的首饰与“无人收”对比,实际将过去奢华、光耀的宫廷生活与如今凄凉的处境对比,暗示无人为玉环收尸,突出了玉环之死的悲剧性。而玄宗则“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以此突出二人感情被毁灭的悲惨,暗含了作者对二人的同情。后文在安史之乱平息之后又一次提到了马嵬:“天旋地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使人自然联想到先前杨贵妃的悲惨结局,唐玄宗已重新回到长安,而杨贵妃已“不见玉颜”,从此二人阴阳两隔,如此对比,加以唐玄宗“沾巾”的细节,流露出了唐玄宗的极度悲痛,也暗含了诗人对其爱情故事的遗憾、惋惜。

后文展开了杨贵妃死后,对唐玄宗孤独寂寞情感的一系列描述:“春风桃李”以乐景衬哀情,“秋雨梧桐”渲染悲凉的气氛,融情于景,年复一年思念玉环;“孤灯挑尽”“欲曙天”依旧没能入睡,可见其对杨玉环的思念之深。而玄宗不辞辛劳地寻找方士,由人间转入仙境,才最终见到太真,通过金钗表明心迹,并立下誓言。诗的结尾“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海枯石烂皆有尽头,而爱情的遗憾却永世难以完结,以此对比,更强烈地突出了二人情感的真挚和爱情的悲剧效果。由于白居易早年与邻壁一女子互相爱慕,却因为等级门第问题而最终没能修成正果,此事给了白居易巨大的心灵创伤,以至于他的婚期一直拖到了38岁。因而在描写这一段感天动地的爱情故事时,极力地铺陈渲染,由人间转入仙境后再次转入人间,描摹其爱情的曲折动人,以此也流露出自己轰轰烈烈情感破灭的无尽悲哀。

唐代另一诗人崔道融也有一诗:“万乘凄凉蜀路归,眼前朱翠与心违。重华不是风流主,湘水犹传泣二妃。”(《马嵬》),以唐明皇为情感表达的对象,直接从马嵬之变的惨状写起,“朱翠”代指宫女,虽然好,但不是心中想的人。后文化用舜和娥皇女英的典故,舜不是风流的君主,两位妃子尚且溺水而亡,以此类比唐玄宗,充分地表现了其内心失去爱人的痛苦,全诗基调悲凉,寄寓了诗人对二人的同情。而唐代张祜的《太真香囊子》中:“谁为君王重解得,一生遗恨系心肠。”写杨贵妃传情的香囊从未给他人解过,只为玄宗一人而配,足見其对爱情的忠贞;而马嵬一变,香依旧是旧时香气,而佳人自此而逝,使其遗恨不绝。此诗借香囊之小物,充分描摹了二人感情的深厚,暗含了对此爱情故事破灭的惋惜与遗憾。

二、指责唐玄宗荒淫误国

唐玄宗统治前期,励精图治,勤政有为,开创了空前绝后的“开元盛世”。而后玄宗昏庸荒淫,与杨贵妃有不可开脱的关系。中晚唐时期,社会动荡,江河日下,统治者昏庸腐败,因而当时诗人写马嵬集中表达了对唐玄宗的指责批评,借此劝谏当朝统治者。

其中最负盛名的是李商隐的《马嵬(其二)》:“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全诗使用倒叙的手法,隐晦而辛辣地讽刺了唐玄宗。“海外”本已渺茫,而消息又是“徒闻”,可见二人相聚之遥,根本无从相会。“他生未卜此生休”,不管下一世缘分何如,今生的爱情已到此为止。皇帝你不需要再去寻求那些虚无缥缈的事情了,你们之间的爱情已经不可改变地破灭了,无论是仙山还是卜辞,都只是你自己的幻想。诗人毫不留情地对唐玄宗的幻想进行了双重否定,诗作使统治者从迷梦中惊醒,具有振聋发聩的作用。而颔联,则由虚梦转移到了现实之中。被叛军所逼而仓皇逃亡的生活与从前在宫中可谓天壤之别。玄宗只能“空闻”军中的宵柝之声,宵柝是行军的示警工具,每天只闻此声,可见玄宗当时处境之凄凉;当时在长安,宫中禁止养鸡,卫士在宫门外侍候,传鸡唱之声。而此时,再也没有人来报早。宫中养尊处优的生活和如今的窘迫判若云泥,衬托出唐玄宗的无助与无限伤感。颈联依旧使用倒叙手法,六军竟一致要求处死杨贵妃,两人就这样阴阳两隔了,而当时七夕节,两人还曾经嗤笑过牛郎织女一年只能相会一次,又何曾会想过,他们有一日也会这样凄惨地分别?尾句“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写唐玄宗堂堂天子,竟然保护不了自己心爱的女人,甚至不如平凡人家的夫妻,过着简简单单的日子,长相厮守。两者形成强烈的对比,以问句结尾,加强了语气,升华了情感,使诗人对统治者的挖苦与讽刺入木三分。李商隐生活在牛李党争之时,由于早年倍受牛党青睐,却又娶李党王茂元之女为妻,故颇受两党排挤,仕途坎坷。政治上的打击使诗人对当时的社会充满了不满,诗人借诗作指责导致唐朝衰败的唐玄宗,同时也是怀古伤己,表达了对自己怀才不遇的抑郁与愤懑之情。

此外,还有如于濆的“一从屠贵妃,生女愁倾国”。唐王朝先是“不重生男重生女”,如今因为杨贵妃倾城绝代,最终却凄惨死去,故而生女竟然会因为她漂亮而忧愁,为的是担心她因姿容秀美被选入宫中,成为第二个杨贵妃。如此荒唐的社会,均是由于唐玄宗的荒废朝政、不思进取造成的。诗人通过民众的心理描写,从侧面折射出了统治者的荒淫无度,暗含辛辣的讽刺,也表现了对唐王朝未来国运的无限忧虑。endprint

三、评判杨妃是否为红颜祸水

杨贵妃是导致马嵬事变的直接原因,因而历代许多文人将笔墨集中于杨玉环身上,而对杨玉环是否是红颜祸水,长期以来褒贬不一。部分诗人认为杨贵妃以色误国,不值得同情,玄宗在马嵬驿赐死杨贵妃是正确的选择。如李益的“世人莫重霓裳曲,曾致干戈是此中”,矛头直指杨贵妃,认为是杨妃令玄宗不理朝政,是导致安史之乱的罪魁祸首。

而另一部分人则认为,唐玄宗不思进取、荒淫无度是误国的根本,所谓的红颜祸水不过是统治者的一个借口,杨贵妃之死值得同情。如唐代崔橹的《残莲花》:“倚风无力减香时,涵露如啼卧翠池。金谷楼前马嵬下,世间殊色一般悲。不耐高风怕冷烟,瘦红欹委倒青莲。无人解把无尘袖,盛取残香尽日怜。”诗的题目为“残莲花”,一语双关,既是描写凋落衰败的莲花,其实也暗喻因国家衰败而惨死的杨贵妃。第一句用拟人手法,“减香”既指莲花在秋风中逐渐凋零,又指杨贵妃的好时光已经快要走向尽头,杨也即将走向死亡;“涵露如啼”既写荷花又借喻杨妃含泪的神态,含蓄地表达了杨妃因马嵬而自尽的冤屈,暗含了对杨妃之死的同情。第二句还运用了西晋绿珠的典故。西晋石崇为当时豪强,富可敌国,在洛阳置一私人别墅曰金谷园。其宠妾绿珠妖娆妍丽,能歌善舞,为当世所羡。而石崇垮台后,其政敌孙秀向石崇索要绿珠,石不允,孙遂包围金谷园。绿珠谓石曰:“妾誓当效死君前”,遂坠楼自尽。绿珠和玉环都是倾世美女,其夫都荒淫无度,也正因为这两点引起了当时的一场巨大的冲突。面对危难时,石崇毫不犹豫地拒绝孙秀的要求,充分地体现了他的重情重义;绿珠也为报答石崇坠楼而死,可见其性之刚烈。而反观杨、李二人,玄宗毫无能力保护自己的女人,只能忍痛赐死玉环;玉环被迫自尽,想必也是满腹痛楚怨恨。这两对恋人,既有共性,又有明显的不同,加以对照,既可以体现出历代红颜薄命的悲凉,又更加突出了杨妃之死的悲惨,连自己的男人都不能出面保护自己,寄寓了诗人的同情。绿珠之死,是因石崇骄奢无度;玉环之死,是因明皇荒淫误国。以历史上的典故与此类比,由此可知,杨贵妃也是受害者之一。又如罗隐的“泉下阿蛮应有语,这回休更怨杨妃”,意指误国的根源在于统治者不思进取,并非杨妃的过错。综合上述诗人观点,他们认为,“红颜祸水”之说是为玄宗开脱,若将谴责过分地集中于杨玉环身上,未免太过偏颇。

综此上述两种观点可以看出,历史上对杨贵妃的评价并不局限于前一种,既有指责也有同情。在安史之乱后至中唐,由于刚经战乱而江河日下,诗人们对杨妃的指责较多;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的看法也更加理性,故而也有人同情杨妃,否认其为祸水了。

四、借此忧民,表达对民众的同情

每朝每代发生大的动乱,最大的苦难承担者还是广大人民。安史之乱更是令万千民众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细数前朝马嵬诗,其表达情感虽各有侧重,其着眼点皆集中于杨、李二人,关注的是国家的宏观角度。

而袁枚则别出心裁,在《马嵬》一诗中,他将注意力转移到了长期被人忽视的民间。“莫唱当年长恨歌”,长恨歌是描摹杨、李二人爱情悲剧的杰作,而袁枚却破空写“莫唱”,言杨李二人根本不值得同情,如当头棒喝,语意惊人。第二句“人间亦自有银河”,银河是传说中分隔了牵牛织女的界河,冷酷无情;此处不难联想到李商隐的“当时七夕笑牵牛”,面对遥遥相望而无从相会的夫妻,两人竟是嗤笑,其无情可见一斑。玄宗从不同情他人的爱情遭遇,自然也没想过,自己正是这条“人间银河”的创造者。“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此处取材于杜甫的《石壕吏》,《石壕吏》描写了安史之乱爆发后,朝廷强行征兵,给一农村家庭遭成的巨大伤害。“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三个儿子已经战死了两个,另一个也前途未卜。儿媳妇已经或即将守寡,战争已活生生地拆散了一对对夫妻;老妇家中男子皆已充丁,官吏却不依不饶,最后将老妇抓走充役。“逾墙”的老翁则“泣幽咽”,原本祥和的生活被战争彻底毁掉,体现了底层人民的极度苦难与悲惨。而《石壕吏》只是唐朝统治下的千万家庭的小小的一个缩影,整个国家被拆散的家庭,其数之大不言而喻。長生殿是二人定情之处,杨、李在此生离死别,看似无限悲哀,实则是咎由自取,根本无需遗憾惋惜。而两人的荒淫无度,却造成了万千无辜人民的家破人亡,其间的沉痛辛酸又有谁知?全诗视角独特、情感强烈,将视线转移到从未被关注过的无辜百姓身上,诠释了马嵬之变的残酷。袁枚的诗作提倡“性灵说”,主张写出自己的个性,充分表情达念。从这首诗中,或许也能看出袁枚的这种不拘于时的主张。

马嵬之变是安史之乱中的一个矛盾焦点,体现了唐玄宗家与国间的冲突。由于杨妃为唐玄宗所被迫赐死,其死是否冤屈成为了广为人议之题,而对玄宗的评价也是自古不一。在诗中,有人对爱情故事的悲惨结局予以同情,有人对玄宗的荒淫无度大加斥责,有人对杨妃之死是否冤屈广加评判,有人则忧虑民生,同情天下苦难苍生。面对相同之景、相同之事,历代骚人各有观点,笔法也各有千秋,故而使马嵬诗内涵丰富,成为一类独特的咏史诗。

参考文献:

[1]丁敏翔.白雪.李倩《唐诗鉴赏大全集》.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年8月第1版:428-430,586.

[2]张放,曾明.李商隐《马嵬》诗别有隐情[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12):153-155.

[3]王炎平.评历代咏马嵬诗——兼议杨贵妃文化现象[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49(06):141-149.endprint

猜你喜欢
思想内涵
关于思想作风建设的几点思考
命运悲剧《俄狄浦斯王》的思想内涵
淡化教育痕迹,强化隐性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