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欣欣
(郑州大学,河南 郑州 450001)
作为一个舶来品,社会工作想要实现大众化,首先要解决本土化问题。社会工作本土化被定义为:“将社会工作功能和某个国家的文化、经济和社会现实结合起来的过程”。②简而言之就是用社会工作的方法来解决本国或者地区社会问题的过程。我国虽然有着仓储、赈济等有关社会福利思想和制度的传统,但是社会工作的专业知识、价值理念和伦理操守都来自西方的文化传统,中国作为一个后发国家将社会工作引入我们的社会体系时,本土化也自然成为必经阶段。
社会工作发端于西方国家的专业性社会服务,显然我国没有这样的社会基础,因而将社会工作引入我国社会体系时,面临的就是来自西方的社会工作专业对中国文化传统、社会结构乃至现实制度体系甚至意识形态的适应问题。对于社会工作这样一个助人的专业来说,本土化不仅是文化适应问题,更重要的是在文化适应的基础上发挥应有的作用。因为只有将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真正植根于我国的社会环境中并充分发挥作用,才算真正完成了本土化过程。
本土化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建构社会工作制度、发展社会工作事业的必由之路。③西方社会工作走的是在社会工作实践的基础上,与政府合作的道路。而我国社会工作的发展并没有成分的社会工作实践,因而需要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道路——政府推动的社会工作制度化建设与民间社会工作实践并行。社会工作在中国的发展首要考虑的便是本国的基本国情,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我国经济社会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与此同时各种社会矛盾也日益凸显。社会工作就是解决这些个人、家庭及社会的社会失调等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并完善属于我们自己的内生社会工作理论。
社会工作学科化是在本土化基础上实现社会工作大众化的重要方式。通过社会工作的本土化过程,我们已经了解了社会工作对于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但是我们需要在此基础上建力完善的社会工作学科,以便推动社会工作的大众化。
20世纪三四十年代,在步济时等一批社会工作学者的带领下,中华大地迎来了社会工作发展的第一股浪潮。然而,建国初我国高校专业调整,社会工作专业被迫取消,直到1979年才得以恢复和重建,而在社会学恢复过程中,雷洁琼女士起到了关键作用,尤其是在她的呼吁下社会工作专业又重新回到了人们的视野。1985年,雷洁琼在广州举办的社会学会议上强调,社会工作的发展是不可抵挡的潮流,全社会应该重视其发展。
自1988年教育部将社会工作列入高校专业目录至今,我国已有200多家院校开设社会工作专业,并且形成了从学士、硕士到博士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这是社会工作恢复和重建以来,在学科化建设方面取得的成绩,但远未及大众化的目标。虽然社会工作专业已经建立并不断完善,但仍有相当一部分高校没有设置社会工作专业。甚至在已经设置社会工作专业的高校内,该专业也没有得到充分的认识和普及。2006年,中共中央做出“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决定后,社会工作更是迎来了一个在实践中快速发展的契机,我们应该抓住机遇加快社会工作在大众中的普及速度并加大宣传的力度。此外,我们应该拓宽社会工作专业在高校的覆盖面,进一步加快社会工作的学科化建设。
社会工作专业化是大众化发展的必经之路。社会工作专业化是社会工作发展的核心内容,然而在社会工作发展的过程中,经常有人对其专业地位提出质疑。这是因为社会工作是在知识整合阶段逐渐发展起来的,由于自身跨专业性、综合性等特点,造成人们理解上的困惑。在我国社会工作作为新兴专业引入初期,我们也有同样的疑惑,但是随着学习和实践的深入,我们逐渐地区分开了社会工作与社会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的关系,并朝着专业化的方向继续发展。
社会工作的基本方法,是其与其他专业相区分的重要特征,也凸显了它的特殊社会价值。社会工作通过个案、小组、社区等方法在证明其专业性的同时也有特殊的功能和意义。首先,社会工作专业化是解决社会问题、维护社会稳定运行的重要保证。④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各基层的利益关系复杂多样,社会矛盾突出,社会工作的出现就有效地解决了这些问题。其次,社会结构的变化推动了社会利益关系的复杂化,而社会工作专业化可以及时准确的解决社会各阶层的诉求,缓解社会矛盾,保证人民的合法权益,推动了社会的和谐发展。
社会工作的专业化建立在学科化的基础上,学科化的发展为专业化提供了理论基础,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专业化的发展。只有充分的理论知识储备才能为专业化发展铺平道路,但是专业化的发展不能完全依靠学科化的进步。首先,需要政府支持和社会的广泛参与。这不仅是实现专业化的途径,并且会促进社会工作大众化目标的实现。其次,需要扶持民间社会工作机构的发展。通过放宽民间社工机构的准入界限,减少行政审批程序,加大对民间社工机构的资金支持等一系列政策来推动民间社工机构的发展。此外,还需要建立一支具有高素质水准的社工工作人才队伍。通过加大高等教育投入和继续培训等方式,打造一支素质过硬、业务能力强、专业水平一流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进而促进专业化的发展。
加大对社会工作专业知识的普及力度,不仅能提高社会工作专业化的认同感,而且能够进一步促进社会工作的大众化发展。通过对社会大众的广泛宣传,普及对社会工作专业的认识,提高人们对社会工作的认同感,扩大使社会工作专业的建设的群众基础。通过创办和完善社会工作专业相关的期刊,为社会工作学者和社会工作者提供交流的平台,同时也能增加人们对社会工作认识,促进社会工作专业化的发展,并最终实现社会工作大众化的目标。
社会工作的基本特征就是学科化、专业化、职业化,三者是相互联系的整体,缺乏对社工教育的投入,必然无法形成专业化的社工,而没有专业化的社工更不会出现职工的职业化。真正解决社工职业化,还是要依靠社会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发展程度,即社会达到对职业社工的需求的发展阶段。⑤社会工作职业化在我国起步较晚,但是发展势头迅猛。
早在2003年上海就开始建立了社会工作职业资格认证制度,随后相关的配套制度也迅速建立,这便是我国社会工作职业化的开端,从此之后我国社会工作的职业化也走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2006年中国共产党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这一重大部署以后,社会工作更是迎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契机。这也为我国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开了个好局,并使我国社会工作步入全面快速发展阶段。2008年,民政部制定《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暂行规定》和《助理社会工作师、社会工作师职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并会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已成功举办两届全国助理社会工作师、社会工作师职业水平考试。据统计,2008年首次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全国共有13.78万名人报名参考。2011年10月,中组部会同国家发改委、教育部、民政部等18部委联合发布“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安排了任务,设定了目标,同时使社会工作职业化发展更进了一步。
要推进社会工作职业化必须从三个方面着手。首先要提高民众对社会工作这一职业的认可度,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学习,推广社会工作的专业知识,使社会工作这一职业深入人心。其次,要明确社会工作的岗位设置。在借鉴国外经验和国内社会调研的基础上,对社会工作岗位的性质及人员编制等一系列问题都要有明确的解释和说明。再次,要健全社会工作职业制度体系,充分利用政府的主导作用,完善社会工作职业制度体系,推进职业资格认定制度、职务(职称)晋升制度、绩效考核制度、薪酬福利制度、在职(业余)培训制度等的建立与完善。⑥
社会工作的本土化、学科化、专业化和职业化都是社会工作大众化的实现方式,同时社会工作的本土化、学科化、专业化、职业化及大众化又是有机统一的,统一于促进我国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统一于小康社会建设的过程中,统一于和谐社会建设的过程中,统一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社会工作大众化的发展同时也能解决我国当前社会转型过程中产生的众多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目标的实现,促进社会发展成果人人共享。但是,社会工作的大众化进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虽然过去的三十年尤其是近十年,我国的社会工作事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我们仍然未能实现社会工作大众化的发展目标,社会工作事业的发展任重道远,需要政府和社会共同努力、共同推动、共同促进。
注 释:
①史坡林(Siporin).社会工作实务概论,1975.
②王思斌.社会工作导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42.
③柳拯.我国社会工作发展应该解决的几个突出问题.中国社会工作,2011(1):12-13.
④赵君.和谐社会建设中社会工作专业化、职业化的功能分析.河南社会科学,2009.
⑤王思斌,解战原.雷洁琼的学术思想及教育活动.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137.
⑥李迎生.我国社会工作职业化的推进策略.社会科学研究,20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