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迪智库
一、全国大数据发展水平评估
全国大数据发展逐步形成了以8个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为引领,多区域集聚发展格局。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大数据发展水平评估结果参见图1。
(一)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引领产业发展
随着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各项工作的推进,贵州省、京津冀、珠三角、上海市、河南省、重庆市、沈阳市和内蒙古等以推动大数据产业发展和大数据应用为核心,以优化大数据产业发展环境为支撑,不断提升其大数据产业发展水平,并取得了显著成果。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所在区域的大数据发展总指数在全国大数据发展总指数的占比高达38.5%,其中北京、广东、上海、貴州、辽宁、重庆、河南7个省市位列综合排名前15位,北京、广东、上海、贵州更是在综合排名前10中占据4个席位(参见表1)。天津、河北大数据产业发展相对缓慢,但随着京津冀一体化发展逐步深入,以及京津冀大数据走廊建设逐步完善,天津和河北的大数据产业将实现爆发式增长。内蒙古作为基础设施统筹发展类综合试验区,随着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环境逐步完善以及与东部、中部等经济发达地区产业合作的不断加强,其大数据产业和大数据应用水平将快速提升,逐步实现跨越式发展。
(二)大数据产业区域集聚发展格局逐步形成
我国大数据产业发展已基本形成京津冀区域、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五个集聚发展区的集聚发展格局。京津冀区域以北京为引领,北京发展指数高达57.82,位居大数据发展指数榜首。长三角地区大数据产业整体发展水平普遍较高,其中江苏以51.81的发展指数位列长三角地区榜首和全国第三,上海、山东、福建发展水平紧随江苏,发展指数分别为44.73、43.94、41.10,浙江大数据发展水平稍低于长三角其他区域,但在全国整体排名中位列第8位。珠三角地区,广东大数据发展指数仅次于北京,占据全国大数据发展指数榜单第2位。中西部地区以四川省为引领,四川省取得全国综合排名第6位,湖北、贵州发展势头迅猛,分别取得全国综合排名的第9位和第10位。辽宁省作为东北地区唯一拥有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的地区,其大数据产业发展指数达到32.28,位列全国第11位,辽宁省大数据产业的快速发展将带动整个东北地区形成大数据产业发展集群。
二、分区域大数据发展水平评估
从总体水平来看,东部地区大数据发展水平最高,大数据发展总指数达到397.73,占全国大数据发展总指数的44%,西部地区紧随其后,总指数达到278.04,在全国总指数中占比达到31%。中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大数据发展指数分别为149.36和73.17(参见图2)。
(一)东部地区:整体发展水平较高,引领全国大数据产业发展
东部地区涵盖了京津冀地区、长三角地区和珠三角地区三个大数据集聚发展区域,其大数据发展基础良好,整体发展水平较高,是大数据产业发展的前沿地带。东部地区多数省市大数据发展指数普遍较高,占据全国大数据发展指数前10的7个席位,北京、广东、江苏、上海、山东更是分别以57.82、55.15、51.81、44.73、43.94的指数包揽全国大数据发展指数前5,福建、浙江紧随其后分别取得了第7和第8的排名(参见表2)。天津、河北、海南发展速度略慢,但随着京津冀大数据集聚区域和珠三角集聚区域的发展,未来整个东部地区将成为全国大数据产业发展的领头羊,引领我国大数据产业进入高速发展阶段。
(二)西部地区:部分省市发展势头迅猛,渐成产业发展新增长极
西部地区包括贵州省、重庆市、内蒙古区三个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和四川省、陕西省两个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业基础雄厚的省份,以及新疆、广西、甘肃、云南等具有后发优势的省区。西部地区大数据总体发展水平仅次于东部地区,占全国大数据发展总指数的31%,其中,四川省大数据发展指数达到42.14,位列全国第6名;贵州省、重庆市紧随其后,分别获得第10和第12的排名(参见表3)。随着贵州省、重庆市、内蒙古区等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的进一步推进,其辐射带动作用将进一步彰显,未来发展空间巨大,将成长为与东部地区比肩的大数据产业发展新增长极。
(三)中部地区:受东部和西部共同带动,未来发展潜力巨大
中部地区地处我国腹地,被东部的京津冀地区、珠三角地区、长三角地区以及西部的贵州、重庆、四川等大数据产业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环抱,涵盖了湖北、河南、江西、湖南等省份。湖北省依托良好的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产业基础,大数据产业发展势头迅猛,大数据发展指数达到36.48,位列全国第9位。河南省作为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地区,不断完善大数据产业发展环境,推进大数据产业和应用发展,其大数据发展指数为28.32,位列全国第13位(参见表4)。未来,受东部、西部大数据产业发展优势地区的共同带动,以及湖北、河南、江西等地自身大数据产业的进一步发展,西部地区将成为大数据产业发展新高地。
(四)东北地区:重大战略机遇叠加,新一轮东北振兴突破在即
东北地区包括辽宁、黑龙江、吉林三个省份,其中辽宁省作为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大数据产业发展动力强劲,大数据发展指数达到32.28,位列全国第11名。黑龙江、吉林大数据发展指数分别为20.89和20.00,分别位列全国第24名和25名(参见表5)。东北地区作为中国重要的工业基地,随着《中国制造2025》,以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关于深入推进实施新一轮东北振兴战略加快推动东北地区经济企稳向好若干重要举措的意见》等战略的推进与实施,工业大数据将成为推动东北地区大数据产业快速发展的强劲动力。同时,辽宁省作为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的辐射带动效应也将进一步凸显,东北大数据产业集聚区的建设将进一步深入,大数据产业将成为推动东北新一轮振兴的重要突破口。
三、区域大数据产业发展特点总结endprint
(一)发展环境特点
1.大数据产业发展环境持续优化
近年来,我国先后出台了《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等多项大数据相关政策,并将大数据上升为国家战略,大力推动大数据产业发展。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各省市纷纷建立大数据组织管理机构,并出台促进大数据相关政策和配套措施,为推动大数据产业快速成长不断优化发展环境。在组织建设方面,我国广东、辽宁、四川以及广州、兰州、成都等多個省市成立了大数据管理局,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的统筹决策和资源整合作用,加快区域大数据产业发展。顶层设计方面,北京、上海、广东、浙江等20余个省市出台了针对大数据的发展规划或实施意见等政策,根据各省市自身条件和基础部署不同的大数据产业发展路径。
2.各省市发展环境阶梯化特征明显
区域大数据发展环境指标由组织建设、政策环境、区域信息化发展指数三个三级指标构成,组织建设、政策环境、区域信息化发展水平的差异决定各省市大数据产业发展环境优越程度。根据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大数据发展环境评估结果,浙江、上海、广东、福建4个省市受信息化发展基础好、组织建设比较完善等因素影响,发展环境指数在10以上,在全国处于第一梯队;山东、四川、辽宁、贵州、河南、陕西、宁夏7个省区发展指数在9~10区间,位于第二梯队;云南、甘肃、内蒙古、湖北、北京5个省区市发展环境指数在8~9之间,位于第三梯队;天津、江苏、安徽、重庆4个省市发展环境指数在7~8之间,位于第四梯队;吉林、广西、新疆、河北、海南等11个省区由于信息化发展基础比较薄弱,组织建设不健全,在全国处于第五梯队(参见图3)。
(二)大数据产业特点
1.各省市大数据产业发展水平差距较大
区域大数据产业发展指数由政府数据开放、大数据产业规模、大数据企业数量、大数据双创平台数量四个变量决定。据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大数据发展环境评估结果,全国大数据产业发展平均指数为9.99。
北京大数据产业发展指数为27.89,全国排名第1;江苏和山东发展指数分别为27.76和27.44,排名第2和第3;山东和上海分别以21和20.51位列第4和第5(参见图4)。这五个省市大数据产业发展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占全国总指数值的比重超过40%。而陕西、天津、黑龙江、湖南等19个省市大数据产业发展指数低于10,其中云南、吉林、河北、内蒙古、广西等11个省份指数值低于5,占全国指数的比重仅为8.8%。
2.大数据产业发达省市集中东部沿海地区
从全国各省市大数据产业发展指数排名发现,北京、江苏、广东、山东、上海、福建、浙江等排名前7的省市都位于东部沿海地区,主要原因是这些省市积极探索和推动政府数据开放共享,信息产业发展基础好,集聚大批知名大数据、软件、电子制造等知名企业,拥有较多大数据双创平台,大数据创新创业活跃,从而使政府数据开放、大数据产业规模、大数据企业数量、大数据双创平台数量四个变量处于较高水平。四川、辽宁和重庆本地的信息产业比较发达,在全国分别排名在第8位、第9位和第10位。
(三)大数据应用特点
1.各省市开展拓展大数据应用
区域大数据应用指数由重点行业大数据平台数量、政府大数据相关服务采购额、工业大数据应用效益三个变量决定。近年来,大数据的价值和潜力得到广泛认可,应用加快深化发展,金融、电信、政务、医疗、能源等诸多行业纷纷利用大数据提升服务能力。同时,随着《中国制造2025》、《关于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等文件发布,工业已经成为大数据应用最活跃的领域。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大数据应用指数评估结果显示,全国各省市以政务大数据为突破口积极推进大数据应用,应用指数平均值为10.67,取得较好成效。其中,北京大数据应用指数达21.46,广东和浙江以17.12和16.58排名第2位和第3位(参见图5)。
2.大数据应用在发达省市率先突破
从表6全国各省市大数据应用指数排名发现,北京、广东、浙江、四川、江苏、福建、上海、山东、贵州、河南排名前10的省市的大数据应用总指数达152.7,占全国的比重超过46%,体现出较强的领先优势。以北京为例,围绕环境、交通、金融、物流、文化等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需求,北京积极推动开展大数据创新应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