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壮族嘹歌植物词汇不仅数量多,而且内涵丰富。从语言学的视角探讨嘹歌植物词汇命名分类及命名理据,可为壮语词典的进一步修改完善提供更丰富的语汇材料,同时也为壮族嘹歌的文化传承与保护提供更充分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壮族嘹歌 植物词 语言学
壮族嘹歌的流行区域是由中心地带平果县向周边辐射,即主要集中在平果、田东、武鸣、巴马这几个县。据专家考证:嘹歌是壮族古代几个不同历史时期的民歌发展的汇集,它大致产生于战国时期,到明代趋于规范成熟。据统计,嘹歌中涉及的植物有260多种。梳理其中的植物词汇,可以让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到壮族先人的生存状态及其对生命的理解,从中吸取更多的历史文化的养料,从而更好地为现代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服务。
一.壮族嘹歌植物词汇的命名分类
我们根据现有的资料,对嘹歌植物词汇进行整理,认为这些植物词汇的命名大致可分为以下两大类:
(一)借词
蒙元耀认为:上古时代壮汉语之间确实存在同源的现象,但越是晚近壮语受到汉语的影响就越大。归纳起来,两大语言群团的发展模式应为:同源——分化——叠加——互动。我们在整理嘹歌植物词汇时发现:有很大一部分的植物词是借汉的,其中可分为显性借词和隐性借词两类。
1.显性的植物类借词
显性的借词是指输入语直接借用输出语的语音(音译外来词)或文字形式而形成的新词。嘹歌植物词汇中有很大一部分词汇属于显性借词,即借用汉语语音构成新词。我们以《三月歌》的部分唱词为例:
“(男)Va dauz hai rim luj(桃花开满坡)/Mbouj yiz duj maux dan(不如朵牡丹)/Sau baenz saemq baenz bang(姑娘一帮帮)/Mbouj beij nangz dwg coh(不如妹可爱)”。
“(男)Va hom rungh hom bya(花开香遍地)/Hom mbouj gvaq nyug lanz(不如玉兰香)/Sau baenz cien baenz fanh(姑娘上万千)/Va mbouj gvaq youx noih(不比情妹甜)”。
“(女)Mbwk Va hom rungh hom bya(花开香遍地)/ Hom mbouj gvaq moeg leih
(不比茉莉香)/ Geij lai vunz mbauq ndei(多少人漂亮)/ Mbouj beij mwngz youx noih(靓不比情哥) ”。
以上唱词中的“maux dan(牡丹)”、“nyug lanz(玉兰”)、“ moeg leih(茉莉)”均为借汉的显性植物词。从它们的命名可以推断出这些植物是由外地引进的品种。嘹歌显性植物词的比例较大。
2.隐性的植物类借词
隐性借词也称为仿造词。是指输入语借用或套用输出语的构词成分或语义结构,利用本族语的自有语素按相似的方式创造出的新词。嘹歌中有部分植物词汇的命名即属隐性借词,我们仍以《三月歌》中的以下唱词为例:
“(男)Va maenj hau hengz hau(李花白连连)/ Va dauz maeq hengz maeq(桃花红艳艳)/Maeq mbouj gvaq ya dauz(艳不过桃花)/Hau mbouj gvaq youx noix(白不过情妹)”。
“(男)Baek va doengz baek va(插花同插花)/Laeg baek va mak caz(不要插茶花)/Mak caengz baenz doq va(果还未熟花又开)/Cienq naj ra boux wnq(转脸又再找别人)”。
“(男)Youq gyae raen va meg(在远看麦花)/ Hau si seg va ngaenz(白花花像银)/ Youq gyae raen gvuen yaem(在远见观音)/ Ndaej naemz mbouj ndaej heuh(能近不能叫)。
以上唱词涉及一组花:“va dauz(桃花)”、“va mak caz(茶花)”、“va meg(麦花)”,這些花的命名的共同点是:修饰语的语音来自汉语,中心语是壮语,组合方式保持壮语语法的特点,即中心语在前,修饰语在后。再如嘹歌中多次反复出现的树木,如:“go leiz(梨树)”、“go bau(枹树)”、“go bou(朴树”)、“go gvang(桄榔树)”、“go limh(檩树)”、“go dok(柁树)”、“go nat(梛树)”、“go deiz(梑树)”、“go yaemz(杒树)”等植物均属此类命名方式。
从嘹歌植物词汇借词的数量、构词方式、语义特征等方面我们可以进一步印证:壮汉语之间确实存在同源的现象。同时也说明了壮族人在借用汉语词汇时灵活性较强。
(二)本民族固有植物词
由于壮族先民居住的地域环境的特殊性,因而很多植物在壮族地区普遍存在而在别的地区却鲜为人知,因而其命名成为了壮民族的固有词。如《三月歌》中的这句唱词中的“菛菜”便属于此类情况:“(男)Gangj gij maz ndaw ndoeng(讲什么林里)/ Rox doengz ra byaek mbonq(知妹找菛菜)/Boux bae gonq le faenz(先去的得苗)/Boux bae laeng le rod(后去的得叶)”。
“byaek mbonq(菛菜)”是一种生长在石山上的藤类野菜,春天开始长出嫩芽,壮族人将其采摘作为菜肴。“byaek mbonq”没有对应的汉语名字,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出这种野菜是壮族地区的特色菜。嘹歌中类似的找不到对应的汉语名字的植物词汇还有很多,如:“byaek nda(蒳菜)”、“byaek cih(莳菜)”等野菜。endprint
此外,还有另外一种情况是:有些植物在壮族和汉族地区都存在,却各有各的命名,如:壮语称“金樱花”为“va vengj”、称“李花”为“va maenj”、称“桃金娘”为“va nim”、称“荷花”为“va ngaeux”、称“九层皮树”为“go vangh”、称“枫树”为“go raeu”、称“雷公根”为“byaek cienz”等等。
壮族是汉化较严重的少数民族之一,这些植物的命名历经上千年而不被同化,说明这些植物上古就已经在壮族地区生长,它们跟当地壮族人发生了双向式的互动关系,即壮族人充分地利用了植物资源,许多植物也对壮民族的信仰、行为构成产生一系列的影响,从而成为壮民族社会文化的一部分。
二.嘹歌植物词汇命名理据
嘹歌植物词汇的命名方式既有借汉的词汇,也有本民族固有的词汇。借汉词汇以借语音为主,这部分植物词汇的命名体现了汉族人给事物命名的思维模式。我们在这里探讨的是嘹歌中属于壮民族固有的植物词汇的命名依据。
(一)根据植物的形状命名
植物的形状比较直观,按植物形状命名是常用的一种命名方式,壮族人的具象思维比较强,通常根据植物的外形来命名。如《三月歌》中男歌手邀请女伴到郊外采集野菜时的一段唱词:“Ndit liz lienz(天晴朗)/Byaek cienz dai haenz reih(钱菜死地边)/Byaek cih dai vaengz laeg(莳菜死深潭)/Boux ra byaek dai ngoenh(找菜人晕懵)”。
唱词中的“byaek cienz(钱菜)”汉名叫雷公根,“cienz”在壮语中有“铜钱”的义项,因这种野菜的叶子形状象铜钱而得名。
(二)根据植物的特性命名
事物的外部特征最能吸引人的注意力。壮族人在给事物命名时首先使用的是感觉器官,通过感觉器官去感知事物的外部特征。对于不能直接用感觉器官感知的事物,则需调动大脑进行思维体悟,找出最能表现事物的特点,并将其作为命名的理据。如《三月歌》中有一段唱词:“(女)Ngoenz neix nyangz va moq(今日遇新花)/Mwngz mbouj rox guenj caz(你不知就查)/Naeuz soh hawj mwngz raz(告诉你实话)/Va maiq mbouj baenz mak(寡花不结果)”。
以上唱词中“va maiq(寡花)”的“maiq”是“寡”的意思,“寡”即孤独一人,“va maiq”的特点是“孤独寂寞,不被人重视。”
三.结语
壮语基本词汇的特点是:以单音节词为主,双音词和多音词相对较少,汉语借词比较多,概括性的抽象性詞汇较少。嘹歌中植物词汇数量较多,流传年代久远,有的植物甚至已经绝迹,歌中对这些植物的称谓有的也已经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由于本人的能力有限,能找到的相关资料不够充足,因而只能选取以上较具代表性的植物词汇进行分析研究,很多植物的真实面目暂时无法得到还原。但是通过以上梳理,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自古以来岭南地区植物丰富多样,生活在该区域的壮族先民很早就懂得种植利用这些植物赖以维持生计。当然,仅仅从语言学的角度对嘹歌植物词汇经性研究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只有借助于更多的人类学考古发现和植物学的研究成果,才能对它们有更进一步的认识。
参考文献
[1]苏仕林.桂西壮族文化与植物多样性保护的关系[J].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2014(2).
[2]蒙元耀.壮汉语同源词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0.
[3]罗汉田.平果壮族嘹歌[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
(作者介绍:陆晓珍,百色学院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