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归去来兮辞》中的生命形态

2018-01-25 19:07张江红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8年1期
关键词:文化符号陶渊明价值

张江红

内容摘要:《归去来兮辞》是陶渊明“仕”与“归”的分水岭。陶渊明从身心分裂痛苦到最后对“天命”的接受与顺从,是对自己内心的自我解脱。陶渊明的作品为后代文人所推崇,并且经久不衰,还出现了和陶诗的文学现象。从这方面可以说,陶渊明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符号,他的诗歌存在的文学价值和文学意蕴更是突破了空间和时间。

关键词:陶渊明 文化符号 价值 生命形态

一.《归去来兮辞》之陶渊明“入”与“出”的选择

首先,我们从序言中知道,陶渊明入仕的原因包括以下四点:“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风波未定,心惮远役”;“去家百里,公田之利,可以为酒。”从以上几点可以看出,陶渊明当时出仕的主要原因是为了解决温饱问题和避免去做兵役,他并没有汲汲于仕途,也没有表现出强烈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再次,我们看看陶渊明弃官归田的理由: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违己交病;口腹自役于人事;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陶渊明他的本性是属于自然的,不想让自己的内心被外界干扰,目的是为了守护心灵的一方净土,让自己成为自己是他的生命形式。如果仅仅为了几百石粮食,屈心于官场之间,让自己身心俱疲,变得不像自己这对于他来说是一件痛心的事情。如果这样继续下去,必将毁了最初的自己。陶渊明放弃了官职,为了让心回归,他宁愿不要五斗米,他宁愿亲自付出劳动求得过活,即使生活苦了,但是心却甜了很多,心灵的慰藉自然会带来生活的愉悦。再次,陶渊明辞官后立刻恢复了轻松自在的状态。他感慨自己“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他趁着内心还没有被外界摧毁,趁着自己还没有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他选择及时离开,及时归去。我们可以从文中看到,陶渊明对于住处的一句描写:“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松菊在诗歌中是具有象征意义的,它们代表着高尚的品质,纯洁的气质,敞亮的气节。陶渊明的小屋松菊依旧生存着,他在任仅仅八十多天也是他离别松菊的八十多天,然而回来后,看见自己的小园内松菊犹存,陶渊明必然是慰藉的,是欣喜的,是感动的。植物不会言语,可是,它们的意义就代表了陶渊明的意志。回来后的生活一切都是简单的,随性的。家庭生活的有情有义与农事生活的原汁原味,让他的内心感到踏实,顺从生命的的最初形式,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乐夫天命复奚疑。

二.陶渊明的生命形态对古代文人的影响

①陶渊明的生命形态样式

陶渊明的生命形态在《归去来兮辞》中已经有充分的体现。首先,陶渊明的生命形态是自由的。辞官后,顺遂心愿,在归途中,感受到的都是自由自在的气息。如“舟遥遥以轻扬,风飘飘而吹衣”就表现出了陶渊明的轻松喜悦的心情。其次,陶渊明的生命形态是尊重初心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理想,有自己的人生準则,有自己的人生选择。即使“饥冻虽切”但是“违己交病”必然带来“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之感。再次,陶渊明的生命形态是闲适的。虽然物质的贫乏会带来生活的一些烦恼,但是身无官场戾气,给精神上充分的满足。回家后,一切的事物都很简单。饮酒自酌,赏心悦目于自然风景,与其在不属于自己的地方,说着违心的言语,做着琐碎的事情,不如在属于自己的田园、小屋里,做自己的主人。最后陶渊明的生命形态是活动的。生命之所以为生命就在于它的生生不息。陶渊明的生命形态是哲理性的。陶渊明的生命形态里表现出了对大自然的极度热爱。大自然是万物生存的世界,这里一切都是周而复始的,都是无穷无尽的。陶渊明感叹和羡慕着万物恰逢滋长的季节,而自己一生却将结束。但是,即使有悲凉之感,陶渊明依旧阳光明媚地面对现今。“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则表达了诗人旷达的人生态度,乐观的生命观念。从这点看,陶渊明的生命形态是富有哲理的。

②和陶诗的文化底蕴

和陶诗文学现象的出现,不仅证明了陶渊明的影响巨大,而且表明了后代文人对他有强烈的认同感。和陶诗人中既有隐士、遗民、遭贬或者不得志的士人,也有身居高位的官僚甚至是帝王。后代文人对于陶渊明诗歌风格的追求,对陶渊明诗歌中文化意蕴的认同都能说明,陶渊明独特的生命形态对于后代文人的影响是深远的。例如苏轼就是和陶诗人的一个典型代表,我们知道,苏轼早年在政治上奋发有为,然而在四十四岁遭乌台诗案,晚年坎坷万分。苏轼追随陶渊明,从他晚年的和陶诗中,我们看到苏轼以陶渊明精神和生命形态为标榜,以固穷的态度和旷达的精神消解个人的不幸。例如,苏轼的《和饮酒》诗中写到:“江左风流人,醉中亦求名。渊明独清真,谈笑得此生。”从这首诗中,可以看出苏轼对陶渊明人格和人生选择的推崇。在苏轼和苏轼周围的诗人们中间掀起的和陶诗热潮,以及后人对苏轼和陶诗的反应,对于确立陶渊明的文学地位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三.陶渊明的生命形态对当代人的价值意义

①每个人都属于自然。前面已叙述,陶渊明的生命形态是自在的,尊重初心的,闲适的,哲理的。人的本质虽然说是社会属性,人的原始属性却是自然的,人属于大自然,大自然给予人生命的氧气。现在的生活节奏太快,人们很容易在社会生活出现迷茫,即使人们忙碌着却有时候失去了方向,不知道自己究竟是为了什么,带着疑惑和彷徨,很多人会选择放慢脚步,听听大自然的声音,让自己疲惫的身心去接受大自然的安抚。清风明月,花香鸟语,小溪湖畔,这些都可以让人感到美好,感受到轻松,感觉到生命的质朴无华。

②每个人都想归于自然。人就像樊笼里的鸟雀,每天被束缚在几个地方。点线式的生活,久而久之,带来了对生活的厌倦,对生命的怀疑。每天的快速节奏,逼着人们不停地往前走,否则他们就会落后。人是个怕落后的动物,害怕被遗弃,害怕被否定,所以他们自己在进行着没有意识的跟随移动,不管这些移动是不是自己想要的。但是,人是一根有思想的苇草。人之所以伟大在于他有思想。人们在周期性的生活中会感觉到疲乏,这种疲乏更多的是精神和心灵上的痛苦。陶渊明选择了一条属于自己的人生道路,他的旷达精神和随性生活,是现在人们所渴望的。每个人都想回归到自然,回归自然,身心皆纯洁。不必矫揉做作于尘世,不必乱心混沌于俗事。

③在理想与现实中寻找平衡。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然而可惜的是,今非昔比。现实生活中没有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即使说归于田园,也不再是诗人笔下的那一方纯粹的净土。我们的初心是坚守着一份质朴,一份简单,一份从容。在现在的社会,它们是奢侈的。我们大部分人的初心是为了勿忘心安,是为了心中一片宁静,而陶渊明的初心是一种生命意志,是一种人生选择,是对自己人生价值的守护。可以说,我们大部分人的初心是为了平复杂乱的心,陶渊明的初心是为了守护纯洁品质。我们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存在,也会做出不一样的选择。但是,有一点我们和陶渊明的观点是契合的,就是作为人,都愿意去得到些许宁静,都愿意去守住些许美好的东西。理想和现实是冲突的也是相互作用的,我们可以理智地去平衡它们。陶渊明之所以能够成为文化意蕴的代表,就在于他能够代表大众的内心诉求,能够反映出尘世中的我们内心的矛盾,他可以宽慰和引导人们做出属于每个人的选择,或多或少地亲近自然,或浅或深地尊重内心。

《归去来兮辞》是陶渊明意志品质的宣言书,是陶渊明生命形态的勾勒图。《归去来兮辞》中诗人的价值追求和初心的守护,为后人赞扬,推崇。陶渊明的生命形态不仅仅是个人的追求,也是大众的理想状态。陶渊明之所以感动后世,就在于他代表了后人的内心深处的诉求,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陶渊明好像一面镜子,映照出追和者各自的精神面貌,人格理想等等。

参考文献

1.袁行霈.论和陶诗及其文化意蕴.中国社会科学,2003-11-10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endprint

猜你喜欢
文化符号陶渊明价值
你好,陶渊明
陶渊明:永恒话题与多元解读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不为五斗米折腰
小黑羊的价值
放大你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