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 晗
(湖北经济学院,湖北 武汉 430205)
现代社会对健康的定义既包括身体健康也包括心理健康,对于新时期人才来说,心理健康和知识技能、专业水平等智力要素同样重要。我国每年因心理健康问题导致休学、退学、自暴自弃甚至轻生的大学生数量不断增加,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迫在眉睫[1]。世界各个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大学对这个问题也同样重视,很早就开展了针对性的研究和教育方法实践,和他们比起来,国内高校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起步较晚,相关的研究和实践工作还处于初级阶段,很多地区的高校对心理健康教育还不够重视。针对上述情况,国家领导人和教育部门给予了高度重视,《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试行)》等文件中要求高校要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塑造健全人格。
相比起初中、高中紧张的学习环境,大学相对宽松自由,辅导员和教师对学生的管束没有那么严格。这样的环境很容易让一部分大学生找不到前进的目标,沉迷玩乐而无心向学;另一部分学生可能第一次离开家庭,面对陌生环境和新的人际关系无法适应,不能处理在独立生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和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具有重要影响。一个人的人格和心理特质往往会受到其父母的受教育程度、价值观、职业、性格等多方面的影响。如果家庭中父母的心理健康存在问题,教育方式缺乏合理性,很容易导致孩子产生诸如自卑、多疑、暴躁、乖僻等心理问题[2]。这些心理问题会导致孩子在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中出现障碍,不加以疏导将日趋严重,最终演变为严重的心理疾病。
对大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主要需要依靠学校进行,但是就如同上文所说,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经验不足,还没有形成系统的教育计划,部分高校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还停留在形式上[3]。另外大学学业紧张,专业学习和各类考试压力大,很多大学生经常在自习室长时间学习,长此以往不仅会对大学生身体健康造成不良影响,也容易导致焦虑、抑郁、失眠等心理健康问题。
随着社会发展,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步入了大众教育阶段。我国每年的大学毕业生人数都在快速增加,应届毕业生的竞争压力也逐年增加,“毕业就等于失业”的问题在各地高校都普遍存在。在残酷的社会竞争中,大学生若想胜出就必须比其他人理论知识更丰富,实践能力更强。与此同时,单位企业对大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这让不少大学生还未踏出校门就要承担巨大的社会压力。
在大学生活中,大学生与同学、朋友在一起的时间是最多的。比起教师,他们更容易发现彼此存在的心理问题,遇到困难也倾向于向朋友求助。通过同学间的倾诉和相互帮助的形式往往能解决很多程度较轻的心理问题。成立大学生心理健康协会不但能更好发挥同学之间的互助作用,同时也有助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心理辅导。
目前,国内已经有很多所高校成立了大学生心理健康协会,例如成立于2009年的河北工业大学心理健康协会。该协会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专业教师指导下,由热爱心理学,有意参加公益活动服务同学的大学生组成。通过在各个班级设立心理委员的方式,普及心理健康小知识,掌握同学们心理健康状况;同时对协会成员展开培训,传授心理学专业知识,提高协会成员心理健康服务水平。河北工业大学心理健康协会在成立短短数年间便取得了不错的成果,受到广大学生的欢迎。
高校应该聘请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老师,成立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定期开展心理健康辅导、宣传活动,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大学生课程体系中。
例如西安交通大学于1991年成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属于国内较早一批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机构,曾多次荣获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颁发的奖项。该中心有一名主任和四名专业心理教师,配备了情绪调整和行为重塑的训练室。除直接开设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和课程外,还为大学生提供面对面心理咨询、网络咨询、电话咨询等心理咨询途径,能够帮助解决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心理问题。
现在有很多大学生整体呆在宿舍,既不与其他同学交流,也很少参加体育活动。这样的生活不但不利于大学生身体健康成长,对其人际交往、心理健康状况也有很大影响。针对这一状况,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学联和国家体育总局联合举办了以“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向操场”为主题的三走活动,倡导大学生积极参加体育活动,锻炼身体,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目前全国已经有超过两千所高校开展了三走活动,数百万大学生参与其中,对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起到了很大作用。
综上所述,新时期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绝不是单方面造成的,同样心理健康问题应对措施也不能局限在教室中。新时期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应该从不同角度入手,综合利用各种资源,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多管齐下。营造同学之间互相关心,师生之间交流密切的校园氛围,对心理健康问题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