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筱玢
摘 要:作为文学的一种形式,小说尤其关注读者的反应,这与接受美学中强调“读者接受”的观念不谋而合。本文以小说Grace Sees Red作为研究材料,在翻译过程尝试运用接受美学理论指导翻译,尽可能最大化体现原作风貌,满足读者的阅读期待,结合恰当的翻译技巧提出翻译策略,为此类题材作品日后的翻译提供借鉴。
关键词:接受美学;小说;翻译
Grace Sees Red属于侦探推理类的小说文本,描述了女侦探格蕾丝抽丝剥茧的探案过程。文本虽然用词朴素,但出现了较多零散的线索疑团等,这些都会为后文的推理埋下伏笔,译者在翻译这些线索时一定要留心,不妨碍后文的情节延续,也不能过多透露后续情节,保留推理类小说必要的神秘感和刺激感,所以在翻译时要时刻考虑到读者的阅读感受,这无形中提高了翻译的难度。因此在翻译时以接受美学理论为指导,采用了多种翻译技巧,如音译、直译、意译等。其中为了让原文语句连贯,结构清晰,内容明了,采用意译的方法翻译一些不宜直译的地方,但仍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尽可能呈现出原文的内容与风格,努力做到忠实通顺的同时,保持小说原有的悬念线索,并让读者有耳目一新的新奇感。
对以Grace Sees Red为代表的推理小说而言,设置悬念和破解悬念是小说情节中不可缺失的部分。从某种意义上讲,推理类小说的艺术魅力就在于设谜和解谜的过程,作者创造一个谜题,给出线索引导读者来破解。每个推理类小说家都想要让自己设的谜能悬念层出,难以轻易看穿,继而调动读者的好奇心,吸引读者保持兴味地读下去;而每位读者阅读的时候,也都怀着一种暗暗的期待,既希望读到的故事百转千回,又希望自己能比书中的侦探更快地推理出谜底。在这里“谜”就是悬念,推理类小说就是“解谜”的艺术。一如大多数推理类小说一样,Grace Sees Red一书中也出现了大量的探案线索以及悬念,这些充分体现了原文本“空白”和“未定点”。译者首先是一个读者,阅读原作并对原作进行赏鉴,敏锐地挖掘文本中独特的美,然后再用语言去展现这种美,依靠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来选择性地填补文本中的“空白”。笔者认为这些空白需要译者在翻译的时候结合读者期待加以补偿,但考虑到推理类小说的悬疑感和神秘感,译者要把握填补空白的尺度。面对这样的情况,译者通常感到无从下手,或者落实到翻译实践中时因欠考虑而造成失误,使读者提前捕捉后文才透露的线索,或者使读者读起来有摸不着头脑之感。这里笔者需要指出的是,推理类小说的阅读群体大多是80、90后的侦探迷,熟悉常见的探案过程,对英美文化也比较熟悉,在翻译时并不需要过多的解释。请看下面的例子分析:
例1:
原文:I pulled my lips in to stop myself from asking more.On a good day, Frances could be ornery.Today,she was off the charts.“Okay,here it is.” Frances huffed, but spoke haltingly.“I need a favor.Can you do me a favor?”
译文:我克制自己不去多问。往常弗朗西丝可能只是故意刁难。但今天的她却有点反常。“嗯,事情是这样的。”弗朗西丝哼了一声,但说话吞吞吐吐,“我想让你帮我个忙……你能帮我个忙吗?”
例2:
原文:He shrugged.“That said,I know she has a sister in Emberstowne. They lost their parents about fifteen years ago,one right after the other.No idea if there are any other siblings.”He made a thoughtful noise,then spoke slowly.“I do see to recall learning that Frances had been married briefly and suffered through a particularly acrimonious divorce.”
译文:他耸耸肩。“我只知道她在安镇一个姐妹。她们的父母在大概十五年前相继去世了。我也不知道她们还没有其他兄弟姐妹。”他想了想,接着不紧不慢地说,“我确实记得弗朗西丝有过一次短暂的婚姻,离婚的时候双方闹得很凶。”
例1中作者通过女主人公格蕾丝和助手弗朗西丝简单的对话,迅速将原本和乐融融的氛围转变成悬疑紧张的氛围,为后文的案件埋下伏笔。这是突然的转变,出乎读者预料,但又暗暗满足读者对悬疑刺激的期待。弗朗西丝的性格本是很爽快直接,但忽然说话吞吞吐吐,翻译的时候就要强调这种语气,引发读者的疑问和好奇。
例2中看似漫不经心的一句话实则是后文的一个重要的伏笔,翻译的时候不能过分对此做出说明,尽量靠近原作的口吻,使读者留下似是而非的印象。例3中是侦探第一次真正接触案件相关者时发生的对话,小说中的主线谋杀案初露端倪,在翻译时要准确把握读者读到此时的心理,选择恰当的语言能激发读者的好奇心,引发读者急切想要看清案情的心情。这几个例子说明,首先在理解原文时,译者作为读者依靠自身的期待视野,准确理解了原文,领会了作者的写作意图,做到了与原文的“视野融合”。
从接受美学的角度看,推理类小说读者的特征包括以下几点:一是好奇心强,推理类小说描述的多是曲折复杂的推理探案故事,兼具惊险刺激、悬疑迭起、情节曲折等特点,这是人类的审美本性;二是对刺激感的渴望,大多推理类小说都涉及生死,读者透过文中人物的生死探索生命的崇高价值,观察文中涉及财富、感情的描写,甚至能够体会作者对人性的理解。通过作品中善恶碰撞,侦探追求正义,罪犯落入法网等情节,读者感受到新奇刺激,由此获得日常生活中难以体验的审美乐趣;三是寻求解谜的快感,推理类小说是一种强调逻辑推理的文体,读者在阅读时将自己带入小说世界,与文中的侦探进行智力竞赛,依靠作者提供的案情线索找出真凶,获得解谜的满足感。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以上特性,满足读者的审美期待,既不透露作者设的“谜”,也不去妨碍讀者解“谜”。
总之,简言之,不管是哪种翻译方法或者技巧,都是以接受美学理论作为指导,也时刻考虑到小说的特点,为读者服务,满足读者的阅读期待和审美需求。
参考文献:
[1]朱健平.文本的未定性与翻译的解释性[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4).
[2]朱健平.翻译研究·诠释学和接受美学·翻译研究的诠释学派[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08(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