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定国(东莞市教育局教研室,广东东莞 523000)
2018年10月23日,从规划设计到建成通车历时14年的港珠澳大桥正式开通。大桥全长55公里,是当今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它横跨伶仃洋海域,连通珠江口东西两岸的香港、珠海和澳门。它运用了众多新设计、新技术、新工艺,是我国交通发展成就的集中体现,是一项充分显示我国强大综合国力的大国工程,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象征和见证。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大桥开通仪式上所指出,港珠澳大桥是圆梦桥、同心桥、自信桥、复兴桥。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开通仪式上重要讲话的丰富内涵,充分认识港珠澳大桥建成通车的重大意义与深远影响。
港珠澳大桥设计寿命120年,远高于普通桥梁设计标准,大桥集大桥、人工岛、海底隧道于一体,是一项世界性的世纪创新工程。我国近代许多仁人志士就曾探索加强香港、澳门之间的跨海联系,直到1983年香港有人提出建设一座沟通港澳的大桥,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香港为拓展经济发展新空间,提出了建设连接港澳通道的构想。2005年初大桥建设方案初步确定,2009年正式动工建设,至2018年10月正式开通,它承载了几代中国人的智慧与梦想。
从茅以升先生设计建造钱塘江大桥开启中国现代桥梁建设的序幕,到近十年来我国桥梁建设突飞猛进,我国桥梁建设水平已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中国桥梁成为中国制造的一张名片,这都得益于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和工程建设者们在伟大实践中的解放思想、不断创新。建设者们要做前所未有的事,必然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越是有困难的地方,越是实践需要的地方,也必然是产生新技术和新突破的地方。实践的需要比十所大学更能推动认识的发展。港珠澳大桥建设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一次全新的实践,有许多重大技术难题需要建设者们去攻克。
大桥建设过程同时也是科研攻关、不断创新的过程。大桥建设形成了以企业为龙头、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为支撑的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机制。由交通运输部组织实施的“港珠澳大桥跨海集群工程建设关键技术与示范”项目,2010年被纳入“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其研究领域覆盖桥、岛、隧工程全产业链的重点难点项目;参与研究的科研人员近千人,设立了5大课题、19个子课题,总共开展300多项课题研究。在完成桥梁建设任务的同时,形成了一批重大技术创新成果,申请专利600多项,编制63项技术标准。[1]这再次证明了实践是推动科技创新和认识发展的动力。
港珠澳大桥建设的实践促进我国工程建设理念不断创新。建设者们首次提出了“大型化、工厂化、标准化、装配化”建设理念并在港珠澳大桥得以实现,大桥的各部分的巨型构件都是先在工厂里通过现代工业手段和工艺生产出来,再运到现场像搭积木一样组装起来。特别是大型钢箱梁制造首次以机械化、智能化、信息化的工艺生产而成,推动了大型钢箱梁制造业的技术革新和进步。港珠澳大桥建设中创造了诸多世界之最,在建桥技术和环境保护等领域填补了多项国内外空白。
在技术进步和理念更新的基础上,港珠澳大桥建设者们还通过借鉴、融合,形成了一套桥梁工程建设的世界领先的中国标准。由于大桥建设涉及的香港、澳门和内地所执行的各项标准不一致,香港参考英国和欧盟的标准,澳门参照葡萄牙的标准,而内地自有一套标准和规范。所以,大桥建设标准必须整合三方面最先进的指标建立起独有的标准体系。大桥的理念、技术、实践的先进性,被英国卫报称为世界第七大奇迹。
港珠澳这座中国交通建设史上投资最多、里程最长、施工难度最大的跨海大桥,是中国人民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写照。我国的建设者们在伟大的实践中不断解放思想,依靠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实践创新,圆了珠江口东西岸跨海联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梦,圆了桥梁建造强国的梦,也终将为中国制造走出去圆梦。
港珠澳大桥连接珠江口东西两岸,也把香港和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紧密联系在一起,是粤港澳大湾区的同心桥。港珠澳大桥的建成通车是粤港澳地区的共同愿望,也是全国人民的共同意愿。在大桥的建设中香港、澳门和内地民众团结协作、并肩战斗,共同创造了世界跨海大桥史上的奇迹。大桥的建成既是技术创新上的奇迹,也是我国建设者们充分发扬敢为人先、精益求精、艰苦奋斗、勇攀高峰精神的结晶。
面对国外公司技术保护等种种挑战,建设者们以科学严谨的态度与大无畏的革命精神相结合,一次次战胜貌似“不可能”,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中国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的统一,大桥建设者们立足自力更生、为国争光的心态,展开了艰苦卓绝的伟大实践。港珠澳大桥被称为“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珠穆朗玛峰”,其难度可想而知。它是世界首条采用海底深埋沉管隧道的大桥,当今世界只有极少数国家具备外海沉管隧道建设能力,中国建设者们没有被外国公司的技术封锁与歧视吓倒,爱国之心和自主创新的决心更加坚定。人工岛和海底隧道工程团队从2005年开始一直走在自主创新的前沿,解决了一系列世界级技术难题。他们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杰出代表,充分发挥敬业爱岗、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我国第一次完成大规模外海沉管隧道建设。
伟大工程孕育伟大精神,伟大精神助力伟大实践。正如“两弹一星”的成功发射催生了“两弹一星”精神,我国载人航天事业的发展孕育了载人航天精神,港珠澳大桥建设者们之所以能战胜巨大的挑战,也正因为有巨大的力量支撑着他们迎难而上、不断前进。大桥建设者们坚守“建百年大桥、创一流工程”的共同信念,无论是科研团队、工程管理人员,还是普通的建桥工人,长期处于外海孤岛极其艰苦的条件下施工作业,需要无私奉献、不畏艰险的精神力量作支撑。无数平凡的建设者们共同锻造了他们自己的团队精神——“科学客观、不负众望,实事求是、敢于担当,宠辱不惊、奉献至上,理性沟通、合作共享”,在这种精神的感召和熏陶下,走出一批批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劳模、大国工匠。[2]建设者们以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勤劳勇敢、甘于奉献的实干精神建成了世纪工程,这些精神品质是中国精神的体现和重要组成部分。
习近平强调,港珠澳大桥的建设创下多项世界之最,非常了不起,体现了一个国家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奋斗精神,体现了我国综合国力、自主创新能力,体现了勇创世界一流的民族志气。[3]港珠澳大桥中段的青州航道桥索塔的“中国结”造型,充分反映了港珠澳大桥不仅使三地间的物理联系更密切了,也拉近了三地人民的心理距离、增强了凝聚力。港珠澳大桥不仅是拉近区域距离的“地理上的桥”“物理上的桥”,大桥建设所展现出来的中华民族精神、民族志气更使之成为连通内地与两个特别行政区的“心理上的桥”,是粤港澳大湾区乃至全国人民“梦里的桥”,是名副其实的粤港澳同心桥、中华民族的同心桥。
港珠澳大桥是我国桥梁建设的里程碑,也将成为中国基础设施建设的蓝本。它极大地增强了工程建设者在专业领域的自信,也提升了中华民族的自信心,这种自信心根植于深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港珠澳大桥充分展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下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是“一国两制”条件下的崭新实践。
港珠澳大桥是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征程中取得的又一丰硕成果。党中央高瞻远瞩,领导和支持港珠澳大桥的规划、建设、管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大桥建设,习近平总书记于2017年7月亲临位于香港的大桥建设工地视察,2018年10月出席了大桥开通仪式。各建设单位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先锋模范作用,带领党员群众以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党员始终冲锋在前,带头攻克技术难关,带头真抓实干,使党的基层组织成为建设团队的主心骨。
港珠澳大桥是“一国两制”实践中粤港澳首次合作建设的特大型交通基础设施。中央政府统筹规划,批准成立由粤港澳三方共同组成协调管理团队。在此基础上还正式成立了港珠澳大桥管理局,承担大桥主体部分的建设、运营、维护、管理工作,粤港澳三方各派出人员参与管理和运营、维护。大桥从规划、开工建设到建成通车始终在国家发改委、交通部的统领下进行,中央政府充分调动三地积极性,协调各方利益,统筹三方力量和资源,整合不同法律法规、思维方式、管理理念、技术标准,形成了“一国两制”条件下机制创新、决策方式、办事流程等新经验和新文化,充分发挥了“一国两制”优势。
正是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充分发挥制度优势,齐心协力把港珠澳大桥建成了大国工程、创新工程,它不仅代表着中国桥梁先进水平,也代表了世界工程建设的先进水平。建设者们相信凭借中国人自己的聪明才智,一定能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大桥设计与建设始终坚持自主创新,始终按照最高标准和要求建设,通过科研攻关,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特别是海底隧道实现了“毫米级”的安装精度,创造了海底隧道“滴水不漏”的工程神话,在与国外同行的同台竞技和竞争中处于领先位置,极大地提振了全国乃至世界人民对中国制造的信心。
港珠澳大桥的建成是党领导全国人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成果,也进一步提升了民族自信,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自信桥。
港珠澳大桥的建成能有效联通和整合资源,给香港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新的增长点,也为珠海等珠江西岸城市发展带来机遇。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规划的提出,港珠澳大桥更是成为带动湾区发展的重要基础工程,在本地区融入“一带一路”的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也承载着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
珠三角是我国改革开放先行地区,以香港、澳门、广州、深圳为代表的现代化城市群对整个泛珠三角地区发挥着引领作用。在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扩大开放的新形势下,粤港澳地区在全国改革开放的大局中具有突出的带动作用和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支持香港、澳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并提出粤港澳湾区建设。2017年7月1日,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见证下,国家发改委和粤、港、澳在香港签署了《深化粤港澳合作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也已编制完成。
港珠澳大桥的开通从根本上改变了珠海、澳门等珠江西岸区域与香港之间以水运为主和陆路绕行的状况,从香港到珠海、澳门驱车仅需半小时左右车程,推进了区域内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港珠澳大桥将推动大湾区区域域 合合 作作、、协协 同同 发发 展展 ,,带带 动动 湾湾 区区 内内 人人 流流、、物物 流流 、、资资金流、信息流等生产要素的快速流通。大桥建成对完善粤、港、澳三地的综合运输体系,使湾区地带形成环形经济圈,对拓展香港、澳门的经济发展空间,保持港澳地区的持续繁荣和稳定,提升其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的地位和作用具有深远意义;是提升“一国两制”实践水平的重要物质基础,也使“一国两制”在新时代增加了新内涵和新发展方向;对促进大湾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大桥的建成开通有力地推动粤港澳深化合作,也是进一步落实“一带一路”伟大倡议、实现中国制造走出去的重要桥梁。大湾区内的融合发展,有利于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开放型经济体制,通过内外并举双向开放,构筑起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对接的重要支撑区。[4]因此,港珠澳大桥是一座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