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淦生
翻开2017年9套高考语文试卷中的13道作文题,第一感觉就是:命题者的视野愈加开阔,作文涉及的题材、主题也更加开放。题材之“大”,触及国家形象;题材之“小”,关注衣食住行;而社会发展、人文情怀等更是命题者特别钟情的领域。下面,我们选择一组“关键词”,将2017年高考作文题做一个简单的概括、分类和分析,希望对2018年的高考学子有益——
关键词之一:国家形象
以往,“国家形象”极少与我们的高考作文相照面。可2017年,有9省(河南、河北、山西、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安徽、福建)使用的全国卷Ⅰ首开先河,出了这样一道直接以表现“国家形象”为主题的高考作文题:据近期一项对来华留学生的调查,他们较为关注的“中国关键词”有:一带一路、大熊猫、广场舞、中华美食、长城、共享单车、京剧、空气污染、美丽乡村、食品安全、高铁、移动支付。请从其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
这道题已经不仅涉及“国家形象”,而且“涉外”——因为其要求是“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而所列的关键词中,既有体现中国正面形象的“一带一路、中华美食、美丽乡村、共享单车、高铁”,也有呈现中国特色风貌的“大熊猫、长城、京剧、广场舞、移动支付”,更有显露负面色彩的“空气污染、食品安全”——这组褒贬并存的关键词,既勾勒出古老而年轻的东方巨龙蓬勃发展、走向世界、活力四射、魅力十足的大美剪影,也毫不隐讳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影响国计民生和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这既体现出命题者的胆略,更表现出当今中国人在“外人”面前的自信!让考生直面这些问题,并自由选择“关键词”来描摹他们心中的国家形象,既是对他们一次深刻的国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也是对他们主人翁意识的培养——一篇作文,一石三鸟。
如果说全国卷Ⅰ是让每位考生为当今中国描绘一幅写实画,那么2017年北京卷就是让孩子们为未来祖国构思一张理想图了。2017年北京卷“二選一”的大作文题中有这样一道题目:2049年,我们的共和国将迎来百年华诞。届时假如请你拍摄一幅或几幅照片来展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辉煌成就,你将选择怎样的画面?请展开想象,以“共和国,我为你拍照”为题,写一篇记叙文。可以写宏大的画面,也可以写小的场景,以小见大。
同是为祖国母亲画像,北京卷的这道作文题相对全国卷Ⅰ的作文题来说,少了几分写实性和深刻性,多了几分浪漫和诗意。“展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辉煌成就”这一主题内容比较宽泛,可涉及的内容很多,孩子们只要展开丰富的想象,他们的文章一定会呈现出一幅幅五彩斑斓的画面。在写作手法上,既可宏大叙事,亦可小场景描绘,这也为考生写作内容的丰富性和多样化提供了条件。我以为“小中见大”也许更能展现新中国百年华诞时“民族伟大复兴的辉煌成就”,因为小场景,特别是社会底层的、贴近民间的、细节性的镜头更接近生活的本真,更能体现民众的生存状况。而百姓生活乃是验证“民族复兴”最直观的凭据!所以镜头对准什么景致、选择什么焦距,值得我们好好掂量,这些处理好了文章就成功了一半。
关键词之二:人文情怀
“人文情怀”是每年高考作文绕不开的话题,2017年有12个省区(甘肃、青海、西藏、黑龙江、吉林、辽宁、宁夏、内蒙古、新疆、陕西、重庆、海南)使用的全国卷Ⅱ就出了一道“读名句,谈感受”的高考作文题,所列名句为:《周易》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李清照的“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魏源的“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鲁迅的“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做,敢当”,以及毛泽东的“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要求考生选取这些名句中的两到三句,根据自己的感触和思考确定立意写一篇文章,体现“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无数名句化育后世”。
这些名句,大家都耳熟能详,从立意看,有探讨修身做人的,有抒发思乡之情的,有强调志存高远的,有赞美当今英豪的……内容几无重叠,皆从正面立意,可以说随意选择三两句都可以组合成篇,且能使内容融合浑然一体。
名句再好也是句不离篇,而篇更是离不开书。读书已经成为最近几年高考作文中的保留曲目。在2017年高考作文题中,有两道题是与读书紧密关联的。其一是浙江卷的高考作文题:有位作家说,人要读三本大书,一本是“有字之书”,一本是“无字之书”,一本是“心灵之书”。对此,你有什么样的思考?请对作家的观点加以评说。
事实上,一个人要想健康地成长,成为一个身心双健,尤其是心理、心灵健康的人,“有字之书”“无字之书”和“心灵之书”是一定要下功夫去认真拜读的。古人所谓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就是如此。
其二是山东卷作文题,所供材料读之让人倍感温馨:某书店开启24小时经营模式。两年来,每到深夜,当大部分顾客离去,有一些人却走进书店。他们中有喜欢夜读的市民,有自习的大学生,有外来务工人员,也有流浪者和拾荒者。书店从来不驱赶任何人,工作人员说:“有些人经常看着看着就睡着了。但他们只要来看书,哪怕只看一页、只看一行,都是我们的读者;甚至有的人只是为了进来休息,我们也觉得自己的工作是有意义的。”
读书为了什么?学到知识,掌握技能,更是为了提升修养,陶冶情操,求得精神的丰盈。在这样的书店里读书,甚至在这样的书店里休息,潜移默化中你一定能收获你所需要的一切。书店工作人员待人接物的态度和他们的所作所为,已经完全超越了一本书所能承载的内容。这样的人文情怀,令人动容,更值得尊敬。
2017年北京卷“微写作”部分提供的三道作文题,可以说都是在借高考的指挥棒倡导中学生认真阅读文学经典,并能对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手法有自己独到的理解和分析。这三道题中的第一道是:《根河之恋》里,鄂温克人从原有的生活方式走向了新生活,《平凡的世界》里也有类似的故事。请你从中选取一个例子,叙述情节,并作简要点评。这道题考积淀,亦考评析;看知识积累,更看分析能力,有利于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endprint
第二道题是:请从《红楼梦》中的林黛玉、薛宝钗、史湘云、香菱之中选择一人,用一种花来比喻她,并简要陈述这样比喻的理由。这道题重在考查学生对中国古典名著的领悟能力,试题更有几分浪漫气息。以花喻人,且要找出人与花之间的相似点,极富情趣。
第三道题是:请你从《边城》里的翠翠、《红岩》里的江姐、《一件小事》里的人力车夫、《老人与海》里的桑提亚哥之中,选择一个人物,依据某个特定情境,为他(她)设计一尊雕像。要求描述雕像的体态、外貌、神情等特征,并依据原著说明设计的意图。这道题考查的是考生对小说的理解、对人物的解读以及对小说人物进行再创作的能力。题目的设计颇具新意,比上一道题更富有情趣,而且由语言艺术向造型艺术拓展,在语文考试的范围拓展上做了有益的尝试。
关键词之三:社会发展
“社会发展”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四川、广西、贵州、云南四省区使用的全国卷Ⅲ2017年出了这样一道“高考者写高考”的作文题:今年是我国恢复高考40周年。40年来,高考为国选材,推动了教育改革与社会进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40年来,高考激扬梦想,凝聚着几代青年的集体记忆与个人情感,饱含着无数个家庭的泪珠汗水、笑语欢声。想当年,1977年的高考标志着一个时代的拐点;看今天,你正与全国千万考生一起,奋战在2017年的高考考场上。请以“我看高考”或“我的高考”为副标题,写一篇文章。可以说,尽管我们的教育体制和高考制度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弊端,但绝大多数的中国人仍然对高考心怀敬畏。因为迄今为止,至少在中国,还没有一种比高考更公平、合理、合法地选拔人才、培养人才的途径。
当然,对许多人来说,高考常常是“一个人的战斗”,而要真正做成一件大事,比如致力于地区与国家的发展,常常需要更多的人甚至全世界的人通力合作。这种合作,需要的是一根维系人与人、心与心联系、沟通的纽带。2017年北京卷“大作文”的另一道题是这样的:纽带是能够起联系作用的人或事物。人心需要纽带凝聚,力量需要纽带汇集。当今时代,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文化的交流、历史的传承、社会的安宁、校园的和谐等都需要纽带。请以“说纽带”为题,写一篇议论文。题目要求考生能联系历史或现实,来阐释纽带的作用、价值和意义,考生可以从微观上如家庭、小区、学校等方面进行思考,也可以从宏观上如“一带一路”、经济一体化、区域合作等角度展开论述。其实,不仅是人,每一个家庭、每一个村庄、每一个城市、每一个国家都不可能成为一座孤岛,它们间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都有各种有形或无形的纽带将它们紧紧相连;即便是已经逝去的昨天,一样与活在当下的我们有着无法分割的联系。
关键词之四:关注生活
生活是创作的唯一源泉,但生活却不一定是高考作文的主打内容。2017年的高考作文题,与生活紧密相关的满打满算只有三道。其一便是天津卷高考作文题:我们在长辈的环绕下成长,自以为了解他们,其实每一位长辈都是一部厚书,一旦重新打开,就会读到人生的事理,读到传统的积淀,读到时代的印记,还可以读出我们自己,读出我们成长时他们的成长与成熟,读出我们和他们之间认知上的共识或分歧……十八岁的我们已经长大,今天的重读,是成年个体之间平等的心灵对话、灵魂触摸,是通往理性认知的幽径。请结合自己的生活阅历深入思考,围绕“重读长辈这部书”写一篇作文。这是2017年13道高考作文题中篇幅最长的,近200字。这道作文题与山东卷作文题称得上是2017年最让人感觉温馨的两道题。无论是关注他人,与人为善,还是关注亲人,重读长辈都让人觉出一种生活中的善行与暖意。人与人之间,特别是亲人与亲人之间,太需要相互间的了解、帮助、沟通和包容了。当今社会中的人们,尤其是以自我为中心的青少年,过多地将关注的目光投射于自身,我们实在应当抬望眼,多去关注他人、阅读他人了。
2017年的江苏卷作文题,则将关注的目光投射到了人们“衣食住行”中的“行”——以“车”为话题,将作文的切口处理到了最小化,内容落到了最實处:生活中离不开车。车,种类繁多,形态各异。车来车往,见证着时代的发展,承载了世间的真情;车来车往,折射出观念的变迁,蕴含着人生的哲理。作文要求从“车”这“一斑”,窥社会发展之“全豹”,很接地气,让学生有事可叙,有情可诉,有议可发。虽说考场内的每位考生来到这个世界仅有十几年的时间,但他们可以清晰地回眸中国百姓借助自行车、摩托车、汽车出行的历史,看到我们的祖国以汽车、火车、高铁的速度前进的事实。车的变迁,跟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祖国经济科技的发展息息相关。扣住“车”的变迁,可以叙述精彩的故事,讲述家庭或个人的“交通史”;可以抒发真挚的情怀,赞美科技的进步和国家的发展;可以发表真知灼见,探讨车与人、车与国、车与科技、车与环境的关系……但是无论表现什么主题、选择什么文体,都应记住:车,只是一种服务于人类、方便人们出行的工具,而不应成为炫富的物品、作恶的凶器和破坏人类生存环境的罪魁!
就在众多的师生家长竞相预测高考作文题时,上海卷的命题者们干脆就将“预测”拿来做了作文题:预测,是指预先推测。生活充满变数,有的人乐于接受对生活的预测,有的人则不以为然。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看到这道题目,恐怕多数的考生都会哑然失笑吧?其实,在生活日新月异的今天,预测未来似乎已成为很多人都经历过的事,至于接受预测与否,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和认知。勇于预测,科学预测,而又不轻信、迷信预测,才是我们对待生活应有的态度。
有人说,高考作文题是社会的晴雨表。透过2017年的高考作文题,我们可以看到国家的平稳发展,看到社会的长足进步,看到民族自信心的渐趋饱满,看到人文气息的日渐浓厚,看到民众生活的逐步改善……而2018年高考又会出什么样的作文题呢?我们拭目以待。
【编辑:潘金瑞】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