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慧丽
(新疆师范大学,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0)
童子军教育内容丰富多彩,根据童子军的兴趣,组织各种训练活动,来引导童子军学习和实践一些日常生活常识以及培养他们的独立性和自主性的生存技能。比如野营、游泳、生火、救援、旗语、缝补、烹饪等。学习这些活动内容,不仅使童子军掌握了各种技能,而且培养了团结、合作、积极进步和争取一流的精神。这些对今后人生更有意义。[1]民国童子军通过开展这样的活动,如野营、烹饪、急救、测量等,应时代之需,促进了国家的发展、民族的进步。所以当代少年儿童组织教育,应联系少年儿童生活实际,关注少年儿童真实体验,让少年儿童获得自身感受,达到情感上认同,行动上践行。
在童子军教育中,依据孩子的年龄,11岁以下为幼童子军、11至17岁为童子军、17岁以上为洛浮童子军;依据男女性别差异,成立女童子军和男童子军,分别设置训练课程;青少年不是被迫加入童子军,而是自愿加入。因为它符合了青少年的兴趣和爱好,青少年被吸引主动加入童子军。童子军的推崇者认为:“儿童因先天赋予与后天环境关系,往往产生不同之个性,而普通以常态者居多,而聪明与愚劣者各占少数。教练员应观察儿童之个性,对聪慧之儿童使尽量发展其天才,导入正规,并取得彼之信仰,使成为团部之中坚分子。对于顽劣儿童,亦应谆谆善诱,以忍耐及同情,试了解彼此,并使其受感化。”[2]所以童子军教育是有针对性的,根据儿童的不同个性、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制定不同的教育方式,是一种以青少年为本的教育。
坚持儿童为本,就是在教育过程中充分发挥儿童的主动性,让儿童起主导作用。童子军实践活动教育正是利用活动的性质和内容来吸引孩子,激发他们的兴趣,发挥其主动性和积极性的的。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兴趣、欲望被激发,学习的效果就会更好。
童子军教育不是仅仅是靠书本、课堂来学习知识,它引导青少年到野外、到大自然当中去呼吸新鲜空气,去游戏,去学习。[3]接近大自然,符合孩子热爱自然,热爱活动的天性。让孩子多参与课外游戏,在游戏中观察他们,改掉他们的坏习惯,引导他们向健康的方向成长,从而培养善良的品格,矫正不良的习惯。
中国童子军的学习原则是:由做而学,由学而做,学做合一;凡学习一事,必做实际演习;凡见新奇事物,必研究其因果;养成思维习惯,善于观察,进行真实生活,以获得知识经验,从普通实际中寻求新知识;手脑并用,劳力与劳心平均发展。[3]从童子军的学习原则上看,他们很强调孩子从生活中获取知识,并把学到的知识进行实践检验,做到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相结合。
童子军教育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它力求采取各种能够吸引孩子兴趣的方式来引导孩子成长成为身体健康、道德高尚的公民。比如,儿童们大都喜欢童谣,童子军就把教育的理念编成歌曲,让孩子大声地唱出来。所以,适当地改善传授方式,让孩子更容易、也更乐于接受的教育方式才更有利于促进少年儿童的成长。
小队制度、荣誉制度和徽章制度共同作为童子军的组织制度。小队制度的创立,有利于发挥儿童的自主性、合作探究精神,培养其责任心;徽章制度的推行,有益于激发儿童的兴趣,激励儿童的斗志,使儿童有了明确的目标更容易去发挥潜能;荣誉制度的运作,有利于培养儿童的自尊与自信锻炼其养成公正,权责分明。
童子军的活动训练中,小队通常由六到八个童子军组成。小队长帮助小队成员相互学习,使小队学习达到个性化学习的效果,不仅锻炼了队长的领导才能,培养了队员协作与集体精神,又减轻了教练员的负担。小队的主要目标是帮助孩子们尽可能多地理解他们对小队的责任,并帮助他们理解他们真正的责任感。在童子军中,孩子们可以通过挑选队长、商定队名、队徽、小队歌曲、口号、旗帜等来了解个人和团体之间的关系。他们还能真正感受到自己在群体中的作用和影响,体验民主生活,培育集体主义与共同合作精神。[4]这有利于队员在有组织的小队中发挥潜质,提升个人能力,培养个人品格。
童子军活动中,誓词、铭言及规律、制服、集会、仪式或典礼都是荣誉制度的内容。[2]荣誉的观念是每个人都认同的,他们已开始认识到群体的生活,具有一定的社交性,产生竞争心、名誉心、同情心、自尊心和服从领袖心。儿童荣誉心的发达远大于对物质收获的关注,一个奖章、一纸奖状,较高的分以至口头的夸奖,往往使儿童得到极大的鼓励。[5]既促使他们为荣誉而努力,又培养了其荣誉观念。
通过设置各类徽章,吸引和鼓励儿童去获得佩戴这些徽章的资格和荣誉,例如通过三级课程的儿童将获得童子军协会的徽章。对于各种专业课程,鼓励儿童按照考试标准自动学习并通过考试,才能戴上专门徽章。孩子们自己感觉到参加徽章考试的必要性,认真遵守誓言规则,自动完成培训任务,符合资格标准,以荣誉为中心取得良好成绩,培养热爱荣誉和努力进步的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