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抗日根据地八路军军工工人群体研究综述

2018-01-25 23:02申窦飞
山西青年 2018年16期
关键词:铁路工人抗战时期根据地

申窦飞

(太原理工大学,山西 晋中 030600)

1937年太原失陷后,在华北以共产党为主体的游击战争进入主要地位,而建立革命根据地则是游击战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依托,是游击战争的后方。毛泽东在扩大的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的报告中指出:游击战争的军火接济是一个极重要的问题。为了适应部队武器的需要,敌后根据地的军事工业先后在晋察冀、晋绥、晋冀鲁豫地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分散到集中、从低级到高级逐步发展起来。军事工业是抗日根据地一项伟大的革命事业。与该课题研究有关的英文著作(包括中译本)中,可搜集到的主要有以下几本:马克·塞尔登的《革命中的中国:延安道路》(Mark Selden,“China in revolution:The yanan way revisited”),埃德加斯诺的《西行漫记》(原名《红星照耀中国》)(Edgar Snow,Red Star over China)和哈里森福尔曼的《北行漫记》,(Reportage of Red China)等。这些著作多浅显的描述了作者在中国抗战时期的所见所闻和所感,有些集中在陕甘宁边区的政治和社会认识方面,其引用的资料多为中文、英文、日文的边区或国民政府的调查资料。

在众多研究成果中,专门针对抗日战争时期华北根据地军事工业的研究甚少。只有为数不多的相关论述散见于国内学术刊物。如:《抗日根据地的军工业发展史概述》则简要概述了中共领导下的抗日根据地包括山西在内的军工业发展概况。《科学技术在晋察冀根据地经济建设中的作用》一文探讨了科技在晋察冀根据地工业、军事和农业发展过程中所起到的巨大的推动作用。《根据地经济建设研究》中有些篇章也对华北根据地军事工业有所涉及。这些论文大致可分为四类:

一、对各抗日根据地军事工业的整体研究

赵保佑(1995)论述了晋冀豫、晋察冀、晋绥等抗日根据地军事工业自1937年开始建立,在战火中发展壮大;1942年起的“大扫荡”中军工生产化整为零、分散设置,仍然坚持生产且与过去相比有显著增长;随后论述了军工生产的原料和设备的来源,除了从敌人手中缴获,还广泛发动群众从民间募集,也自产自用;同时也注意军工科学研究,取得丰硕的军工科研成果,这些都有力支援了前线作战,为抗日战争胜利作出重大贡献。曹敏华(2003)以陕甘宁边区的军事工业为主要研究内容。首先论述了边区军工的缘起与发展;其次论述边区军工能获得较大发展的历史因素与主要特点;最后总结了军工对边区战时经济发展所产生的积极影响。曹敏华(2004)论述了晋冀豫根据兵器工业从随军修械所到正式建立和发展壮大的艰苦历程,并采用表格形式呈现了抗战时期兵工厂自1938年到1945年的武器弹药产量;其次论述了根据地兵器工业发展的五方面原因,一是来自于中央的政策支持,二是重在发展调动技术专家和能工巧匠的作用,三是严格规范的管理制度,四是开办学校培养后备军,五是群众的大力支持;最后指出晋冀豫根据地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江峰(2004)依据抗日战争的形式变化将我党军工建设的历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并分别论述这三个阶段我国各根据地的发展情况。胡定(2005)论述了山西抗日根据地军事工业的发展情况,根据抗战形式划分为三个阶段、发展途径、发展特点及原因、作用和影响。全林远(2015)首先论述了在战火中创建与壮大的各抗日根据地的军工事业;其次介绍了在军工发展中涌现出的一批军工英雄;最后总结了根据地军工生产取得成就。

二、对抗日根据地军事工业在生产要素和经营管理体制方面的研究

冯杰、王东亮(2007)首先论述晋冀豫根据地军事工业的缘起与发展;其次从生产过程中会面临到的如生产要素、原料、机器设备、劳动力、技术和资金等问题的解决进行论述;然后分析了根据地兵工厂在经验管理方面和军工生产方面取得的成就与贡献。曹敏华(2008)针对抗日根据地兵工技术力量的状况和进步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梳理。汪官峰(2008)将第一二九师作为研究的主要内容,对八路军的军械保障进行系统论述,以此反映出八路军保障所的特色。曹敏华(2009)首先论述了各抗日根据地兵器工业的建立,采用表格形式说明了各抗日根据地的成立时间、职工来源和人数、以及各根据地的主要生产产品,其次总结了根据地兵器工业在运作方面,随抗日战局的推展而呈现出的特点;最后论述根据地兵工生产组织体制和兵工企业的管理,科学有效的管理制度保障了产品质量,从而有力支撑了敌后战场作战。

三、对抗日根据地军工精神的研究

杨向卫(2015)以陕甘宁边区的军工精神为研究重点,在艰苦的抗战时期,边区军工以“抗日救亡”为使命,克服一切困难,生产大批军需产品与民用产品,培养了大量的技术人才,孕育出鲜明的边区军工精神。

四、针对不同时期群体的研究

尼米聪(2001)论述了知识分子在华北抗战中的地位建设作用,知识子成为各条建设战线的带头人和中坚力量,其中提及了知识分子对于军事工业的贡献。张明师(2012)以建国以来至1978年的英模人物为研究重点,深刻剖析英模制度的政治内涵,通过对比不同历史时期的英模发展特征,最终提出对英模的管理制度也应当与时俱进。孙自俭(2012)将研究重点放在民国时期的铁路工人上,通过对铁路工人进行类型划分,论述铁路工人的生产和生活状况,探析其铁路工人与国家政权的关系,进而总结出铁路工人的群体特征,从而得出这一群体在近代社会变迁中的作用,即:铁路工人群体是与近代铁路交通事业的发展相伴相生的,正是由于社会历史的变迁催生出这一群体,而这一群体的发展与壮大反过来又促进社会变迁。任金帅(2013)选取“乡村建设工作者群体”为研究主题,以“群体”为切入点,结合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这一特殊的历史大背景,论述该群体的形成、发展与壮大。指出代群体的不足之处,客观公正的评价该群体至今的历史作用,并最终将视角落在“三农”问题上,认为应该给予乡村建设工作者相应的制度支持。

通过对抗战时期华北抗日根据地军事工业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可以看出国外对此问题还没有进行深入研究,只限于对根据地见闻的浅层现象描述;国内则是针对根据地军事工业整体进行研究,或对根据地军事工业在生产要素和经营管理体制方面的研究。以上学者均尚未涉足军工工人群体这一研究领域,关于军工工人的相关内容散见于各类军工书籍之中。笔者以此为突破点,结合抗日根据地史和社会群体史的研究成果,对抗战时期华北根据地军工工人群体的工作、生活和思想状况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深入研究,再现抗战时期八路军军工工人真实的历史原貌,以求弥补学术界关于军工工人研究的不足。

猜你喜欢
铁路工人抗战时期根据地
英铁路工人酝酿33年最大罢工
用了72年!
出滇抗战时期龙云对滇军的治理研究
闽北革命根据地从这里走来
窗台上的妈妈
“法国铁老大”罢工
诞生于抗战时期的胶东育儿所
抗战时期的周恩来与统一战线工作
徐向前重视川陕根据地有线电通信建设的回顾与思考
论抗战时期中美空军联合作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