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创新校企合作模式下化工类人才培养平台建设与实践

2018-01-25 06:01阎建辉
关键词:化工应用型校企

张 丽, 钟 明, 阎建辉



协同创新校企合作模式下化工类人才培养平台建设与实践

张 丽, 钟 明, 阎建辉

(湖南理工学院 化学化工学院, 湖南 岳阳 414006)

地方高校依托地域优势, 通过协同创新校企合作模式, 为人才培养平台建设提出了新思路. 整合校企实践教学资源, 改革传统实践教学模式, 构建综合实验训练、创新能力实训和工程应用实习“三位一体”实践教学平台. 形成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互补, 教学和科研平台联动的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 在地方高校化工类应用型人才培养上具有较强的实践应用价值.

协同创新; 校企合作; 平台建设; 人才培养; 实践

校企合作模式是培养人才、技术创新的重要途径和形式. 高校拥有的智力资源决定了高校适合开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进行技术攻关; 而企业是创新的主体, 企业不但是投入主体、研究主体, 也是利益分配主体和风险责任承担主体[1]. 学校的智力资源通过校企合作流向企业, 与企业的生产制造技术相结合, 实现智力与生产的新组合. 应用型本科教育是以应用教育为特征的高等教育, 与学术型高校的教育模式的主要区别是要突出专门性、实践性和应用性[2]. 它强调厚基础、宽专业、多方向、人本位, 培养具有一宽(基础学力宽厚)、二高(较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三强(就业能力强、创新能力强、发展能力强)特色鲜明的专业应用型高级人才. 可见, 通过校企合作, 建立有效的实践教学平台在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 化工类校企合作平台建设现状分析

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探索建立既符合地方高校的实际状况, 又能满足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的实践教学新体系, 完善实践教学平台, 是地方高校需要认真面对的问题[3], 也是解决地方高校实践教学环节不能满足人才培养要求问题的有效途径.

校企合作是湖南理工学院化学化工学院的传统与优势, 人才培养平台的建设是与校企合作相辅相成的. 构建协同创新校企合作模式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并非一蹴而就, 为此, 我们历时16年, 经历了三个阶段的渐进式改革. 2000~2006年为初级阶段, 学校刚刚合并升本, 应用型人才培养也处于探索阶段. 校企合作的主要内容是建立化工专业的学生实习点, 校企间仅仅是个别老师开展一些单一项目的合作; 2007~2012年为发展阶段, 由于学校学科建设需要以及企业技术改造和竞争的需要, 校企合作主要内容提升到了共建平台: 一是政府部门管理的纵向平台; 二是校企间共建的横向平台. 期间与岳阳兴长石化股份有限公司共建了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中心; 与中石化长岭分公司共建了湖南省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示范基地; 与中石化巴陵分公司共建了湖南省普通高校校外优秀实习教学基地等3个人才培养平台. 这些平台的建立, 为我院应用型人才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为了深化校企合作, 我们还与湖南长岭石化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共建了湖南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与岳阳三生化工有限公司共建了湖南省高校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 与3家企业共建了石油化工催化、石油化工分离和精细石油化工合成等3个校企联合实验室. 通过这些横、纵向科技平台的建设, 学院依托应用化学湖南省重点建设学科, 相继建成了精细石油化工催化与分离湖南省重点实验室, 湖南省普通高校石油化工催化技术重点实验室、湖南省普通高校化学基础课示范实验室、岳阳市精细化工产学研合作战略联盟等科技创新平台. 通过长期的合作交流与协同创新, 我院与各合作单位之间形成了良好的人才培养、项目合作的新局面.

2013年由湖南理工学院牵头, 协同中石化长岭分公司、中石化巴陵分公司、湖南大学等七家单位组建了精细石油化工催化与分离关键技术协同创新中心, 2014年被省教育厅批准为培育项目, 2016年正式批准立项. 中心成立后, 制定了中心章程及各项管理制度, 实现了“人员互聘、业绩互认、资源共享、项目带培、质量与贡献评价”的体制与机制创新[4]. 在人才培养上实现了以工程能力培养为重点, 适应企业发展所需人才的课程体系设计; 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完备“实践”教学平台构建的机制改革. 在该模式下的校企合作发展了产学研一体化为特色的协同创新建设, 为进一步加强高校与企业间在人才培养上的紧密融合提供了重要保障. 2016年, 湖南理工学院被确定为国家级产教融合发展工程应用型本科规划高校, 为构建协同创新校企合作模式下化工特色实践教学平台和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改革注入了新的动力.

2 人才培养平台建设与成效

在协同创新引领下, 通过深度的校企合作完成了以学校为主体的综合实验训练平台建设、校企共建的创新能力实训平台建设、以企业为主体的工程应用实习平台建设. 发挥平台间的互补和互动作用, 构建完整的适应地方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创新性实践教学新体系[5]. 人才培养平台体系框架如图1所示.

2.1 综合实验训练平台建设

该平台属于基础实验教学体系, 主要实施于基础实验室和仿真实验室, 聘请部分协同单位指导教师.

(1) 验证性实验, 也称为基础实验Ⅰ. 实验目的主要是训练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 学会观察和判断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现象, 从而正确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理论知识, 积累大学学习的初步实验经验. 在选择本类实验项目时, 应注意避免单一的基本操作性实验, 要有目的地将其融合到验证性实验中. 通过实验既巩固了理论知识, 又可在日后的企业生产实践中发挥承前启后的作用.

(2) 综合性实验, 也称为基础实验Ⅱ. 本实验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在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的能力, 实验内容要充分体现当前化学化工的前沿新技术, 最好能将两个以上的二级学科知识融合. 实验项目可根据专业需要对原有的实验进行整合, 也可在原来实验的基础上加入教师的部分科研内容. 使专业实验与基础实验相协调, 根据不同专业的培养目标, 设立相应的有专业特色的综合实验. 如化工原理实验, 在已有的三传一反单元操作实验基础上, 增加仿真实验教学内容, 使学生能在仿真实验教学平台上进行化工生产全工况或者单元操作, 为学生参加工程实习和实训打下坚实的基础. 实验内容为基础、专业实验相结合.

(3) 设计性实验, 也称基础实验Ⅲ. 本实验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科研探索精神和科技创新能力. 实验教学过程中以实验任务书(实验方案)替代实验指导书(教科书), 实验方案由学生自己制订, 老师参与指导. 将具有岳阳地域特色的精细化工项目与成果、教师的科研项目有计划、有目的地纳入到学生设计性实验中来, 实验过程能使学生有效地接触工业生产实际和化学化工前沿领域, 同时也实现了基础知识与前沿领域、经典内容与现代探索有机结合. 通过实验有效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并能使学生真实地感知到科学研究和工业生产的动态与方法. 实验内容为专业实验和科研项目相结合.

图1 协同创新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平台体系框架

2.2 创新能力实训平台建设

该平台属于开放实验教学体系, 平台建设于校内和校企合作企业, 实验过程由校内、合作单位(聘用)教师共同指导.

(1) 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 学生项目申报一是要结合教师的科研成果, 二是要鼓励学生将自己的新思路、新方法设计成科研项目. 要实现这一环节, 必须要求学生有探索未知、勇于创新的兴趣, 通过项目的申报与实施提升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要求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不流于形式, 全程进入实验室, 利用指导教师从事科研项目的有利条件, 将创新性实验与科研实际相联系. 指导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启发, 但又不能全程包办, 主要负责组织和监督好项目实施. 正是通过这种实验探究和创新活动的开展, 能有效地激发参与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欲望, 训练学生在实验过程的创新思维和能力, 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特别能使部分学生的特长和优势得以发挥.

(2) 全方位设计开放性实验项目. 开放性实验项目是本平台的重头戏, 要在已有的开放实验基础上设计和完善, 全方位地设计开放性实验项目体系. 为了使学生能更好地完成实验, 要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先导进行项目的选择, 切忌老师闭门造车设计项目. 实验项目来源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培养计划内规定的必须完成的实验项目. 内容主要源于教学大纲基本要求, 也就是将常规实验改造为开放性实验. 实验过程要求从文献资料收集, 到实验方案设计, 实验过程进行, 实验报告撰写等都由学生独立完成, 指导老师仅仅进行设计方案审定, 并对实验结果给予评价. ②相关管理部门的各类科技创新实验项目. 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都设立了各种类型的科技创新基金, 主要用于学生申报相关科技创新作品, 开展各种各样具有科普性质的科技创新活动. 实验内容不纳入教学计划, 创新作品来源以教师科研内容和与化工相关的热点问题为主, 文献资料调研、实验项目申报、实验内容开展、撰写相关论文或结题报告都在教师指导下完成. 参加实验的学生不限专业, 也不计入实验学分. ③学生自己感兴趣而设立的实验项目. 实验内容来源广泛, 源于学生在课堂上的疑问、在现实生活中的困惑, 源于各方面的想象. 目的是从专业和实践的角度进行验证, 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和挖掘学生对知识探求的潜能. 实验内容完全由学生独立选择, 实验过程完全靠学生的自主思考、独立探究、自行设计、实验操作和问题分析. 参加实验的学生年级、专业不限, 成绩也不计入实验学分.

(3) 为学生准备考、赛而设计的创新实验项目. 挑战杯、化工设计和化学实验竞赛都是相关行政部门为高校学生举办的一些具有导向性、示范性和群众性的竞赛活动. 从学生已准备的创新实验项目中遴选项目, 参赛采用自愿报名制. 实验项目的综合性、新颖性、前瞻性和目的性是选题的重要依据, 品学兼优、有悟性和洞察力是选拔学生的基本要求. 任课老师、班主任和辅导员都可推荐申请人选, 也可学生自荐, 然后组成团队. 课题项目方案、完成实验、数据分析和结题报告都是学生自主完成, 教师和研究生可协助指导, 原则上要保证提交成果内容的70%是由学生个人完成.

(4) 为学生就业和考研设计的创新实验项目. 高质量的就业和读研是大学生毕业后的两个主要去向, 也是衡量一个学校教学质量的主要指标. 提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是我们多年追求的目标. 学生考研和求职时, 面试是一个重要环节. 想要在面试时立于不败之地, 应变能力、宽而广的知识面和全方位的动手能力都是必不可少的. 为此, 我们将仪器分析的实验内容融合到创新实验中, 让同学们掌握部分大型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 实践证明, 无论在哪类面试中, 若能充分体现使用大型设备的能力和科研意识, 就会在同等条件下胜出一筹.

(5) 课程与毕业设计. 课程设计是专业课程知识综合应用的实践训练, 是提高学生化工设计能力的基础, 也是化工过程技术开发及工艺规范教育的必要环节. 将化工原理、化工制图与CAD、化工过程模拟与仿真、化工工艺、化工设备与仪表等整合为一个有机整体作为课程设计的主要内容. 通过对化工实际生产单元和流程的设计, 使学生掌握化工设计的基本原则、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 从而对学生进行工程意识和设计能力启蒙训练. 通过课程设计的基本训练, 学生进行毕业设计就有了基础. 要求学生毕业设计的选题任务明确、要求具体、实践性强, 这样能更好地激发学生设计工作热情, 有利于学生就业后能尽早进入工作角色. 企业的每一个生产单元、反应过程都可以作为设计内容. 毕业设计工作一般要聘请企业高工担任指导教师, 与校内教师共同指导完成.

2.3 工程应用实习平台建设

该平台属于校外实践教学体系, 学生将在校外实习基地或联合实验室以在岗职工的身份参加专业相关的实际工作, 指导教师以协同单位员工为主.

(1) 专业见习. 这是学生进入企业的第一个环节, 通过见习能使学生对现代化企业工艺过程及生产方式有一个基本认识, 现场见识重要的化工生产设备及其作用, 明确化工生产在社会文明进步中的地位和作用. 见习点的安排要全面考虑, 见习内容要涵盖石油化工中不同的企业, 主要包括: ①绿色石油化工催化技术产业链; ②石油化工精细化新技术产业链; ③石油化工环保新技术产业链. 让学生带着问题下厂参观, 解决问题再回课堂, 使专业见习有章可循, 不走过场.

(2) 社会调查. 专业性社会调查是学生利用寒暑假或双休日, 到石化企业、化工产业园区、街道和农村进行的一种实践活动, 其目的一是了解化工类专业学生从事相关职业所必备的能力; 二是了解化工企业目前的用人情况, 企业所需要的人才; 三是了解人们(特别是周边居民)对化工企业的意见, 对居民进行绿色化工宣传. 让学生从实践中获得一手资料, 在服务化工、环保化工中认清自身的不足和今后努力的方向.

(3) 轮岗实习. 这是高年级大学生实践教学必经环节, 实习过程以班为单位到合作企业—校外实习基地进行分组循环实习, 了解各个生产岗位责任, 巩固课堂教学的理论知识. 进入企业前, 要求学生进行实习方案设计, 包括了解实习企业基本情况、实习目的、实习内容、具体实习步骤、实习过程注意事项、安全、应急措施等问题. 实习过程中, 要求学生深入生产岗位, 对化工产品的生产过程、工艺设备、产品检测、三废治理、生产管理和经济核算等方面进行全面了解, 通过实习初步掌握根据化工生产工艺、生产定额、物料与能量衡算进行设备选型、工艺流程、效益评价等工作. 实习完成后, 要撰写实习报告、总结, 发现有影响和感兴趣的问题以及企业急需研究解决的问题, 并将这些问题列入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题目库中以供选择或参考.

(4) 顶岗实习. 顶岗实习是普通实习的一种特殊形式, 是在部分掌握化工典型生产岗位的单项能力和综合能力及相关理论知识的运用后, 再到企业进行至少3个月到一学期的实习. 该工作已经在应用化学卓越班进行了试行. 顶岗实习使学生真正置身于现代化工生产经营运行的环境中, 感受生产管理、劳动纪律、安全环保规章等方面对从业者整体素质的要求[6]. 这既能解决企业在生产旺季时对用工的迫切需求, 也是学生生产实习的最佳选择. 根据学生个人意愿由企业与学院共同选拔部分学生进行顶岗实习, 能有效地强化训练实践技能. 如果双方有意愿, 顶岗实习学生即可转为企业员工, 进入企业后可取消试用期. 此举一可解决企业用工难问题; 二可解决部分毕业生就业问题; 三可解决企业对新进员工培训问题; 四是巩固了校企合作关系.

3 结束

协同创新校企合作模式下人才培养平台建设是地方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 践行高校教育改革协调发展的新模式, 对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意义重大. 只有协同创新体制下的校企合作, 才能充分推动地方高校化工类专业教育教学体系与人才培养模式全方位的改革; 构建完备的化工类人才培养和创新型实践教学平台体系; 为地方高校培养化工类创新型应用人才提供直接有效的途径和措施. 通过示范性的实践教学平台建设, 有望为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一个范例, 并为相同背景的地方高校化工类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一定的经验.

[1] 刘连峰. 基于目标—过程的校企合作条件及策略选择研究[D]. 大连: 大连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15

[2] 关 琳. 三所应用技术型高校校企合作学生培养问题研究[D]. 兰州: 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6

[3] 刘书瀚, 白 玲. 校企合作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理论与实践[M].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14

[4] 陈 涛, 程 明. 地方高校校企协同创新人才培养动力机制建设与实践[J]. 中国冶金教育, 2016, (5): 58~61

[5] 田秀萍. 校企合作内在机制[M]. 北京: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16

[6] 张茂林.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方案及顶岗实习管理工作手册[M]. 武汉: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15

Construction and Practice of Chemical Talents Cultivation Platform under College-enterprise Cooperation with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ZHANG Li, ZHONG Ming, YAN Jianhui

(College of Chemistry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 Hunan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Yueyang 414006, China)

Based on the geographical advantages in local undergraduate colleges, an innovative thought for construction of talents cultivation platform is put forward by college-enterprise cooperation model with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Practice teaching resources between colleges and enterprise are integrated, traditional practice teaching mode are reformed, and the " trinity" practice teaching platform are constructed, including a comprehensive experimental training, innovation ability training and the engineering application practice. The innovative talent training modes between theory teaching and practice teaching, teaching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are formed, which has the strong practical value for applied talents cultivation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specialties in local undergraduate colleges.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college-enterprise cooperation, platform construction, talents cultivation, practice

2017-02-25

湖南省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课题

张 丽(1974− ), 女, 甘肃庆阳人, 博士, 湖南理工学院化学化工学院副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 光电材料与实践教育

G642

A

1672-5298(2017)04-0084-05

猜你喜欢
化工应用型校企
《化工管理》征稿简则
《化工管理》征稿简则
《化工管理》征稿简则
《化工管理》征稿简则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机械制造专业校企联合培养机制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