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端砚 千年端雅

2018-01-25 22:01
收藏·拍卖 2017年9期
关键词:端砚文房砚台

“端溪古砚天下奇,紫花夜半吐虹霓。”

这是宋代诗人张九成对端砚的礼赞。端砚,与湖笔、宣纸、微墨齐名,是中国文房文化中最顶级的配置。

端砚在文房史中堪称神奇,首先是因为它的上品只产自端溪中的一小段。

端溪地处广东肇庆,由境内的斧柯山麓潺潺而下,一路向北注入西江。它蕴藏着中国砚台史上延续千年传奇。产自这里的砚石,色泽深紫,天生带着某种灵性,温润而坚实,用于制砚发墨不损毫、呵气即可研墨,加之美轮美奂的花纹,使其自古就名扬天下,被美誉为“紫石”。其上等石材只藏于端溪侧的清流之下或崇山峻岭的险要中,开采难度极大,在古时便已

方难求。这些石坑、石材因出品上佳被列为“皇坑”“贡砚”。帝王们的垂青,为端石的紫色增添了一抹皇家的高贵气息。

古人认为砚台“性质坚固,传万世而不朽,历劫而如常”,故能留存千古,北宋苏易简《文房四谱》中说:“四宝砚为首,笔墨兼纸,皆可随时收索,可终身与俱者,惟砚而已。”故古人对砚十分珍视,千百年来,经无数文人验证,云云众砚中,唯端、歙、洮、澄四家最佳,而端砚则又是四家中的佼佼者。

不仅如此,历朝历代,端砚还不乏诸多文人雅士为之痴迷。米芾为其几近癫狂,不惜以“玷污”为由,请求圣上的赐予;文天祥以“玉带生”命名自用端砚,并为此赋诗“磨尔心之坚兮,奉吾文之传兮”,以表珍视……

得益于文人的珍爱,端砚在上千年的发展中不断被注入诸多的文化内涵,早非仅具实用功能的书写器具,它的制作始终遵循着“天人合一”的理念。人们赋予端砚各式美好的寓意,在制作上或以祥瑞图像入砚,或化端石嶙峋为山水楼阁,一方砚中融雕刻、书法、篆刻、绘画、诗文于一体,演变为横贯古今的艺术品。而端砚上的铭文也印记着无数文人对它的礼赞和志趣逸事。文人与砚,一同构成了丰富多姿的砚文化。

时至今日,砚台早已不再是人们主要的书写工具,端砚也曾因此而失去曾有的辉煌,但端砚自身瑰丽的石品花纹,精良的雕刻技艺,以及其承载的深厚文化都使其具有极高的观赏和收藏价值。加之个别坑洞已近枯竭,石材日渐稀缺,其收藏前景已不言而喻。

由实用之物到珍藏之宝的千年沉淀

|缘起|

端砚名列“四大名砚”之首并不是偶然,而是历史所赋予又为现实所认可的必然。

据传唐太宗甚喜爱王羲之书法,曾把褚遂良临写的《兰亭序》铭刻在端砚上,赏赐给功臣魏徵。宋代欧阳修的《砚谱》还记载了唐武则天圣历三年(700)把刻有“日月合璧,五星联珠”图纹的端砚赐给名臣狄仁杰,狄仁杰受赏后,得知采石工人劳动的艰辛,便上奏请武后下旨减去贡品数目。总之,上到帝王将相,下到平民百姓都趋之若鹜,甚至民间还流传了不少关于端砚的传说,更给端砚抹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端砚石质细腻、幼嫩、滋润,“有若小儿肌肤”,色泽多样,有紫、蓝、赤、绿、白等多种颜色,石品上好,名目繁多,非一般砚石所能比;而且端砚雕刻工艺精湛,自晚唐以来就被列为贡品。端砚凭借其巧夺天工的砚雕技艺和千古不朽的坚固特质,加之集雕刻、绘画、书法、诗词、篆刻于一体的艺术特征,而成为文化、思想互相融合的艺术珍品,见证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历史。经过历代文人墨客、鉴赏家、收藏家、雕刻家的不断探索和创新开拓,端砚的砚雕艺术从粗犷、简洁逐步走向精致、完美。它的每一种造型、题材、纹饰、铭文等都体现了中国历代文人和艺术家们独特的文化修养、审美品味和思想情趣。因此,端砚深为历代文人和收藏家们所青睐。一方端砚就是一种文化、一段历史记忆。

端砚的制作工艺始于唐,盛于宋,精于明清,兴旺于今世。唐代中晚期,端砚已被列为贡品。唐代端砚大多以实用为主,供研墨之用,砚形较为单调。中唐之后,端砚开始从纯文房用具演变为实用与欣赏相结合的实用工艺品。到了宋代,端砚的实用价值和欣赏价值并重,文人墨客除用于研墨,还喜爱端砚的鉴赏、馈赠、收藏和研究,比如在欧阳修的《砚谱》、米芾的《砚史》、苏轼的《东坡志林》中出现关于端砚的砚铭、诗文。明代之时,社会上赏砚和藏砚之风甚盛,端砚在设计、造型、雕刻方面均有所突破,往往利用天然的石形、丰富的石色、珍贵的石品花纹等稍做人工点缀就创作出天人合一的随形砚。清代以来,端砚和其他工艺美术品一样,达到了空前的繁荣,特别是制砚工艺十分雅致,刻工纤巧,加上附以名人题识、砚铭等作为装饰,使端砚身价倍增。至此端砚已从实用之物渐渐演变为文玩、赏鉴、珍藏之物。

鉴藏

鉴赏端砚,不仅要对它进行全方位的“审视”,如石质、石品花纹、雕刻、砚盒等是否精巧,是否具有感染力等。还要通过摸砚堂、敲砚石、掂重量等亲身感受方法来体验端石之美。如果把“鉴”比作一种认可的话,那么“赏”则是认可后的观摩享受。由于端砚本身的特点,加之它身上所承载的丰富文化内涵,千百年来,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市井文人,无不对端砚珍爱有加,争而藏之,对于一些上好的端砚,秘不示人,甚至作为传家宝供奉着。唯有对端砚了如指掌,具备鉴赏的知识和技能,才可以玩好收藏;而收藏本身又是鉴赏的升华,只有收藏之后,才能长期地对其把玩和砍赏,并增进鉴赏的知识。鉴赏和收藏两者互为影响。

看一件东西是否有收藏价值,首先得具备收藏的基本要素。對于有着1000多年文化内涵的端砚来说,完全具备收藏的潜力。

一是材料的稀缺性。端砚石是一种非再生资源,只出产在广东肇庆。经过多年的开采和挖掘,三大名坑已很难找到品相俱佳的砚石了,随着市场需求的加大,三大名坑的砚石只会越来越少,越来越珍贵。

二是不可替代性。好的端砚都是专业人员雕刻而成,很少有雷同或批量生产之作。“因材施艺”是端砚雕刻的重要特征之一,要求作者根据每块石材的特点去构思、设计和雕刻,最终结果是要能够突出端石的石质及名贵的石品花纹。

三是保值、升值性。在保值、升值性上,端砚有很大潜力。从砚石材料来看,尤其是三大名坑的砚石,开采难度越来越大,开采费用、成本也在不断增大,价格逐年攀升。在十多年前,1000克上好的老坑砚石不过几百元人民币,目前则上升到几千元、几万元,乃至十几万元人民币不等。endprint

四是观赏性。在端砚设计上,无论是创作体裁、丰富的寓意、神奇的雕工,还是典雅的气质、博大的文化内涵,都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值得把玩,耐人寻味。

五是良好的保存性。很多收藏品时间一长就存在氧化、霉变、破碎、老化等一些很难克眼的问题,藏品价值直接受到影响,而端砚收藏者则无此忧。因端石的化学成分稳定,不氧化、不霉变、不腐烂,可以传之后世,千年不朽。这也就很好解释了古代的一些名砚能够流传到今天,而目还会一直流传下去的原因了。

六是丰富的文化内涵。不少端砚都刻有铭文和诗词,文辞精练,这是端砚最有价值、最有意义的文化载体。这些铭文多出自名家之手,包括帝王将相、文人雅士等,是研究他们生平的重要资料;铭文形式多样,涵义深刻,或铭志抒怀,或品评论说,或讴歌赞美,或借题发挥,或论砚言志,多方面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状况,有着重要的历史参考价值;有些端砚辗转多位藏家之手,身价倍增。

综合来看,端砚是一种值得收藏的艺术品。对于古端砚来说,常人很难收集到,即便有幸找到一方,也是价值不菲,少则几万,多则几十万、百万元以上。比如,西泠印社拍卖有限公司2010年曾拍出一方端砚,砚上分别刻有吴昌硕、沈石友、萧蜕的铭文。区区一方端砚,一经大书画家、大收藏家之手,身价倍增,非一般端砚可比,今年春季西泠又捧出一方有乾隆御銘的宋代端石七光砚,最终拍出了885.5万元的高价,普通收藏者只能望“砚”兴叹。

而对现代端砚来说,则不失为一个收藏的新的领域。近几十年来,随着端砚雕刻艺术的提高,社会上出现了一些多才多艺的端砚雕刻大师,把端砚的收藏提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对于端砚爱好者来说,不失为一个良机。

传承

自新中国成立以后到改革开放之前,端砚行业得以复苏并不断发展,但因为自来水笔的普及已不复是读书人朝夕与共的文具。虽然在书法、国画领域,作为名砚之首的端砚也还有一些市场,但这样的需求量毕竟为数不多,端砚行业只能勉强维持着运转。直到改革开放以后,人们的精神需求也日益高涨起来,端砚作为久负盛名的传统文化瑰宝,再一次成为人们欣赏和收藏的对象。端砚艺人们抓住这个契机,在继承前人业绩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将作为文房用品的端砚成功地转变为工艺美术品。这是一次华丽的转型。

突破了实用性限制而以工艺美术品为目的,端砚摆脱了因为文房用品发生巨变而面临冷落的尴尬,同时也使端砚创作理念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为制砚艺人们施展才华开拓了十分广阔的空间。但在转型过程中也产生了不同观念的争论,焦点集中在砚堂问题上,可见砚堂作为砚台最根本的属性,是一条不可超越的底线。至于它的位置如何安排,大小应占多大比例,形态如何才合适,目前尚难取得一致的认识。端砚样式的发展何去何从,我们期待着展开更多的研讨交流,以利于端砚在既尊重传统风格,又有着开拓创新的道路上不断前进。

经过1000多年的开采,端砚的砚材越来越少了。目前,古端砚已很难发现,即便有幸遇到一块,也是“天价”。就连新中国成立前的名坑端砚,现在都成了珍贵的文物,价格在数万元甚至上百万元。现今,端砚名坑几近枯竭,加之一些商家早年囤积居奇,导致价格年年上涨,在这种情况下,端砚价格也在水涨船高,从某种程度上直接影响了端砚的收藏。所以,对于端砚收藏者和爱好者来说,看清形势,把握机遇,多收藏几方端砚,不失为一种良策。

端溪名坑出灵石

端砚砚石自开采以来,已有1300多年历史了,砚坑众多,一般来说,坑口不同,材质会有较大差别,即便同一个坑口,砚石也不尽一样。在端砚的诸多坑口里,老坑是实至名归的第一名坑,麻子坑位于紫云谷较深处,石质极佳,位居第二,坑仔岩与老坑相隔不远。石质逊于老坑,排在第三。这三大名坑好比端砚里的贵族,砚石极具收藏价值。

老坑(水岩)

老坑,又称水岩、皇岩。现在人们将大西洞和水归洞所采的砚石均称老坑,大抵因为它开坑采石年代久远,故称之为老坑。又因老坑洞内长年累月受泉水浸渍,砚石质地纯净,故又称之为水岩。历来从老坑洞开采出来的砚石经名师巧匠刻制成砚后,多作为朝廷贡品,故又称之为皇岩(也有人说是清康熙后始称皇岩)。

古人赞美老坑砚石有“体重而轻”“质刚而柔”的特点。老坑砚石从表面看呈紫蓝色略带青,使人感到颇有重量,但上手会感到比想象的要轻些。老坑砚石质地坚实而又带柔性,这种柔性即古人说的“若小儿肌肤,温软嫩而不滑”。因老坑砚石最能体现端砚的身价和特征,经过多年的酝酿和现场勘察以及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终于在1976年底重新开采。

坑仔岩

砚石石质幼嫩、纹理细腻、坚实滋润,不像老坑或麻子坑那样层次分明。石色青紫稍带赤,颜色比较均匀,不如老坑或麻子坑砚石色彩斑斓。石品花纹中有蕉叶白、鱼脑冻、青花、火捺及各种石眼,尤以石眼多著称。其石眼色翠绿(间有黄色),有的为七八重晕,黑睛活现,形似鸟兽之眼,是端溪名坑中的高级砚材。

就目前“三大名坑”(尤其是精品砚石)的存量来说,坑仔岩要远远多于老坑和麻子坑,而且大料不少,很大程度上丰富了砚石的品种,满足了高档砚材在社会上的需求。

麻子坑

砚石质地高洁,优质的麻子坑石可与老坑石媲美。一般来说它仅次于老坑,而与坑仔岩同级,如遇佳石则又胜于坑仔岩。麻子坑砚石如果不认真细看,容易与老坑混同,有鱼脑冻、蕉叶白、青花、火捺、猪肝冻、金钱火捺、天青、天青冻及石眼等石品花纹,石眼尤佳,可制成高档砚材。麻子坑砚石层次清晰,色泽油润,青紫色略带蓝色,近似老坑砚石的色素,以水湿之观察,色彩丰富斑斓。

麻子坑于1962年底最早重新开坑采石,麻子坑砚石质地高洁,优质的麻子坑石可与老坑石媲美。一般来说它仅次于老坑,而与坑仔岩同级,如遇佳石则又胜于坑仔岩。

宋坑

宋坑并非指具体某个坑口,而是肇庆市北郊北岭山及蕉园两地若干个坑口的统称,因始采于宋代,故而得名。宋坑砚石由于产石区域面积近百平方千米,石质、石色不完全一致。一般来说宋坑砚石色泽紫如猪肝,石色凝重而浑厚,古代宋坑砚石大都是这种颜色的,也有^称猪肝色,其表面还有金星点,在阳光下闪闪发亮。优质宋坑砚石还有火捺,更好的是猪肝冻或金钱火捺。endprint

梅花坑

梅花坑采石始自宋代。梅花坑并非特指某个坑口,而是分布比较分散的一系列坑口的统称。梅花坑砚石主要特点是石眼较多,远望之有如梅花点点,因而得名。梅花坑砚石因其石眼多,观赏性强,与无眼的同类端砚相比,价格略高。其石质近似宋坑,下墨较快,也较实用,但石质与老坑、麻子坑、坑仔岩相比略为粗糙。然而仍不失为端砚中有代表性的名坑砚石之一。

白线岩、有冻岩

白线岩因其产地附近有小溪日白线而得名,在端砚众多坑口中,除了三大名坑之外,白线岩是最具潜力的坑口之一,因为这里出产的砚石发墨性虽不及三大名坑,但却优于其他的砚种,其观赏性较强,白线岩石品相当丰富,包括鱼脑冻、冰纹、火捺、青花等,而且有些石品更是独有。除此之外,这里的砚石存贮量较大,可以持续性开采,满足不同消费者和市场的需求,从这几点来看,白线岩对端砚的发展意义重大。

端砚贵为四大名砚之首,是与它的石质、石品截然分不开的。端石除了有独特的石质,还有丰富多彩、变化莫测的石品花纹。端砚的石品种类之多,名目之复杂,非一般砚台所能比拟。主要包括青花、天青、鱼脑冻、火捺等,有几十种之多;最值得一提的是石眼,中国有石眼的砚台不多见,而且有些石眼特征是端砚所独有的。端砚艺人依据石品的大小、形狀、色彩精心雕琢,并巧妙地运用到端砚的艺术创作中,大大提升了端砚的价值。

石眼

石眼是一种天然生在砚石上,有如乌兽眼睛一样的名贵花纹。石眼有翠绿色、黄绿色、米黄色、黄白色和粉绿色等,大小不一,一般直径为3-5毫米,而且神态各异。前人多认为“端砚贵有眼”。端砚的石眼名目繁多,质地高洁,晶莹可爱。如:鸲鹆眼、色翠绿,石眼中夹有黄、碧、绿各色,晕作数层,以6-8层为多,瞳子圆正,形如鸲鹆乌(亦称八哥乌)之眼,是非常难得而名贵的石眼,一般只出现在老坑、麻子坑和坑仔岩砚石中。猫眼,晕作数层,眼及瞳子中有垂直线,这在其他石眼中是没有的。象牙眼,石眼呈乳白色,近似象牙的颜色,瞳子中间有黑点,一般见于老坑或坑仔岩。

天青

天青即端石中呈现出大片蓝黑色区域的石品,以老坑及麻子坑为最佳。说得具体一点,在端砚石中色青而微带苍灰、纯洁无瑕者谓天青,即恰如临近黎明前的天空,深蓝微带苍灰色。端石中天青较为少见,故难得,古人所说的“如秋雨乍晴,蔚蓝无际”指的是上品天青,它是端石的青花最密集之处,也可以说各种青花聚集在一起就形成天青。也是端石中十分细腻、幼嫩、滋润之处。一般来说,只有极少数的老坑、麻子坑及坑仔岩的砚石才有天青,旧古塔岩偶尔也会出现天青,但这是十分罕见的。

鱼脑冻

冻,石之膏也,为砚石精气之所在。鱼脑冻,色泽白中有黄而略带青,或白中略带灰黄色,为端砚石质地最细腻、最幼嫩、最纯净之处。《端溪砚史》描述:“一种生气、团团,如澄潭月漾者,曰‘鱼脑冻。”又认为“冻”是“水肪之所凝也”。最佳的鱼脑冻应该是洁白、轻松如高空的晴云,色泽清晰透澈,又如棉絮一样,有松软的感觉,即所谓“白如晴云,吹之欲散;松如团絮,触之欲起”。刻砚艺人一般都把鱼脑冻完整地保留在墨堂之中。

有鱼脑冻的端石,质地高洁,石质特别细腻,确如“小儿肌肤”般嫩滑。如:浮云冻,恰如晴天的一朵或几朵白云,并有浮云轻飘、风吹松散的感觉,坑仔岩浮云冻就有此形态,而外围是胭脂火捺的鱼脑冻,则似天地之间一团浮云和水汽运转,有如“浑沌初开”的气势。鱼脑冻只在极少数的老坑、麻子坑、坑仔岩等砚石中出现,它之所以名贵,不仅因为有很高的欣赏价值,还与发墨优劣有着直接的关系。

蕉叶白

蕉叶白又称蕉白,形态如蕉叶初展,一片娇嫩,略带青黄。古人对蕉叶白赞叹不已:“浑成一片,净嫩如柔肌,如凝脂。~蕉叶白者,石之嫩处,膏之所成,故其色白,其一片纯洁,微有青花。”最理想的蕉叶白有如含露欲滴,成片地出现。在蕉叶白的外围往往有火捺,而蕉叶白内则有青花。一般来说蕉叶白多数出现在老坑、麻子坑、坑仔岩及冚罗蕉等砚石中。

青花

青花是指砚石中呈青蓝色的微小斑点,为砚石中的精华,一般湿水后方能显露。不可否认,端砚石中的青花是一种难得、名贵的石品花纹,有青花的端砚质地细腻、幼嫩、滋润。因此有这样的说法:“得水岩(老坑)则诸山之石可废,如得有青花与鸲鹆眼者,则诸品亦可废矣。”青花品类繁多,叫法不同,又分为微尘青花、鹅毛氄青花、蚁脚青花、萍藻青花、雨淋墙青花、鱼仔队青花等。

青花常见于老坑、麻子坑、坑仔岩砚石中,在冚罗蕉及清代以前开采的宣德岩中也偶有发现。

金线与银线

金线与银线呈线条状横斜或竖立在砚石中,黄色者称金线,白色者称银线。最佳的金线与银线,线条细柔,抚之不挡手,也不影响研墨。但一些较粗的金银线,不仅不利于研墨,在不小心受到撞击的情况下,容易在沿线处断裂,反而成了一种石疵。所以,对于金线与银线,要视情况加以分辨。金线与银线多见于老坑砚石中,坑仔岩、麻子坑和最近开采的冚罗蕉砚石也偶有发现。

火捺

火捺又称“火烙”,清代朱彝尊称“紫气奔而回礴,谓之火捺”。清代屈大均《广东新语·石语》说:“火捺者,石之坚处,血之所凝,故其色红紫或黑。”说的是在端砚石中有些部分好像用火烙过的,又如木块被熨斗烫焦,呈紫红微带黑色者。火捺有老嫩之分,老者色泽紫中微带黑,嫩者紫中微带红,常见的火捺有以下几种:胭脂火捺、金钱火捺、猪肝冻、马尾纹火捺等。一般情况下,在鱼脑冻的外围都有胭脂火捺包围着,这种胭脂火捺色泽鲜艳,紫中带红,是火捺中最为名贵的。

冰纹与冰纹冻

冰纹,可说是一种有晕的银线,白中有晕,向两边融化,似线非线,似水非水,质地娇嫩,形态自然,与砚石融为一体,而不像金线与银线那样将砚石分割开来。冰纹是十分名贵的石品,也是老坑独有的一种石品花纹。砚石中有冰纹,它给人一种纯洁朴素之感。很多冰纹聚在一起,就会形成一组面积较大的冰纹,这就是冰纹冻。目前,随着市场需求的增多,冰纹备受推崇,已入名贵的石品行列。特别是带冰纹的砚石,市场价格高不可攀。endprint

翡翠

翡翠是在端石中呈圆形、椭圆形或条状的翠绿色斑块。翡翠既无瞳子,又不规则,不像石眼那样圆正,外围又无明显的蓝黑色边缘,但它跟石眼有着密切的关系,石工有时称翡翠(条状者)为青脉,并说“有青脉者必有石眼”,即按青脉的走向来开采砚石,一般情况下會有石眼出现。翡翠在端砚石中是较为名贵的,一般见于老坑、麻子坑、坑仔岩及斧柯东诸坑的砚石中。

端砚之美 在神在蕴

唐代某年,端州有位梁姓举人赴京会试,考试那天适逢京城突降大雪,应试者都无法研墨写字,唯独这位来自端州的举人,用家传的端砚研磨的墨汁不结冰。但当他用完墨汁再想加水研墨时,发现壶中的水也已结冰。梁举人失望对着端砚喃喃自语:“端砚啊,都说你是文房四宝之一,如今你宝在何处?”话音刚落,砚堂中出现一片水蒸气,梁举人绝路逢生,拼命向砚堂“呵气”聚成水滴,最终完成试卷,如其所愿地考取了进士。至此,端砚作为文房四宝“顶配”、四大名砚之首的历史由此展开,依托其器物之美,承载了无比深厚的文化蕴含。

历代端砚的形与美

以流传下来的诗文资料、出土实物可知,端砚制作工艺始于唐代真实不虚。

唐代端砚多以实用为主,供研墨之用。至于形制虽说较为单调,但并不是一些人所说的“皆为屐形”,就现存的几方唐砚来看,则有箕形、八棱形、长方形、方形等。初唐的端砚,砚面一般无纹饰,形制也比较简单,式样不多。中唐之后,砚形、砚式在不断增加,欣赏性也大大增强,所以在唐代就开始出现了赞美端砚石质优美、砚形古雅、雕刻精致的诗歌及砚铭。如诗人陆龟蒙曾藏一端砚,在砚石中的蕉叶白旁刻上一古钗,钗头上翘着一只白凤,其砚铭为:“霞骨坚来玉自愁,琢成飞燕古钗头。”赞美端石和雕刻技巧为其他所不能及也。

及至隋唐,端砚的形制大体以箕形、方形为多,并已从三足变为多足。这也许与古人席地而坐有关,制砚也要适应,故其足也较高,以利于用砚时方便挪动及书写使用。唐代中叶,桌椅之制作较为普遍,人们摆脱了席地而坐的生活习惯,端砚乃至文房诸用品自然被置于台上。因而砚“足”似有点多余,即使有足的亦相对地缩短了。所以随之出现了矮足或去足的凤字砚或风字砚。

到了宋代,上承唐代余韵,是我国文化艺术史上又一个黄金时代。文化上的繁荣,客观上刺激了端砚工艺的发展。一些文人墨客除了用端砚研墨,还喜爱鉴赏端砚、馈赠端砚,以及收藏和研究端砚,为此著书立说者甚众。如苏易简的《文房四谱》、欧阳修的《砚谱》、唐询的《砚录》、米芾的《砚史》等等。端砚的形制相比唐代也大大丰富了,出现了因苏东坡倡导的“尝得石,不加斧凿以为砚,后人寻岩石自然平整者效之”的天然砚(或称随形砚)。总之,五花八门,名目繁多,端砚已从纯文房用品发展为实用与欣赏相结合的工艺品了。有关赞美端砚的诗文、砚铭更如恒河沙数,举不胜举了。

宋代的端砚除了重视砚石品质及石品花纹,讲究砚的形制,也开始重视端砚的雕工(包括题材、立意、构图、雕刻)。宋代端砚构图非常简练,围绕实用,突出主题。其主体部分一般采取深刀雕刻,适当穿插浅刀,必要时加以细刻点缀。刻工浑厚,显得大方、古朴、雅致,重点突出。宋代的端砚不仅为文人雅士所喜爱,叱咤沙场的战将也将其视为珍宝,抗金英雄岳飞便是其中一员。

明代之时,由于社会上赏砚(特别是端砚)及藏砚之风甚盛,砚工们为了迎合文人雅士的品位,加之端石经过历年的开采,砚材日渐匮乏,于是在设计、形制乃至雕刻方面精益求精。但总的来说,综观明代的端砚,无论从设计的独具匠心,还是造型的古雅大方,以及雕刻的精致细腻,都远超前面任何一个朝代。还出现了平板砚(又称砚板,即砚石一块,稍加磨平,加工成长方形、方形、蛋形或随形)等。平板砚不常用于研墨,而多是供端砚鉴赏家、收藏家、爱砚家的鉴赏、品评。

端砚在清代则经历了一个从全盛逐步走向衰落的阶段。清代初期,随着经济的复苏和文化的繁荣,端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在砚材的种类,名坑砚石的选择,砚石的形制、雕刻技艺,石品花纹的品评等方面,都有了许多新的创造。制砚工艺十分精致,刻工纤巧,甚至连配制木盒的装潢也都十分讲究,有的砚盒或为硬木漆盒,镶嵌或美玉或象牙,或金线银线,本身就是一件精美的工艺品。清初端砚不仅精雕细刻,而且题材广泛、内容丰富。雕制之后还附以名人题识,或摹刻古器物铭文以作装饰。这种情况恰好说明了端砚雕刻与当时社会的各种艺术互为影响,交织在一起的。道光以后端砚逐渐走向衰落,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艺术上少有突破,不少端砚在题材、形制、雕刻或以仿制前人为尚,或雕刻过于精细,甚至成了繁琐的堆砌,二是端砚的采石和刻制都在走下坡路。

大国工匠之技艺

古代因开采技术和能力的限制,可选择的砚石数量、质量都有限。所以不论拿到手的石材是高是低,制砚艺人都不敢怠慢,极尽工巧与构思之能事,力求达到化腐朽为神奇的效果。可以说古人因为先天的不利,需要在后天的构思与制作上花费更多的心思,于是就有了“利用天工”的技艺。加之一些文人推崇“天然去雕饰”的端砚,制砚艺人往往要利用天然砚石的石形、石皮丰富的色彩,乃至天然虫蛀、砚石中的纹理、珍贵的石品花纹、罕见的石眼等,在“天工”的基础上稍加人工点缀,往往成为难得的艺术品,进而成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独此一件。这也是收藏者最为看重的端砚艺术特征之一。

古人因条件所限,在“因材施艺”的技艺方面要求极高,需要作者在审美造型、书法绘画、雕刻乃至文学艺术上都有相当的修养和造诣。端砚雕刻与玉石雕刻是一脉相承的。制砚艺人要熟悉砚石材料,知道砚石出自哪个坑洞,懂得砚石的石质优劣、瑕疵所在,然后才能根据石材的石色、质感、性能、特征和外形进行构思,设计制作。从构思到刻制的整个过程都贯串着“变有瑕为无瑕”的意识,所以,在刻制过程中,遇上烂石、裂痕、铁线或虫口要设法去掉,或以雕刻来掩盖。因此,端砚的制作便不再是为雕刻而雕刻,而是有目的的艺术加工,使有瑕变无瑕,这也是评价一方端砚价值的重要指标之一。明代就有利用石皮的色泽作山石或树干,用鱼脑冻作洁白的云霞或作白浪,用虫蛀作岩洞,用石眼作“珠”、作“星星”“月亮”,或作各种动物的“眼”的技法。例如,日本相浦紫瑞在《图说端溪砚》一书中所介绍的明代老坑水岩招潮砚,就是利用砚堂下端的鱼脑冻(浮云冻)比作翻腾的潮水,砚额及砚池处坑坑洼洼的“虫蛀”作天然砚池,对剥蚀的纹理及石皮稍事加工为奇岩怪石,全砚气势磅礴,真正达到“天然去雕饰”、变瑕疵为珍品的效果。endprint

古砚另一个无法取代的价值就是砚铭了,里面包含了太多历史、文化、传承脉络等有价值的信息与内涵,是研究端砚的历史、收藏信息,了解其的石质和石品花纹、雕刻艺术和风格特色的重要参考资料,是欣赏端砚艺术的重要内容之一。端砚镌铭自唐宋开始,至明清已成风气,而且砚铭内容丰富,文辞精练,含义深刻,形式多样。它是集文章、诗词、书法、金石和雕刻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书体篆、隶、楷、行、草俱备,多出自书画家之手,都是非常珍贵的书法作品和艺术品。端砚自唐问世以来,就为文人雅士所重视,他们使用与把玩时,都会在端砚上铭志抒怀,对端砚的石质、石品花纹、雕刻和形制加以评论,或讴歌赞美,或借题发挥,或论砚言志。于是砚铭成为文房日用器物中最为常见的、最具艺术价值和文化涵义的载体,也是前人借由端砚留给我们的最无可取代的价值之一。

通过把玩一方方古砚,或发千古之幽思,或叹天地造物之神奇,或感怀古人之志趣,或见证一段段早已成为过去时光,这也许就是端砚让人欲罢不能、争而怀之的魅力所在吧。

千年砚雕 古风新貌

古代端砚讲究实用与美观并重,而现代端砚基于时代的变迁,砚台已不再是书写的主要用具,其观赏性、艺术性相比古代有所加强;其次,古代端砚的使用只流行于社会上层,故艺术风格多表现为皇家的高贵、祥瑞,或表现为文人雅士钟情的中庸、简洁。而现代端砚的艺术风格无论在装饰题材、制作手法和造型设计上均有所拓宽。

中国近代战乱频仍、经济凋敝,加之书写习惯的变革,导致传统的端砚制作一落千丈、萧条冷落。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把流散的端砚艺人组织起来,并成立端砚厂,打破传统端砚制作在家族中父子相传的行规,使得砚雕能手不断涌现,为端砚的蓬勃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端砚作为久负盛名的传统文化瑰宝,再次威为人们欣赏和收藏的对象,现代端砚逐步转变为工艺美术品,端砚制作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新变化,涌现了诸多具有开创性的作品。

总体而言,现代端砚无论是创作理念还是雕刻技法,与古代都是一脉相承的。

拓宽装饰题材,加强艺术性

需要指出的是:端砚制作无论雕工如何精良,也是基于上好的石质而展开的,若无此前提,再好的雕工不过是令人乏味的技法堆砌。现代端砚工艺大师刘演良坦言,自己制作的每一方砚,都要选用优质的石材,尤以三大名坑为佳,并把端砚制作视为艺术创作,只有好的石质配上精良的雕刻,才是名副其实的艺术品。

当现代端砚上升为艺术作品时,端砚制作者无论在造型设计,还是艺术表达方面,都需要狠下功夫。以畫入砚,就一直是明清以来端砚制作的传统,尤其是山水砚,集书画、雕刻于一体,无论制作还是鉴赏,都更具艺术性。

传统的山水砚,装饰往往仅在砚堂、砚池周围,根据砚石之形浅雕山林、楼阁、人物等小作装饰,现代山水砚除了上述做法,还会把整方砚作通盘考虑,把砚堂、砚池和装饰部分巧妙融入构图中。如现代制砚大师黎铿的《星湖春晓砚》,这方山水砚石材选用麻子坑石,突出的石品有石眼、鱼脑冻、胭脂火捺等,而石砚共有七颗,全分布于砚的下方,作者由此联想到肇庆著名景点七星岩也正因七座山岩而得名,于是围绕星湖风光展开设计。砚面下方正中设计为砚堂,因为整方砚石在这一区域汇集了云霞状的鱼脑冻、鸲鹆石眼、胭脂火捺、微尘青花等名贵石品花纹,这些花纹不仅具有极高的欣赏效果,目对研墨也有极佳效果,因而整体留给砚堂部分,而从整体上看,砚堂轮廓还被巧妙地设计成烟波浩渺的星湖。砚面左下方则雕刻祥云,衬托出四颗石眼,与砚堂下方的三颗比共同构成七石眼寓七星岩的意境。砚面上方则精细手法雕刻出岩峰、五龙亭、七星桥、水月宫等景点。砚面右下角则铭刻叶剑英1961年视察肇庆时写下的《游七星岩》一诗,为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也起到书法的装饰效果。

如果仅从实用角度来看,此方砚体型偏大,拿取不易,同时砚堂3颗石眼凸起,有碍于研墨,但从观赏性角度来看,此砚确是一件美轮美奂的艺术佳作。此砚于1978年参加全国工艺美术展览,获国家轻工部一等奖,被誉为以肇庆本土风景装饰砚台的开风气之作。

变石疵为构图的重心

即使是上好的砚石,往往也是精华与瑕疵并存。传统的端砚制作要把一块石头最好、花纹最精美的部分留给砚堂,若旁边恰好是石皮或带有瑕疵,则是通过俏色雕等手法巧妙解决石质瑕疵带来的不利影响。而现代端砚在对瑕疵的处理工艺上则有所不同,因观赏性需求加强,实用性相对减弱,原有的一些石疵在设计时亦可以被选用作为构图的重要元素,这在现代端砚制作中被广泛应用。

例如,黄龙本是砚石中的一种瑕疵,但与端石的紫色互相映衬,却可营造出相得益彰的非凡效果。制砚大师刘演良的《山村雨霁砚》,选用坑仔岩岩石而作。石质细腻,石品花纹丰富,其中就有黄龙纹。作者在整方砚的构图上围绕黄龙纹展开,其弧形被想象为雨过天晴后的彩虹,将其放置于砚堂上,砚下方雕刻山石、树林、农田、房舍,还缀以农夫牧牛,营造出一派春意盎然的田园风光。在古代端砚石品的评判中,黄龙纹因为质地稍微松软,研墨效果欠佳,不利于使用,古时一般把黄龙纹安排到不研墨的边缘,而这方砚以黄龙纹为主要的构图元素,也是现代制砚理念的转变所致。现在黄龙纹已成为一种备受珍视的石品,普遍被利用来设计构图。

融入现代元素,为端砚注入时代新风

端砚作为一种传统文房用具,也是极具民族特色的艺术品,故现代端砚常作为国礼赠送给外国嘉宾。功能上的变化,也促使端砚制作者在制砚时,也需要考虑以现代元素入砚,这也是新时代需要。如黎铿大师曾制作的《南粤花开》砚,此砚曾被广州市政府选为赠送外国嘉宾的礼物,砚台设计要求突出广州的岭南文化特色。作者选取了广州著名景点中山纪念堂和广州市花木棉花为饰,盛开的红棉簇拥中山纪念堂,寓意南粤大地的生机盎然。

又如端砚世家程氏第十四代制砚传人程振良2008年为北京奥运会所制的《圆之梦砚台》和《水之韵砚》分别取材于“乌巢”与“水立方”,这两座奥运会建筑物为“天圆地方”,是现代与传统完美结合的艺术品。程振良在造型上大胆利用这两座现代建筑的外观,并巧妙利用建筑屋顶设计为砚堂和砚池,保留端砚的基本形制,同时加入青铜器造型、古典诗词、印章篆刻和喜庆图案等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石材方面,则采用纯洁无瑕的绿端,利用绿端石原有的天然色泽,传达绿色奥运的主题。endprint

总体而言,端砚也如同书画,“笔墨应随当代”。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跟随时代的变化而不断推陈出新,是端砚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时代的需要。

东京中央:砚台市场平稳上升,藏家重“质”不重“量”

近些年拍场兴起一股“文房热”,端砚一时也成为买家的新宠,百万元高价屡见不绝。每年春拍、秋拍,东京中央拍卖都会推出《文房四谱》专场,其中端砚在专场中表现均不俗。本刊对话东京中央端砚专家,分析端砚这一门类的市场走向,为藏家提供一些信息和收藏渠道。

《收藏·拍卖》:每年春拍、秋拍,东京中央都会推出适合中国藏家口味的《文房四谱》专场,那么即将举槌的2017秋拍,端砚这一品类在《文房四谱》专场的比重如何?

张贺庆:东京中央从2012年推出《文房四谱》专场,到现在已经有五年。同样,香港分社从2013年成立至今的四年间,《文房四谱》也一直以独立专场出现,并且历次成交率都能保持在70%左右。尤其是砚台这一品类,历次的成交率基本都在75%-85%这个区间内,刚刚结束的东京中央2017香港春拍,整体砚台的成交率更是达到了91%,这是很少见的。之所以可以取得这样的成绩,我觉得有几点重要原因,一是我们有着许多日本资深文房爱好团体的支持,比如日本篆刻家协会、每日书道协会、东洋文房爱好会、荣丰斋、静妙轩、精华堂以及很多藏家,他们为我们提供了稳定、优质的拍品,二是最大限度地保证了拍品“来源有据、流传有序、新鲜多样、价格适中”的特点,这也是我们拍品的魅力所在;三是与买家藏家的良好互动,与他们建立起了牢固的信任关系。数年的坚持,东京中央《文房四谱》专场也逐渐被海内外的藏家所接受,这是对我们莫大的激励。

本次秋拍,《文房四谱》部分会有数个小专场,比如“日本中国砚学泰斗坂东贯山旧藏专场”“静妙轩藏砚专场”“关东资深文房家旧藏佳砚专场”等,虽然本次没有设立单项端砚专场,但端砚作为文房类拍品的主项,分布在各个专场之中,均是各个专场的主打。比如“日本中国砚学泰斗坂东贯山旧藏专场”中的清初期坂东贯山旧藏端石留耕砚(lot1047),此方端砚的造型是明末清初常见的砚式,做工精细,朴实大方,砚石石质滑润,紫中泛青,是端砚中的精品。更为关键的是此砚是日本近现代中国砚学泰斗坂东贯山的旧藏,并且是他收藏的第一方砚台。这方砚台所蕴含的丰富的人文气息和背后的故事,是这一方砚台的最大魅力。

《收藏·拍卖》:20世纪80年代,日本曾兴起了一股端砚收藏热,大量明清端砚精品都被日本藏家批量买走。而现在大部分端砚都有回流国内的趋势,请分别谈谈这两种现象背后的原因。

张贺庆:中国有句话叫“见一叶而知深秋,窥一斑而见全豹”,整个艺术品市场的涨落与国家经济、整体文化事业发展水平是息息相关的。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期,日本经济飞速发展,民间出现了大量的闲置资金,这些资金以投资为目的不断流向了房地产、金融,也包括艺术品领域。而此时的中国,正处在改革开放前沿,国家建设急需大量的外汇,而艺术品就是一个方便快捷、高额地换取外汇的商品,自然而然地成了换取外汇最好的来源。同时,日本的一些书道艺术家在这个时期出版了较多文房类鉴赏书籍,也为当时日本文房收藏热起到了推动作用。这些文房用品里面,端砚当然是主要组成部分,它包括在“文革”时期流入日本的老砚,也包括那个年代的新砚,尤其是1972年重开老坑、1978年重开坑仔岩,这些名坑所产出的新端砚,都是在20世纪70-80年代出口到日本,同时被很多学校用作学生砚。这些新砚材质非常优异,现在也成为国内藏家或砚商所追逐购买的对象。而从文化层面来讲,日本对中国文化的学习交流数千年从未间断,正是这种同源性的存在,包括艺术品在内的诸多中国文化承载物,一直以来被日本人广泛喜爱,甚至如宝珍藏。在20世纪80年代中日经济存在巨大落差的大背景下,一直被日本书道家及民众所喜爱的文房用具,在日本商家与大陆及香港的部分古董商的推动下,大量地流入日本市场。

然而,日本从20世纪90年代初泡沫经济崩坏以后对艺术品市场影响巨大。当年日本藏家们购买的砚台,在今天的国内市场上都算是高额品。近年来日本一些文房藏家或年事已高,或已作古,后辈年轻人对这一类收藏兴趣及关注力度不足,所以市场非常疲软。从2008年开始,中国国内艺术品市场不断升温,日本一些敏感的艺术品藏家和古董商开始重新关注中国市场,尤其在2010年东京中央成立后,日本的中国艺术品市场重新迎来了春天。日本民间强大的文房类艺术品蕴藏量,优质的品质,清晰的来源,深深地吸引了中國藏家。藏家们从海外大量地购入以前外流的艺术品,于是就有了“海外回流”这一说法。

近些年,东京中央不断挖掘日本市场,尤其在文房这一项得到众多文房收藏家的帮助,很多优质端砚都是直接从资深藏家手中获得,例如收录于《沈氏砚林》的数方佳砚。其中,在2015年东京中央5周年时,著录于《沈氏砚林》的“生圹后志砚”以9200多万日元落槌,创造了海外砚台拍卖成交最高价;2015年东京中央香港春拍,“翁同龢刻铭端石篷在月明楼砚”以172.5万港元成交,也是同年各拍卖公司端砚成交额最高的一件。如此众多精品端砚的成交,也造就了所谓的“海外回流”热。究其原因,一是端砚的文化附加价值是其他文化类艺术品无法比拟的,名家旧藏、名家刻铭、清晰的来源以及确凿的出版物等,都对砚台的价值起到了加分作用,二是实力雄厚的藏家对真正的精品端砚价值的肯定,也是对端砚市场以后发展的一个风向标;三是日本民间历经数百年的文化沉淀,端砚蕴藏量非常巨大。这个量不单单是20世纪80年代日本藏家的购入,更多的是80年代前很长一段时间的流通沉淀。并且20世纪80年代前流八日本的砚台质量更好,文化内涵更丰富,其价格方面也相对国内来说较为低。这个也是吸引众多国内藏家不辞辛劳,来日本淘宝的重要原因。

《收藏·拍卖》:你怎么看待近些年端砚在拍场的表现?藏家多对哪类端砚更感兴趣?endprint

张贺庆:我觉得整体砚台市场是在平稳上升,但幅度不是很大,不像其他杂项类拍品,高低起伏,变化较为明显。端砚作为众砚之首,一直备受藏家青睐。随着大家精神生活的不断深入,我觉得现在真正吸引藏家的端砚作品有这几个种类:文化附加值高的、雕刻工艺精绝的、石材品质优异的。这也说明了藏家所青睐的端砚已从“量”逐渐向“质”的方向发展。因为近些年国内艺术品市场的繁盛,藏家的鉴赏水平、资金等都在不断地提高,这也是一个必然的规律。

《收藏·拍卖》:目前,端砚有没有遇到发展的瓶颈或存在一些什么问题?以后的市场走向又有什么趋势?

张贺庆:端砚作为文房艺术品中的一部分,在艺术品市场最大的瓶颈可能就是货源数量和质量问题了。日本是个有着深厚的中国文化底蕴,艺术品储量也巨大的国家。就目前来说,东京中央还不存在这样的瓶颈问题,反倒拥有强大的发展潜力。单纯地从拍品来说,比如我上面提到的《沈氏砚林》中所著录的砚台,就目前统计,《沈氏砚林》仍然传世的有六十余方,并且绝大多数都在日本,这一些砚台的藏家,绝大多数都是我们的客户。而随着端砚文化的不断传播,端砚本身的稀缺性、珍贵性、文化性被更加深刻地认识,藏家的鉴赏能力也在不断地提高,我相信端砚的市场会更上一个台阶。就像我前面提到的整体砚台市场是平稳上升,增长幅度不大,但正是这个不大,往往蕴含了巨大的收藏机遇。

端砚协会:端砚制作应工艺与文化内涵并重

《收藏·拍卖》:端砚协会对端砚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意义和作用?主要通过哪些方式来推动端砚文化的发展与传承?

王建华:端砚协会作为行业协会的主要作用在于对端砚开采、生产行业的管理,对端砚从业人员进行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总体水平,推动端砚文化产业建设,组织学者研究砚文化,宣传端砚文化,提升端砚艺术水平和影响力,配合政府推动传统文化工作。

端砚协会通过推动端砚文化进课堂,在青少年中普及端砚基础文化教育。在中专、大学,推动学历教育,把端砚专业人才培养纳入正规学历教育,改变传统家族传承、师徒传承的技艺传承模式,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提高专业人员的文化素质,跟上时代发展潮流。

通过举办技能大赛,弘扬工匠精神,培养技艺人才,通过举办学术研讨会,总结经验,给砚文化研究人员搭建平台;通过开展端砚鉴定业务,维护消费者利益,维护端砚的名品声誉。

《收藏·拍卖》:全国来看,端砚市场的主力在哪里?技艺发展传承有哪些变化?

王建华:从全国来看,端砚的主要市场是经济发达地区,历史悠久的文化城市。收藏人群主要集中在古董收藏爱好者、文人学者、美术工作者等。

端砚技艺传承一千三百多年来多以家族传承、师徒传承为主。发展到今天,因科技发展,制作技艺也从以手工制作为主到借助机械加工,大幅提升了工作效率,缩短了制作时间,增强了市场竞争力。端砚产品更是向着艺术品、收藏品、工艺品发展。除最基础的砚台制作外,为了适应现代人们审美和实用需求,还创作出许多以端砚石材为载体的其他产品,如茶盘、摆件、仿生艺术品等。

《收藏·拍卖》:端砚协会对现代砚的工艺特色、审美品位如何看待与引导?

王建华:目前制砚工艺有传统不足、现代缺失、工艺不精、造型呆板的问题出现,与现代审美需求有很大距离,所以,砚台市场很小,艺人们心情浮躁,对现代审美没有深入研究,与时代脱节。

当代制砚大师的作品也存在以上问题,达不到传统作品的“精气神”。同时因为市场需求,人们对砚的认知肤浅,对砚的实用性不再關注,更多注重砚的工艺性等原因,造成大部分砚向工艺品方向发展。我们的引导也存在宣传砚台的工艺过多,而对砚文化宣传不足的问题。所以近年协会也参与了《纸上端砚博物馆》一书的协助编撰,以期对端砚文化的宣导与研究尽一份力。

造成当今这种状况,与我们行业的发展特点有很大关系,协会也会根据当下的市场需求,在行业内进行相应的引导工作。我们也在努力做一些砚文化的推广活动和评比赛事,试图更好地引导当今端砚制作的审美风尚,回归传统的文化品位,同时也鼓励在继承传统上的创新。

《收藏·拍卖》:目前对于砚石开采管理的现状如何?请从原材料市场表现的角度为端砚收藏、投资者提供一些建议?

王建华:端砚石是独有珍稀的天然材料,储量很有限,因端砚石资源都在山区,监管困难。一度是无序开采,2000年后,政府为保护端砚资源,消化市场存量,对老坑、坑仔岩、麻子坑等砚坑进行封坑。目前,名坑还处于封坑状态,政府正在制订《肇庆市端砚保护条例》。端砚名坑砚石存量有限,价格也在缓慢上涨,特优名坑砚石更是量少价高。端砚市场在逐步好转,人们消费也越来越理智,更多的是收藏爱好者购买,在众多艺术投资品中,端砚还未被炒作过,空间还很大。可以说现在还是不错的时机。

资深藏家:端砚依旧处于价值低位,入手正当时

端砚,这种沉寂多年的石头,却蕴含着丰富的艺术与历史价值。当越来越多人认识到这种价值时,端砚也迎来了价格攀升的时代。当今是否已经到了人手的机遇期?金彤,一位有着三十多年砚台收藏经历的藏家,将以自身经验给予新手中肯的建议。

《收藏·拍卖》:作为砚台方面的资深藏家,您的收藏始于何时?以哪一类的藏品为主要的收藏方向?

金彤:我从20世纪80年代就已经开始收藏砚台,已有三十多年的收藏经历。也许是因为缘分,早期在“淘货”时就经常会遇到一些石质优良、雕刻精美的砚台,其本身也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十分打动人,每每遇到“上眼”的,我都留下了。慢慢地,随着收藏的深入,我结识了不少专门收藏砚台的人士,三五成群,砚台的收藏圈子也就形成了。平时大家会常在一起举行一些小型聚会,相互交流、学习,在藏品方面也时会“互通有无”。于是,慢慢地就形成自己的收藏体系,汇集了各个时期、不同坑口、不同砚种的古砚台,这其中又以端砚、歙砚居多。endprint

至于收藏方向,除了石质、雕工、造型要好以外,我个人比较重视藏品的唯一性,比如历史上一些名人使用过的铭文砚。端砚因为在历史上一直位列四大名砚之一,故深得历代文人的珍爱,更大量有痴迷者,他们会在自己珍爱的端砚上刻上铭文,或表明自己的志趣,或作为传家珍藏训诫后人。因而,除了砚台本身的价值以为,砚与人之间的故事又为砚增添了一层文化内涵,这使得铭文砚独一无二,价值也自然更高。

当然,端砚在石质、雕工、名家铭文几个元素中,往往不一定都能齐备,但从收藏的角度来说,还是要尽可能在这几方面精益求精。

《收藏·拍卖》:审美趣味往往决定了端砚的工艺制作,作为藏家如何看待现代制砚工艺的开拓创新?

金彤:随着近代中国人书写工具和书写习惯的改变,只有少数传统书画或相关的从业者依旧延续砚台这种文房书写用具,它的实用功能实际上已大大减弱了,但砚台自身蕴含了深厚底蕴,其文化功能依旧是存在的。因而端砚收藏逐步演变为以欣赏、把玩为主,这也促使了当今端砚制作相比古代更注重砚台在视觉上的美观和欣赏功能。尤其是早些年礼品市场的兴盛把当代端砚制作带进了一个误区,砚台的工艺、装饰部分被不断放大,其实用功能和传统的文化内涵被忽视,有些端砚其砚堂部分成了整方砚的次要部分,更有甚者干脆把砚堂部分去掉,成为了只有技法堆砌的“砚雕”。这一类的端砚,在今后的收藏市场只会被边缘化,没有太高的收藏价值,在拍卖市场上更无竞争力。另一方面,一些工艺师对传统文化认知不够深刻,自身也不具备较高的传统文化素养,这些也造成了当代端砚制作出了不少浮躁的平庸之作。

《收藏·拍卖》:端砚石材毕竟是不可再生的资源,其本身体量是否具备可观的收藏前景?

金彤:依我个人掌握的情况而言,上好的古代端砚目前在国内市场流通的已是凤毛麟角,大部分已被私人藏家收入囊中。另一方面,目前市场上也有不少端砚从国外回流,像日本藏家早年就收藏了大量端砚精品,如今因为各种原因而释放出来不少,因而在海外往往也能淘到上好的端砚。

《收藏·拍卖》:四五年前,舆论就已经普遍认为端砚行情会走高,如今的情况如何?

金彤:的确,过去几年,端砚的市场行情一直在持续走高,但并非是爆炸性增长,而是稳中有升。可以说,如今入手端砚,依旧是“稳赚不赔”的时机。

首先,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内,端砚的文化价值一直为大多数人所忽视,这也导致了其价格一直没有被疯狂“爆炒”过,目前来说,其市场价格依旧处于价值洼地;其次,端砚石材是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本身存世量又少,三大名坑的更甚,这是端砚价格上涨的持续动力,另外,端砚不像陶瓷那样,可以成批烧造,制作者必须根据每块端石自身的花纹、形状进行加工,因而每一方砚都是独一无二的,加之随着如今国内收藏环境不断改善,端砚自身深厚的艺术文化价值、历史价值会越来越多地被收藏爱好者认识到,这种优秀传统文化的回归也自然促进端砚的价值走高。

《收藏·拍卖》:既然端砚是具有可观收藏前景的艺术品,能否给予新手藏家一些建议?

金彤:如果是新入门的藏家,首先不要抱着捡漏的心态去收藏端砚,因为你并未具备专业的鉴定、辨别本领,而应该找个真正懂行、有经验的藏家带领入门,同时加强自己在这方面的相关知识,逐步地深入。

至于收藏方向,则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和兴趣爱好来展开。比如可以以砚台历史为线索,从史前研磨器,到历朝历代端砚的收藏,形成具有砚台传承文化的收藏体系;又可以专门收藏某一类砚台,如文人砚;或者,可以专攻端砚的石品花纹,收藏具有特色的、石品上佳的端砚……这些都是可以参考的方向。

总的来说,端砚收藏以石品上佳为优,其次要雕刻精良,再者是名人用过的铭文砚,只有具备这些要素的砚台,才真正具有持久的升值潜力。

岭南端砚行情在北京

我国历史上创造了四大名砚,即端砚(广东肇庆)、歙砚(安徽歙县)、洮砚(甘肃卓泥)、澄泥砚(山西绎州)。端砚因其“体重而轻,质刚而柔,摸之寂寞无纤响”,自唐代问世以来,便颇受文人学士青睐,加上纹理绮丽,各具名目,加工技艺亦愈纷繁,地位越来越高,故而升为我国石砚之首。

歙砚料取于江西婺源县龙尾山一带溪涧中,其石坚润,抚之如肌,磨之有锋,涩水留笔,滑不拒墨,墨小易干,涤之立净,自唐以来,一直保持名砚地位。山西澄泥砚为陶砚,唐宋时已是贡品,其精于雕琢,泽若美玉,储墨不耗,积墨不腐,冬不冻,夏不枯,写字作画虫不蛀。洮砚料取于甘肃卓尼一带洮河深水处,因而石质细腻,肤理缜密,发墨而不损毫,磨面不光,呵气即湿,在北方最为贵重。

砚石价格不仅和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也深受供求关系的影响。2000年端石被列入“保护性稀有矿产”,政府一度发出禁采令,各别坑口实行“炸封”行动,2010年更派出武警进山巡逻。这些措施导致了端砚石供应紧张,市场日益惜售,与此相对应的,却是源源不断的市场需求,市场悄然由买方市场向卖方市场转变。在砚石供求紧张,投资热情高涨的形势下,作为文房四宝之首的端砚,价格自然被节节推高。从拍卖市场的成交数据可以看出,端砚市场并不在其产地广东,而集中于北京的著名拍卖行,这一方面与端砚的历史性有关,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南方市场还有巨大的提升空间。与古砚对比,当代名家作品值得关注和梳理,这也是地方产业的突破口。

端砚的价格一般由4个因素决定:

1.坑种,老坑砚高出于坑仔岩、麻子坑和其他坑口的砚

2.材质,鱼脑冻、蕉叶白、天青、石眼等材质最為难得

3.形状,自古“砚以方为贵”,方形砚最贵,其次为园形砚、蛋形砚和随形砚。

4.造工,工匠技艺直接关乎砚台加之,此外名人题铭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endprint

猜你喜欢
端砚文房砚台
端砚:润色先生 文房珍宝
如何鉴别砚台
赖海鸣
文房四宝
端砚,古老产业的传承与重生
传承端砚文化,发展文化产业
砚缘
倪克樑
一方砚台散墨香
墨锭和砚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