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宇飞,佟保隆,李宏伟
(河北农业大学)
无论在什么年代或哪个国度,悠久的历史文化都是知识的结晶和思想的宝库,这种永恒的艺术魅力经过时间的洗礼愈加熠熠生辉。而历史文化名城正是此种文化命脉的发源地,是传统文化精髓最忠实的见证者和承载者。就我国来说,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历史文化名城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代言,国内外不乏满腔热忱慕名而来的游客,这不仅可以使世界各族人民切身感受到我国的大好河山,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荣誉感,还为华夏子孙的后代积累了宝贵的财富。“可持续发展”视角下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即保护与发展,是对古迹文明的复兴与继承。在被修复的历史文物和文化遗迹具备原有的完整性之后,有利于后人探寻历史文化名城的风土人情、建筑特色和历史人物的文化积淀,是保护文化遗产和促进中华传统文化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但不可忽略的问题是,社会、环境和经济中的很多因素都在阻碍它的发展。
文化与认知偏差使开发与保护成为对立关系。一个民族的文化影响一个人的认知,但是文化在被传承的过程中可能会被人们不正确的吸收。如今,社会普遍形成一种保护建筑和修复建筑的潮流,例如,丽江古城作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中的一大名城,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被人们保留下具有生命力的文化,其中包括当地居民的生活习俗。与此同时,为保护这种习俗文化,当地的重要部门人员宣布不允许外地人居住,这虽然减少了外来因素的影响,但也很明显,这种行为并不利于此文化遗产的开发与探索。一些地方的管理部门秉承可持续发展的文化理念,对原有的敦煌莫高窟进行一系列的“修复”,然而在实际操作中,他们是在进行一种新资源的开发,使文化遗产在经过功利性的改造后成为他们的盈利工具,却没有进行很好的保护[1]。由此可知,社会生活中人们文化认知的偏差使开发与保护呈对立关系。
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方面投入的金融力量十分薄弱。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是一个资金投入的过程,新化上梅镇是一个具有一千多年历史的古城,在明崇祯时期陆续修建,可是却在近现代减少了资金的投入,如此,国家的金融派力不够,致使新化上梅镇的古建筑陆续地被损坏和拆迁,即使部分已被修复,大多也是免费开放的,即使面向大众开放旅游,盈利也是保守型的,如此一来便形成了资金不足的恶性循环。而现在的开发商大多以经济为基础,考虑利益最大化,这些因素往往忽略了感性的人文体验,而盲目追求古典建筑的外形,唯有一个空架子,依靠噱头吸引游客,往往做得形似神不似,偏离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本质。因此,金融力量往往没有在“可持续发展”视角下对历史文化名城进行充分的保护,反而是以盈利的目的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这些名城古迹[2]。
1)相关部门内向型操作且缺乏大众的广泛支持
相关部门对古城的保护措施缺乏一定的公开民主性,其真实性操作和现实情况没有被大众直接了解到,这不仅降低了政府的被监督性,而且也限制了大众对国家大事的关注程度[3]。而对于公民本身而言,当社会舆论停留在一个事件的表层时,很难引发公众的深层探讨,而建言献策更是无从谈起。由此看来,公民对城市建设的实际参与程度并没有很高,且处于被动的状态,缺乏大众的支持自然不利于保护战略的实施。
2)缺乏专门的机构进行相应管理
当没有专门的部门进行管理时,虽然地方政府承担起文化古城可持续发展的保护角色,但其内部的职能分配的专业化、细分性不足,使其本身在某种程度上既是作为领导者、组织者和建设者,同时也成为了检验成果时的监督者和评价者。更何况,在具体实施中出现问题时,负责工程的相关部门往往会互相推卸责任。因此,专门管理机构的缺失使职能界限模糊,很难实现其可持续发展战略。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生活有了更高的要求,人们既追求时尚快捷的生活气息,又向往返璞归真的生活状态,一方面在扩建,旧房翻新房,改善居住环境,打造高速便捷的生活措施,另一方面,有改造就会有破坏,在人们生活条件提高的同时,很多原本宝贵的生态环境被破坏,可以说创建和保护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如何做到二者不冲突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
1)汇聚专业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团队优化社会体系
既然社会的文化认知环境逆向影响着历史文化古城保护计划的发展,不如借助专业团队的力量来扭转局势。聚集致力于历史文化研究,潜心专注于历史文化创建的权威团队,用专业和用心搭建一套完整、规范、系统的架构体系,融入实力雄厚的科研团队,在保护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的过程中,着眼于传统文化的独特风格。针对人们对文化古城的保护意识低下和认知偏差的问题,高专团队要不断营造一种正确的文化氛围,宣扬保护和复兴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提升文化自信,传承文化精髓,用匠人的情怀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的原真性与完整性,并以身作则,积极参加国内外著名的艺术建筑交流活动,参考别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解决措施和丰富的修复经验,引起当地居民的关注与效仿,形成良好的人文风气与监督体系[4]。
2)协调好保护与开发的内在联系
要以保护原有的历史文化基础为原则,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规律,对文化名城进行持续的保护利用,最高程度地还原古建筑,使其具有完整性和历史性。与此同时,重视挖掘其更深层次的内在含义,将现实建筑中的改造转化成相关文字典籍的展览,避免保护与开发的矛盾碰撞,缓和二者之间的关系。
对于资金投入不足这个方面,政府应充分发挥自身的宏观调控作用,在进行宏观调控的同时,注意资金的合理分配,将专项资金投入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中[5]。要想使筹集到的资金数额达到预期目标,应充分利用旅游业中的营业利润,这样不仅可以减轻财政压力,还有利于实现文明古迹的可持续发展。
人们在历史文化古城的保护中积极性不足,这就要提醒相关部门注意保障公民的政治权利,使公民可以定时参加相关会议,且其提出的意见可以得到政府的关注。另外,在决定重大事件时,有关部门要坚持公开公正的原则,将民众的意向归总作为以后决策的根据,使他们可以随时了解事情的变化情况。同时,如果公民有补充性意见,可利用网络通道,在国家平台上进行交流与解惑,最终由全民投票得到最终决定。制度的建立与完善至关重要,它不仅是人民利益遭到破坏时的坚强后盾,也是可以牵制内部人员关系的有力武器,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使各种职责更加分明,在相关负责人遇到问题时也可以更直接有效地解决,避免互相推卸责任情况的发生。
加强历史文化名城的可持续发展不仅是一种对原有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也是对遥远时代文化的一种珍视。按照发展规律的走向,不仅要深入研究其保护问题,还需要在实际运作中采取各种措施使文明古迹得到切实保护。只有多种力量形成的向心力来促成一件事情时,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工作才会做的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