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尼斯商人》的基督教思想与儒家思想对比研究

2018-01-25 08:28刘秀玲西安文理学院外国语学院
艺术家 2018年10期
关键词:威尼斯商人安东尼奥夏洛克

□刘秀玲 西安文理学院外国语学院

一、“爱人如己”与“仁者爱人”

《威尼斯商人》(以下简称《威》剧)的第四幕法庭一场戏把剧情推向高潮。这一场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夏洛克不听众人好言相劝,一意孤行,坚持要从安东尼奥身上割下一磅肉,使自己成为众矢之的。第二阶段是鲍西亚智高一筹,巧断案情,不仅使安东尼奥转危为安,还使夏洛克处于被动局面。从这两个阶段的发展所表现出的人心向背,可以看出作者是在赞美同情心。这里的同情心也就是中国古代儒家的“恻隐之心”。而恻隐之心的实质是“仁者爱人”。按照法律,安东尼奥应被处罚,但是以割肉相罚势必使安东尼奥丧生,所以众人都期待着夏洛克能慈悲为怀,而不是坚持按法律条文行事。此时的矛盾和冲突已不是安东尼奥该不该罚的问题,而是人心深处的仁与不仁之争了。夏洛克借机对冒犯过自己的安东尼奥加以报复。其结果是使自己成了恶魔的具象,导致了人人共讨之的局面。

夏洛克订下的“一磅肉”的契约,用法律衡量是无可指责的。导致他失败的并不是契约的漏洞(关于流血不流血等),而是道德的力量。在《威》剧中,莎士比亚正义的道德尺度是仁慈和宽恕。正因为夏洛克没有表现出丝毫的仁慈和宽恕之心,才使自己处于一种千夫所指的境地而最终失败。这一点,中西文化极其相似。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认为“仁”是很重要的。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不仁不义者谓之小人,那是要受人鄙视的,要为人唾弃的。所以,夏洛克的所作所为,无论是在中国或是在西方,都会被作家加以鞭笞。

二、《威》剧中的中庸之道

《威》剧也体现了中庸思想。夏洛克对安东尼奥的态度违反了中庸原则。公爵是这样劝说夏洛克的:“你看他(安东尼奥)最近接连遭逢的巨大损失,足以使无论怎样富有的商人倾家荡产,即使铁石一样的心肠,从来不知道人类同情的野蛮人,也不能不对他的境遇发生怜悯。”公爵此时的一番话意在唤起夏洛克的恻隐之心。而夏洛克却“指着我们的圣安息日起誓,一定要照约执行处罚”。所以夏洛克遭到众人的反对是理所当然的。从法律上讲,他的要求是合法的,从人情上讲,却太苛刻了,夏洛克因而失去了道义的支持。

鲍西亚的作为同样违反了中庸之道。鲍西亚要求夏洛克在割安东尼奥身上一磅肉时,其多少不能差之毫厘,而且不能流一滴血。这种限制作为保护安东尼奥的一种口实,众人都是理解的。当夏洛克感到束手无策时只好请求撤诉,做出让步的表示,但鲍西亚此时并没有适可而止,而是进一步提出更为苛刻的条件,直至使其身无分文。鲍西亚针对夏洛克的不仁不义进行处罚是合乎情理的,但是她矫枉过正的做法是出于报复。在此过程中众人的态度和反应,从另一个角度表现了犹太人当时常受歧视。

三、“原罪”说与“修身”说

安东尼奥对待夏洛克态度蛮横,当众羞辱夏洛克,欺压夏洛克,有时甚至大打出手。其原因就是他对犹太人有着严重的种族歧视和偏见。

莎士比亚对夏洛克是同情的。他指出了鲍西亚并不是正义的化身。如鲍西亚在最初听说夏洛克要报复安东尼奥时就站在安东尼奥一边。她认为安东尼奥既然是她丈夫的心腹好友,那么“他的为人一定很像我丈夫”。鲍西亚的介入是出于私人友谊的,她的所谓“善”举,也不过是一种以正义的名义行报复之实。事实上,鲍西亚对吝啬的、狠心的夏洛克的所为完全是一种赤裸裸的复仇。由此看来,鲍西亚虽系伸张正义,其骨子里却是为了个人的私念。如果说鲍西娅行善,也只能算作片面的善。莎士比亚似乎要告诉我们,人类的一切行为,在观念中永远不可能完全符合正义。

在《威》剧,看不到有一个人的道德品质是完善的,只见芸芸众生皆为罪人。莎士比亚以自己塑造的角色形象来肯定凡人皆是有罪的。这与中国儒家思想有着很大的不同。从孟子的性善说,到荀子的性恶说,再到杨雄的性善恶混说,虽然在人性问题上存在着不同意见,然而,不论性善说,还是别的什么说,都不否定人在后天有根除劣迹的可能性。靠“修身”便可以,而且完全能够做到一个完人,所以儒家特别重视“修身”。儒家所讲的圣、贤、君子等都是具有很高的道德修养的典范。人可以提高自己的修养,使人格渐臻完美。西方文化则认为人性中永远有善恶的冲突。莎士比亚被认为是在中世纪后第一个在创作中实践“原罪”和善恶一体的思想大家,也是西方文学中“罪感”传统的根本代表。故而我们可以肯定地得出结论:西方文化对人性的态度是悲观的,而中国传统文化对人性的态度则是乐观的。

猜你喜欢
威尼斯商人安东尼奥夏洛克
危机中如何展现领导力
谁杀了镇长
互文变奏的和弦:论雅各布森的《我叫夏洛克》
论《威尼斯商人》中安东尼奥忧郁的经济根源
看穿假象
快车上的讹诈
浅析戏剧《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
电影《威尼斯商人》中女性形象的悲剧美
致命的渎职
夏洛克·福尔摩斯怎样改变了这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