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华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
美术社团是值得关注的民国时期美术发展现象,几十年内全国出现近百个美术团体,可谓流派纷呈、画派林立。每个社团人数有几人至几百人不等,存在时间从一年到几十年。多数社团都有艺术探索的目标和定期展览的规定,在社会上起到推动美术传播、普及美育的作用。由于地处边疆、专业画家不多、交流阻隔等原因,民国初期,云南鲜有在社会上产生巨大影响力的美术社团,直到1937年丽江出现“雪社”,这种状况才被改变。
丽江是“蜀身毒道”和“茶马古道”的必经之地,拥有多种文化交流的地理位置优势。元代开始在丽江设学,明清时期统治丽江的木氏家族更是推崇学习汉文化。“土司木增善书法、爱国画,与中原书画家董其昌等交往甚密,还喜欢收集珍藏历代名家书画作品,并邀请汉族、藏族、白族、回族画家来丽江绘制白沙等地寺庙宫观的宗教壁画。清雍正元年(1723年),丽江‘改土归流’后,中下层人士研习书画者渐多。[1]”汉文化书画同源,读书人中多有绘画能手,如清朝道光丁酉科(1837年)举人,纳西族画家王锡桐善画山水花鸟,所画白菜比较出名,人送雅号“王白菜”。清末张文湛在丽江开馆授学后,丽江画家逐渐增多。有些丽江人还通过购买内地名家字画和画册揣摩自学,或到内地游学,提高书画技艺。至20世纪30年代,赵槐卿、黄穆侯、方儒林、方贞元、李拔、李志明、和溢、李荃、赖敬平、和镜明、桑文浩、木桐、习树人、和志坚等老、中、青三代画家队伍逐渐形成,涌现出张文湛、王履清、和志坚、周霖等出类拔萃的画家。
1937年秋,日本侵略者进袭云南,周霖在丽江中学辅导师生绘制抗日宣传画,苦于师生普遍缺乏绘画基础和经验。他请和志钧、和志坚、桑文浩、和缉熙等丽江书画界友人攀登玉龙雪山,途中讨论绘画界应该如何为国出力。丽江教育局督学桑文浩提出建立一个丽江抗日宣传队,和镜明则建议组织一个画会(社),大家讨论后采纳和镜明的意见,推举和志钧为社长,于登山之日宣告美术团体成立。周霖将画会定名“雪社”,“雪”代表玉龙雪山,“社”表明是绘画团体。“雪社”的最初成员有和志钧、和志坚、周霖、和缉熙、桑文浩、木楠、木桐、赖敬平、涂绍奎等十多人,全部是纳西族人。“雪社”有笔会、观摩讲座、绘制宣传画等活动,但不像内地美术社团那样通过学术展览表明艺术立场,在艺术观点方面也没有带来有力的论争。该社团在抗日战争背景下成立,其定位主要是用书画服务社会。以周霖为例,“雪社”成立后,他的精力更多放在绘制抗日宣传画、写宣传材料、组织抗日宣传队等方面。他与和志坚组织画友在丽江教育局举办多次抗日赈灾、募集寒衣画展。周霖在画艺水平和募捐善举方面颇有名气,在1943年云南省为抗日将士募集寒衣画展上周霖售画得款排名前三位,云南美术界推举他到成都、重庆等地举办个人巡回展览。“雪社”书画报国的理念很有感召力,社会各界爱国人士不断报名入社,后来诗词、书法、歌舞、音乐、戏曲等门类扩充进“雪社”,社员达到上百人,几乎汇聚了丽江的主要文艺人才。
从周霖创作的《钟进士读书图》(1939年)《山涧》(1943年)《写我长松巨壑,赠均明月清风》(1943年)《晴香疏影》(1946年)《蜻蜓立钓丝》(1946年)《孔雀菊花》(1947年)等作品来看,在20世纪30年代末40年代初,他的花鸟、山水、人物的绘画技巧均趋成熟。《柳荫闲弈图轴》(1938年)险峰、奇石构成磅礴之势,林荫、村舍、小桥、流水、对弈的高士营造出闲适清幽之境,运笔细秀流畅,墨色清润雅逸,洒脱的气韵颇有“明四家”风范。《虎啸图轴》(1939年)为周霖与赖汝准合璧,吸收了岭南画派的技法。此图山岗上回首长啸的猛虎为赖汝准所作,山石、竹叶、积雪是周霖补景。虎的肌理用撞水、撞粉法画出,细笔勾出虎毛,竹石补景勾绘用写意法。各种手法配合得天衣无缝,营造出空蒙大气的意境。纳西族画家合作还见于《四季花鸟图四条屏》(1946年),这是桑文浩、和缉熙、杨嘉言、周霖作品的组合。春、夏、秋、冬四季构图取景各有情趣,明快清雅、生活气息浓郁的特点一以贯之。
和志坚与张大千、徐悲鸿、潘天寿等名家均有交谊,其写意作品受海派画家吴昌硕影响,用笔苍劲浑厚、墨色浓重。和志坚画鹌鹑比较有名,通常构图比较复杂,多将写意与工笔结合。《鹌鹑菊花图轴》(1944年)由野菊、顽石、鹌鹑、杂草构成秋景色,布局疏密有致、相互呼应,多只鹌鹑神态各异,全图兼工带写,笔法野逸,设色淡雅清新。
杨嘉言擅于山水、花鸟、古建筑彩绘,身兼文人画和民间绘画技艺。《门对寒流图轴》描绘初春景象,高山融雪汇成瀑布从山上飞流直下,山脚两人在水榭中对坐而谈。白雪运用借底技法,多次烘染显出层次,个别苔点与银装素裹的氛围相得益彰。
木桐擅长画山水、花鸟。《十分春色图》(1939年)绘十种春芳,构图繁简得当,形态准确生动,结构严谨,笔法娟秀有力,说明作者有过硬的花卉写生功底。
和缉熙主要画山水、花鸟,善于运用粉、色。《寒云江郭图轴》(1947年)描绘乍暖还寒时梅花在山谷中盛开。山石轮廓用笔有力,天空、水面用淡墨晕染,大面积的积雪用白粉敷成,赭石色皴擦山石带来几分暖意。
桑文浩画风取法岭南画派,画花鸟多用没骨法,多层叠染鸟禽羽毛获得质感。《松鹤图轴》(1945年)取汉族传统长寿题材,苍松笔力遒劲,虬曲形体与藤蔓交织,布局极具美感,笔墨厚重,色彩雅丽。
民国时期,中国对外交流频繁,经济文化发达的华东、广州、平津地区画坛名家荟萃。华东地区的画家群称为海派,赵之谦、任伯年、吴昌硕等名家注重汲取西洋画法革新中国画;平津地区的京派画家坚守国粹、探寻改良;广州的岭南画派折衷中外、融合古今。他们以鲜明的地域特色构成民初画坛三足鼎立的态势。广州是近代中国与外国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口岸,西洋绘画在此有长时间的积淀,许多游学归来的画家在此耕耘。因此,岭南画派以折衷中外、融合古今为宗旨,在近代中国艺术革新运动中做出了重要贡献。岭南画派的创始人为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简称“二高一陈”,他们都受到康有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影响,先后数次游学日本,充满革新精神。岭南画派的特点大致有四方面:一是主张创新,讲求绘画的时代感,反对“师以临摹教其徒,父以临摹教其子”的仿古习气,常以岭南特有景物、新事物入画;二是主张汲取西洋画之长,重视写生;三是主张折衷,兼容并蓄,一方面折衷于传统文人画与院体画之间(提倡新宋元、新南宗、新文人画),另一方面折衷于中国传统绘画与东西方绘画之间;四是发扬了国画的优良传统,用“没骨法”代替勾勒法,用“撞水撞粉”法获得真实的效果。
“雪社”的中国画普遍受到岭南画派影响。一是云南与广东地理位置较近;二是岭南画派折中东西,具有开放性,传统积淀比较薄弱的云南画家很容易接受该派主张。当然还有特殊契机,当时云南中国画两大主将袁晓岑和周霖偶然间与岭南画派结下不解之缘。周霖在20世纪20年代游历上海时,观看了第一届全国美术展览,这个展览荟萃中国古今美术珍品数万件,其中有不少京派、岭南画派作品。周霖领略到中国美术的全貌,抓住对比研究、选择借鉴的机会。看全国美展后,周霖还到广州中山大学陈列室参观师生作品展览,拜访过岭南画派大家之一的高奇峰。袁晓岑在1935年来到昆华高中读书,偶然在黄禅侠画店见到岭南画派高剑父、高奇峰的作品。“他深感意境一新,且吸收西法所长,熔为一炉,心甚喜之。于是私淑高氏兄弟,吸收岭南画派之所长及其取材于生活等优点,因而对传统中程式之旧者则予以扬弃,强调性灵;追求新意;此时为予画风之一转变。”几年后,袁晓岑受教于徐悲鸿,则“在倾向于岭南画派之基础上,更强调师法自然,强调笔墨之传统功力,强调描绘对象之结构,强调简练概括,进一步追求自己的艺术道路。此为予画风之一大转变也。[2]”实际上,民国中后期不仅云南少数民族中国画主要取法岭南画派,而且全云南中国画家都心仪该画派。
综上所述,“雪社”画家融合、折中多种文化,受岭南画派影响较大,形成一种云南少数民族地方独有的中国画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