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泽艳
(重庆财经职业学院,重庆 402160)
如果人生是一场旅行,能成为一名高校教师和那么多美丽的灵魂相遇,应是我生命途中最美的风景。教师之职崇高而美好!它能带给我们内心的充实、丰饶与幸福。党的十九大报告倡导全社会要尊师重教,由此可见,全社会对教师之职的尊崇与期盼。教师之职如此重任!那么,我们如何才能更好胜任高校教师这份担当和殊荣?根据个人现有认知水平,立足一名高校思政教师之立场,我认为作为一名合格的高校思政教师应做到“四有”,即有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有高尚的道德修养、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有丰厚的文化功底。
青年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面对西方敌对势力的文化渗透以及各种社会思潮对我们青少年意识形态的煽动和攻击,作为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一线教师的政治信仰可谓直接关乎青年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关系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所以,思政教师必须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要对自己要传授的思想、观念、信仰有深深的自信和认同才能感染学生,才能用马克思主义思想去占据大学生的思想阵地,才能自觉地在各种社会思潮交锋中,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去引导和教育广大的青年学生,帮助我们的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最终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所谓“德高为师,身正为范”。习总书记曾指出:“教师是品行之师,做好老师,要有道德情操。合格的老师首先应该是道德上的合格者…”。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青年大学生仍然具有向师性,教师的品德便会深深的影响学生。我们在阅读鲁迅先生的《藤野先生》,魏巍的《我的老师》时,能从中感受到教师正直的人品,对弱者的同情和学生的关爱,便是影响学生终生的珍宝,使学生在敬佩中熏陶,在模仿中修养。“师德”对学生影响力和感召力不言而喻。因此,思政教师应见贤思齐,提高道德修养和人格品质,用完善的人格去影响和形成学生的人格。
专业知识是高校思政教师的生存之本。众所周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知识的获得,更注重学生思想观念的改变等。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仅须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还需要有伦理学、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所以,高校思政教师更要注重专业能力的不断提升,要精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关注中国共产党理论建设体系,关注时事热点等做到融会贯通。那么,作为高校思政教师,要想拥有杰出的专业能力,务须在专业领域投入相当的精力;学海无涯,书山有径,舍此并无他途。
作为一名高校思政教师拥有深厚的文化功底同样重要。教师只有具有丰富的文化功底,才可能让学生收获一个丰富的有质感的课堂。例如我们领袖毛泽东,其在青年时阅读了大量文学著作,涵盖《四书》、《五经》、《资治通鉴》、《史记》等等,可谓博览群书,文化功底厚重。在1945年3月,针对国民党进攻解放区时中国共产党所应采取的对策,毛泽东就运用老子“不为天下先”的哲学思想来指导我们不打第一枪。在其文章《矛盾》中,他将《水浒传》中的“三打祝家庄”、《西游记》的孙悟空七十二变、《孙子兵法》中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等侃侃而谈,将枯燥乏味抽象的哲学问题讲的生动形象,通俗易懂。无不显示毛泽东丰厚的文化修养与功底。对高校思政教师来说,如何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讲的入耳、入脑、入心,更加的具有兴趣性和实效性?可以从毛泽东同志那里得到深刻启发。因此,教师应该大量阅读经典文学作品,积淀文化修养和语言修养。
经师易遇,人师难遭。好教师是一种稀缺资源,做好一名高校思政教师并不易。然而,教师之职,心向往之,相比垂范后世的民国教育大咖以及同时代高教领域的青年才俊,如一座座高山难以企及,但倘若我持续不断努力、奋进,就必能以勤补拙,不断接近一位合格的高校教师的水平,也必然会赢得学生们的真心欢喜,担当起高校思政教师的责任和使命,从而才能轻松上路,带领年轻的灵魂去“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