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勇
【摘 要】原创黄梅戏《大别山母亲》以黄冈大别山老区革命斗争事迹为创作题材,艺术再现了老区人民在革命战争年代不屈不挠的斗争故事,讴歌和颂扬了大别山老区精神。本文对该剧从题材主题、艺术表现形式、挖掘黄冈红色文化资源和建设文化强市等方面进行了正面点评,同时也指出了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改进建议,从总体上肯定了这是一部好的黄梅戏作品,具有积极的教育作用和社会价值。
【关键词】黄梅戏;红色题材;老区精神;黄冈特色;文化强市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8)01-0007-03
由湖北省黄梅戏剧院创作的大型红色黄梅戏《大别山母亲》,近期在黄冈市遗爱湖畔的黄梅戏大剧院隆重演出。该剧是湖北省地方戏曲(原创剧目)保护与发展专项资金资助项目,由陈燕担纲主演,主要演员有谢思琴、张敏、董小满、王刚、涂小勇等。这是湖北省黄梅戏剧院继创作演出《李四光》《东坡》《活字毕昇》《李时珍》之后,倾力打造的现代黄梅戏力作,是“张辉黄梅、传承创新”系列原创精品剧目之一,受到观众的普遍欢迎和好评。
该剧以大别山为背景,反映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老区人民从土地革命时期到解放战争时期的斗争故事,着重表现了母亲刘大妈与代表反动势力的杜恒山之间的生死较量,生动诠释了大别山儿女英勇不屈的奋斗精神,成功塑造了刘大妈的艺术形象。该剧创作态度严肃,导向正确,特点鲜明,是一部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的作品,产生了积极、广泛的影响。其思想艺术特点和社会价值表现如下。
一、题材好,主题好
大别山地区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具有光荣的革命斗争历史,老区人民为新中国的建立作出了重大贡献和巨大牺牲,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辉煌的一页。这里是中国共产党早期活动的重要地区,是著名的黄麻起义的策源地和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中心,诞生了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两大红军主力,发生了新四军第五师中原突围、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等重大事件。
在艰苦的战争年代,大别山儿女不屈不挠,英勇奋斗,上演了一幕幕威武雄壮的历史活剧,创造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业绩,铸就了“万众一心、紧跟党走、朴城勇毅、不胜不休”的老区精神。《大别山母亲》用黄梅戏的艺术形式,演绎大别山老区革命斗争的光荣历史和英雄母亲的悲壮故事,这还是第一次。这个题材选得好,反映了重大的主题。
过去的黄梅戏作品,表现的大多是才子佳人,大多是古装戏,与现实生活有很大的距离。该剧以发生在大别山地区的真实人物为原型,艺术再现了老区人民波澜壮阔的斗争历程,较好地反映了时代精神,体现了黄冈特色。这个题材本身就是一个创新。
大别山就是一位母亲,哺育了成千上万的英雄儿女。大别山母亲身上集中体现的是用生命凝成的老区精神,这种精神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在过去革命战争年代需要这种精神,在今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过程中,同样需要这种精神,需要一代一代传承下去。该剧突出讴歌和颂扬的就是老区精神,它的创作和演出具有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对青年一代有很好的教育作用,体现了正能量。
二、在表现形式上有许多新意,艺术水平较高
黄梅戏《大别山母亲》演出阵容强大,著名表演艺术家、梅花奖得主张辉首次亲任导演,张敏担任编剧,主创人员均由湖北省黄梅戏剧院自身力量组成。剧中人物刘大妈由陈燕扮演,王桂华由谢思琴扮演,杜恒山由张敏扮演,高槐群由董小满扮演,他们都是国家一级?演员,在表演上很有功力,对人物的把握准确到位,演出整体水平比较高。特别是陈燕的表演自然質朴,细腻传神,柔中带刚,较好地塑造了大别山母亲悲壮感人的形象,表现了她丰富的内心世界和无私无畏的博大胸怀。她的表演十分投入,声情并茂,唱腔韵味十足,很有表现力,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表演风格,与观众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司令员(将军)由张辉扮演,他的表演更是收放自如,独树一帜,炉火纯青,在人物塑造上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他的唱腔已成为鄂派黄梅戏的经典,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没有张辉的出场,这部戏是不完整的,由张辉扮演的司令员,这个安排很巧妙,形成陈燕(刘大妈)和张辉(司令员)两个主线、两个支撑,把全剧推向了高潮,由此可以看出编导的匠心。
《大别山母亲》的最大特点是抒情,体现了黄梅戏艺术的精髓,这是值得高度肯定的。全剧并没有描写战争场面,而是选取王桂华跳崖、高槐群被杀、小福子被救等几个场景展开情节,整场戏演得荡气回肠,催人泪下,赢得了观众的阵阵掌声。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为了表现王桂华(谢思琴饰)与高槐生(王刚饰)的爱情,中间有一场戏采取插叙的方法,回忆他们相爱的过程,这个安排也很巧妙,这一段有唱有舞,比较精彩,体现了革命英雄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的结合,具有很好的戏剧效果。
该剧的音乐创作十分成功,作曲和配器都很有新意,具有浓郁的大别山地区民风,旋律优美,婉转动听,演奏水平很高,很有黄梅戏的味道。音乐伴奏融入了《国际歌》《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音调,庄重大气,非常震撼,又强调抒情,具有交响乐的效果,符合现代观众的审美情趣。主题歌的演唱形式也很有特点,把观众带到了烽火岁月和特定的情境之中,这种主题歌的形式在以前的黄梅戏作品中几乎没有出现过,这个创意很好。通过主题歌的演唱,深化了作品主题,渲染了环境气氛,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舞台表现形式有很多黄冈特色、黄冈元素,台词道白有一定的改进,较多融入了黄梅县方言,听起来更像黄梅腔,更好地体现了鄂派黄梅戏的特点。
最后的谢幕形式也比较新颖,采取回放的方式,让剧中主要人物重新回到舞台上,让观众记住每个主要人物,加深了对全剧的印象,这都是值得肯定的。
三、在挖掘红色文化资源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
大别山是红色的土地、英雄的土地,具有丰厚的红色文化资源,现已成为重要的革命传统教育基地,这是老区最大的政治优势和宝贵的精神财富。在中国革命各个不同时期,老区人民都经历了顽强艰苦的斗争,不怕牺牲,前仆后继,先后有44万人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史诗。大别山红色文化是一个巨大的矿藏,内涵极其丰富,革命先烈留下了许多闪光的英勇事迹,至今仍保存着大量的革命遗址遗迹和史料,具有极高的价值。endprint
大别山的革命斗争事迹为艺术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如何开发利用这些红色文化资源,让这些宝藏鲜活起来,更好地发挥革命遗产的现实价值和教育作用,是老区艺术工作者的责任。大量的原始素材需要我们去挖掘、整理和加工,用艺术的形式去表现,从中提炼出深刻的主题,把生活的真实变为艺术的真实。
黄梅戏《大别山母亲》选取英雄母亲刘大妈的事迹,通过典型化的方法,集中表现了老区人民不怕牺牲的斗争精神,概括出了具体生动的艺术形象,主题突出,思想性强,把握了正确的方向。用黄梅戏的形式反映老区革命斗争的故事,是湖北省黄梅戏剧院在深入挖掘、开发利用红色文化资源方面进行的有益探索,具有很强的倾向性,激发了全市人民热爱黄冈、宣传黄冈、建设黄冈的自豪感和责任感,这是值得大力提倡的。该剧的创作演出弘扬了老区红色文化,体现了地方特色,是红色题材现代黄梅戏的一次成功尝试,成为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生动教材。
四、对建设文化强市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黄冈是一个文化大市,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文化底蕴非常深厚,古今名人不胜枚举,形成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大别山文化,如红色文化、名人文化、东坡文化、黄梅戏文化等,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黄冈最大的优势是文化优势,大别山文化具有极大的文化感召力、地域凝聚力和核心吸引力,这是黄冈弥足珍贵的无形资产和软实力。
2010年,湖北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建设湖北大别山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的重大决策,提出了建设“红色大别山、绿色大别山、发展大别山、富裕大别山”的目标。要实现建设“四个大别山”的目标,黄冈必须大打文化牌,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使文化产业成为黄冈市重要的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为此,黄冈市委、市政府确立了建设文化强市的战略,推动文化与经济、科技、旅游、教育的融合互动,推动黄冈由文化大市向文化强市的迈进。
建设文化强市是事关科学发展水平、实现黄冈老区跨越式发展最根本、最有效的途径。湖北省黄梅戏剧院利用建设大别山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的契机,发挥大别山文化的独特优势,坚持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相结合的原则,努力创作生产具有大别山元素的文化艺术产品,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黄梅戏《大别山母亲》的创作演出,在弘扬黄冈地域特色文化、实施文化强市战略方面走出了坚实的一步,大别山文化的资源优势,正在转化为文化发展繁荣和经济增长的优势。该剧与黄梅戏《李四光》《东坡》《活字毕昇》《李时珍》等作品一起,提升了鄂派黄梅戏的品牌效应,提升了黄冈市文化软实力和综合竞争力,对推动老区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大别山母亲》的创作演出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剧情的发展不太自然,情节和结构欠完整。情节和结构是戏剧的两个重要因素,两者都必须服从表现主题的需要,它们在艺术构思过程中是统一的。优秀的作品既有生动的情节,又有严密的结构,这样才能塑造完整的艺术形象。情节属于作品的内容,是结构所要表现的部分;结构属于作品的形式,是为情节发展服务的。在该剧中,张辉扮演的司令员(小福子中老年)戏份较少,从情节安排看,对小福子成长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的过程没有交代,显得有点突然,其真实性、可靠性不强。从结构设计看,对已成为司令员的小福子的出场缺乏铺垫,结构上起伏较大,场景之间的衔接不很顺畅。
由于情节不很完整,所以结构显得比较凌乱,使得作为两个主线、两个支撑之一的司令员的戏,份量略显不足。这里应该有一个过渡的场景,或者为司令员设计一段唱腔,对他如何接受党的教育,经过血与火的战斗洗礼,逐步成长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的过程有一个大致的交代。这样,整场戏就比较自然,情节比较完整,结构也更合理,可信度更高,反映出中国革命胜利和司令员成长的必然性。
剧中对表现日本人投降、解放战争胜利等情节比较突然,缺乏过渡,对历史背景交代不够。抗日战争结束后,还有解放战争,与国民党军队的决战,最后迎来新中国的诞生。应把发生在大别山地区的如新四军五师突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等事件,有选择性地穿插到情节之中,这样就更合乎情理,更能体现大别山地区的特色。
二是环境、场景的变化较少,稍显单调。环境、场景十分重要,故事都是在一定的环境下发生的,不同的环境营造不同的气氛,塑造人物不同的内心。从典型环境中,可以看出作品各个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也可以看出时代的真实面貌。《大别山母亲》的所有故事都发生在大槐树下,舞台场景变化不多,不足以表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一般来说,戏剧冲突要求人物、时间、场景比较集中,在有限的舞台空间和时间内,展开激烈的矛盾冲突,以利于刻画人物的形象,从而揭示作品的主题。但并不是说场景不要变化,传统的“一桌二椅”显然不能适应和满足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场景的变化是推动剧情发展的重要手段,不可能所有故事都发生在同一地点,可以说没有场景的变化就没有故事情节。不能片面理解戏曲的虚拟、指代等传统艺术手法并夸大它们的作用,不然戏曲就不需要创新了。
该剧对环境、场景的安排布置不够,显得比较单调,对推动剧情的发展作用不大,这是造成剧情发展不太自然的又一个因素。舞台美术应随着剧情的变化有所变化,在场景的安排上可以增加一些必要的环节,布景(背景)的衬托可以更丰富一些,道具方面也可以适当添置一些,这样才能多层次、多角度表现人物,更好地表现作品的主题。
三是表演上还需进一步斟酌。比如第二场戏,有一个细节,即杜恒山(张敏饰)与刘大妈(陈燕饰)“打赌”,刘大妈拿着一个凳子,坐在舞台的边上,而杜恒山站在舞台中央,拄着拐棍,踱着方步,两个人在对峙。这里杜恒山的戏很多,一直站在舞台中央,他说一句,刘大妈答一句,看上去有些喧宾夺主。刘大妈的戏份量很重,她在敌人的威逼利诱面前,义正言辞,表现了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但表演时,演员在舞台上好像处于被动地位。是否可以这样安排,让刘大妈坐在舞台中央,杜恒山从侧面与她周旋,以突出刘大妈正气凛然的形象和主导地位,这样就可以深化主题,达到好的艺术效果。
又如涂小勇扮演的二祸,在表演上觉得有些过火,有些脸谱化。反派人物的表演也要注重刻画内心,表现人物的性格,不一定要那样夸张,那样丑化。他有一句台词“裸了”,这是黄冈方言,把这句话直接放到作品中显得不雅。艺术作品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有些原生态的东西如果硬搬到作品中去,就没有艺术性,没有美感。可将这句台词改为“完了”,基本意思不变,但效果就不一样了。
四是音响有些失真。现在的舞台音响设备很好,舞台表现手段较多,这是一件好事。但从演员的表演和舞台演出效果看,还是演员的原声好,再好的音响(扩音)设备,也只能起到辅助作用。在该剧演出过程中,感觉到音响太大,演员的声腔有些失真,听不出演员的真实声音,体现不出演员的声音风格,不利于角色的塑造。过去话剧舞台在没有扩音设备的情况下,完全靠演员的声音,用声音塑造角色,要求让最后一排的观众都能听到。戏曲舞台也一樣,演员表演最好不戴麦克风,这样更能全面展现演员的表演技能和素养。当然,这是个小问题,只需作一些小的调整就可以了,并不影响整体的艺术效果。
总的来说,黄梅戏《大别山母亲》是一部好作品,无论从内容到形式,从思想性到艺术性,都是值得称赞的,是红色题材现代黄梅戏的成功之作。它的创作演出很有特点和新意,为形成鄂派黄梅戏的特色和风格进行了成功探索,进一步拓宽了黄梅戏的创作领域,使黄梅戏逐渐成为黄冈和湖北的一张亮丽名片。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