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1935年民国义务教育短期小学法规的颁布及其西康地区的实施情况

2018-01-25 16:53:40王小非
山西青年 2018年5期
关键词:刘文辉西康民国

王小非

(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四川 成都 610068)

南京国民政府在1935年颁布的《实施义务教育暂行办法》经历了一系列民国法律生效的法定程序过程。该项义务教育暂行办法,首先由蔡元培等九委员在1934年12月14日向中国国民党第四届第五次中央全会提出了《实施义务教育标本兼治办法案》,提出的主要内容为,一是应限期实施一年制之短期义务教育,对十足岁至十六足岁年长失学儿童,实行强迫教育,此为治标办法。二是注意竭力推广充实小学教育,并切实实行全日二部制,成为治本办法。1935年7月8日,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颁发了《实施义务教育一年制短期小学暂行规程训令》,对于一年制短期小学要求不收学费,所有书籍用品盖由学校供给。每一期小学以同时招收学生二班为原则。每班学生以五十为限,其编制采用半日二部制,分上下午教学,并颁布了相应的课程标准,如课程有国语、算术等科目。

由此可见当时对于南京国民实施的义务教育法令在全国的推行目标的实行,很多人其实是怀疑态度。而我们从西康地区对义务教育法令的施行情况,也就能感知到该条法令对于民国义务教育的意义、作用及其不足。

西康地区的教育一直以来都是比较落后的,不仅在清末而且民国时期较长时间也是很突出。在民国初期时,主要是1912-1927年间,因为政局动荡,战乱不断,“边区政治一时不能纳入正轨,不但无教育行政可言,直无教育可言”①。西康地区的各县学堂大多处于停办或者荒废状态,有些学校也是时断时续。1928年刘文辉主政西康地区后,刘文辉将教育看成是“化边地为腹地”的施政目标的决定力量,大力推进。虽然在民国三十四年(1945),西康省已有中心国民学校192所,国民学校1123所,省立小学13所,私立小学10所,公私立中学24所,学生5300人②,但是直到西康正式建省的1939年1月1日,对于义务教育中短期教育的很好贯彻,仍就未能很好解决。从刘文辉在省府开府的群众大会上宣布的六条施政纲领中的边疆教育中可见:“因此自清末赵尔氏设置学务总局开办官话学堂以来,迄今已历二十余年,不仅未著成效,甚且每况愈下,各地学堂多已关闭,民众视读书为当差的观念,终未解除”。虽然1935年,遵照第四届中央执行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决定,国民政府教育部颁布了《实施义务教育暂行办法大纲》后,西康地区也推出了“短期小学”的浪潮,并且严格规定了每个区、乡、保的学生名额数量,这样也使得学生入学数量大为提升,刘文辉也是费尽很多心力,推出了“教育送上门”和“流动教学制”等措施。

在这些短期小学中问题更为严重,“临时各种训练班之类,亦多由无赖小民顶替”③,孙明经在他1939年第一次入西康的手记中记录巴安地区教育情况的文字也反映出西康其他地区义务教育施行困难问题的严重性。孙明经写道:“巴安教育甚为发达,康属各校学生,多系当差性质。惟巴安学生,几全系自愿入校者”④。但是在西康地区也确实存在小学教育中的特例,就是巴安和康定。康定因一直以来就是贸易重镇,受开化较早,风俗等汉化明显,并且在西康正式建省后,作为西康省的省会城市,经济文化建设水平比其他县自然高许多。而巴安县不仅和它的自然气候好有关,也是从清末以来吴嘉谟主持的川边学务局转变成川边康区的教育重镇。政府也是积极采纳了一些,教育的覆盖面和情况都有所改善,但是对于短期义务教育法规全面的施行仍就是任重而道远。

注 释:

①《西康教育概况·总述》,载四川省档案馆、四川省民族研究所合编《近代康区档案资料选编》[M].四川大学出版社,1990:393.

②周智生.晚清民国时期滇藏川毗连地区的治理开发[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120.

③贺觉非.西康纪事诗本事注[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8:153.

④孙静秋,孙健和,编.孙明经西康手记[M].北京: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2016:237.

猜你喜欢
刘文辉西康民国
林西康作品
大众文艺(2023年24期)2024-01-12 06:01:34
周恩来对刘文辉的团结教育和关怀
红岩春秋(2022年1期)2022-04-12 12:52:48
民国时期的西康问题研究
——以《边事研究》刊载为中心
刘文辉为穿衣服犯难
中外文摘(2018年3期)2018-11-22 04:31:55
他们为何都爱民国?
电影(2018年10期)2018-10-26 01:55:26
金卉、刘文辉设计作品
艺术评论(2018年2期)2018-05-10 07:28:00
何为西康
——西康文物展览会浅析
民国人爱刷朋友圈
百家讲坛(2016年6期)2016-09-28 08:10:15
民国书家与民国书风
传记文学(2014年8期)2014-03-11 20:16:56
午社“四声之争”与民国词体观的再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