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艳艳
(甘肃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甘肃省科技评价监测重点实验室,甘肃 兰州 730000)
环境问题已成为全球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绿色建筑顺应绿色可持续发展时代潮流和民生需求,是建筑节能的进一步拓展和优化。绿色建筑以其绿色无污染、节能环保、使用寿命等优势独占鳌头,已成为全球绿色建筑领域的新航标,绿色建筑产业蓬勃兴起。绿色建筑是在建筑的全寿命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能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绿色建筑是基于生态系统良性有序循环原则,以“绿色经济”为基础、“绿色社会”为内涵、“绿色技术”为支撑、“绿色环境”为标志的一种新型建筑体系[1]。
纵观全球绿色建筑发展,发达国家走在绿色建筑领域的前列,经过多年的发展,绿色建筑在国外已经得到了较好的推广并形成了许多值得借鉴的技术和管理方法[2],我国绿色建筑处于起步阶段。
美国联邦政府已颁布实施了很多绿色建筑政策,并已取得了显著成效。1992年,美国颁布能源政策法案和总统令,要求2010年之前实现建筑能耗在1985年的基础上降低35%,并要求在进行新建筑设计及建筑改造中结合能源之星(Energy Star)或能源与环境设计先导(LEED)的方法开展。英国促进高能效技术在新建建筑和既有建筑改造中的应用,在可持续建筑科技研究领域发明出低碳排量建筑技术计算机模拟与设计、玻璃技术、地源热泵制冷、自然通风、燃料电池、热电联产等高端技术。德国基础设施采取种植屋面、多孔渗水路面等低污染、低环境影响技术,种植屋面可以减少约50%的冬季供暖负荷和夏季空调负荷,被动式节能建筑得到迅速推广和广泛应用。在绿色建筑标准化评价方面,美国、英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制定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形成了较为系统完善的评价体系,如美国“能源与环境设计先导(LEED)”、英国“绿色建筑评估标准(BREEAM)”、德国“绿色建筑评估体系(DGNB)”、日本“绿色建筑评估体系(CASBEE)”等已比较成熟。
我国绿色建筑起步比较晚,2006 年我国首次制定中长期战略发展规划,将“绿色建筑”确定为60项战略发展项目之一。国家确定的国民经济“十一五”发展规划中,将“绿色建筑”作为城镇化发展的核心内容。绿色建筑在我国逐渐兴起,既是我国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举措,也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组成部分,日益体现出愈来愈旺盛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我国建筑行业传统生产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革,绿色建筑已经从浅绿阶段(2004-2008)、深绿阶段(2008年始至今后数年)逐步过渡到当前的泛绿阶段(2011年始)。国家及各省市先后发布绿色建筑行动方案。“十二五”期间,我国省会以上城市保障性安居工程、政府公益性建筑、大型公共建筑开始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江苏、浙江、山东、深圳等地绿色建筑发展迅速,江苏、浙江率先出台绿色建筑发展条例,城镇新建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推广绿色建筑面积超过10亿平方米[3]。截至2016年底,全国累计有7235个项目获得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建筑面积超过8亿平方米。绿色建筑呈现从单体向区域发展、从城市向村镇延伸、从产品到产业过渡的趋势。
绿色建筑产业链上游涉及规划设计、咨询服务、技术研发等,下游涉及建材、设备、建造等环节,产业链关联效应较大,各个环节都要严格执行标准,才能推动产业链标准化发展。
2.1.1 绿色建筑标准体系
标准化是绿色建筑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和保障。目前,我国已形成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社团标准等各层级标准为一体的标准体系。国家绿色建筑标准覆盖了建筑设计、施工、运行、改造等绿色建筑全过程,主要包括GB/T50378-2014《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908-2013《绿色办公建筑评价标准》、GB/T 50640-2010《建筑工程绿色施工评价标准》、GB/T 50905-2014《建筑工程绿色施工规范》等。制定出台GB/T 50878-2013《绿色工业建筑评价标准》、YC/T396-2011《烟草行业绿色工房评价标准》等行业绿色建筑标准。各地方在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基础上,结合当地实际和特色,制定了绿色建筑评价、设计、施工等地方性标准,广东、深圳、北京、天津、江苏、海南等省市出台地方性绿色建筑标准。此外,还有社团标准,如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也发布的工程建设协会标准CECS377∶2014《绿色住区标准》。
2.1.2 评价标准比较分析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提出的较晚,评价体系还不太完善。目前,美国(LEED)被认为是最完善、最具影响力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4]。我国绿色建筑评价对象分为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两大类,评价内容为设计评价和运行评价,两类评价过程相对独立且分别认证。而美国(LEED)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在评估对象、评价系统、评价方法的选择上更为严谨、精准、开放,可针对不同类型、不同用途的建筑制定评价体系,根据参评建筑项目所得总分评定认证等级,采取一次性认证方式,并将评价贯穿于绿色建筑项目设计、施工、调试、运营等各环节在内的全寿命周期全过程,可以说,美国(LEED)是一整套从标准制定到标准执行的成熟经验。
2.2.1 资源利用技术
节能方面,主要有太阳能光热/光伏、地源热泵、余热/废热、利用蓄冷/蓄热技术、温湿度独立控制空调、光导管自然采光、智能照明技术等。节水方面,主要有建筑给水系统及热水系统设计、雨水和污水回收利用、节水器具和计量设备的合理配置与使用技术等。节材方面,主要有废弃物循环再利用、轻质建筑材料应用、可再生材料应用、新型建筑材料的应用技术等。节地方面,废旧建筑再利用、屋顶绿化、垂直绿化、立体智能交通、地下空间开发等。
2.2.2 生态环保技术
主要包括室内环境控制,涉及自然通风、自然光照、空气处理系统等技术,其中暖通空调系统设计及技术应用尤为重要。公共建筑暖通空调系统的能耗至少占建筑总能耗的50%以上,优化系统设计是节能的基础条件,系统的自动控制关系到节能成效。目前,暖通空调系统大多采用集散控制技术,系统节能效率达10%~30%[5]。
2.2.3 智能建筑技术
主要包括智能建筑系统集成技术,借助先进的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信息技术、控制技术、通讯技术,并与建筑技术相结合,将建筑物、建筑群内的电力、照明、空调、给排水、防灾、安保、车库管理等设备或系统构成综合智能系统,进行集中监测、控制和管理,实现信息综合与资源共享。
甘肃省绿色建筑具有一定的基础,甘肃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成立绿色建筑与产业研发中心,取得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颁发的建筑门窗节能性能标识实验室资质。甘肃省相继制定了《绿色居住建筑能耗标准》、《绿色公共建筑能耗标准》、《甘肃省绿色建筑评价实施细则》、《甘肃省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办法》等,绿色建筑发展环境不断优化。
“十二五”期间,甘肃省新建建筑全面执行65%的建筑节能标准,每平方米采暖季耗标准煤减少3.75千克左右。2012年,甘肃省天水市、永靖县、金塔县分别被批准为国家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城市和示范县。2014年,甘肃省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面积达350万平方米,农村建筑“南墙计划”启动试点,绿色建筑行动全面启动。2014年,兰州市积极推进绿色建筑行动,将绿色建筑指标纳入城市规划,提出2015年底30%的城镇新建建筑达到绿色建筑标准,政府全面推行公共建筑和公共机构办公建筑节能改造。兰州新区、金昌市等分别出台绿色建筑行动方案,并要求兰州新区30%、金昌20%的城镇新建建筑达到绿色建筑标准。
甘肃省绿色建筑研发和推广处在探索和试点阶段,相应的管理制度和政策体系不够完善,绿色建筑认识不够,能源利用和整合不充分,绿色建筑标识少,绿色建筑标准不完善,高效低成本节能技术与产品、绿色节能建筑材料支撑不够,绿色建筑咨询服务市场尚未成形,面临起点低、规模小、水平低等问题。加之甘肃自然条件多样,开发和推广绿色建筑的复杂程度更深,技术要求更高。
实施建筑全领域绿色倍增行动,加快完善绿色建筑设计与评价标准,加大城镇新建建筑中绿色建筑标准强制执行力度,县级以上城市新建建筑强制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加快推进保障性住房、公益性建筑以及大型公共建筑等重点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积极推进绿色建筑评价标识。推动兰州新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农业科技园区、可持续发展试验区等功能性园区开展绿色生态城区(街区、住区)建设示范,实现绿色建筑集中连片推广。
绿色建筑设计要突出低成本与精细化,项目设计上要充分考虑建筑物与周围环境的协调,利用光能、风能等自然界中的能源,最大限度地减少能源的消耗以及对环境的污染。构建建筑的微气候环境条件,对建筑整体上起到调节作用,使建筑内环境良性循环,建筑管理系统能够对能量损耗实行监测,机械系统能够减少能源使用,同时带来最优的空气质量和水源利用率。
开展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节水与水资源综合利用、绿色建材、废弃物资源化、环境质量控制、提高建筑物耐久性等绿色建筑关键技术研究。开发安全耐久、节能环保、施工便利的绿色建筑材料。加强绿色建筑标准规范、节能标准与评价研究,加快推进绿色建筑技术创新体系建设。
加快编制绿色建筑技术指南、适宜技术推广目录和评价标准。开展绿色建筑技术的集成示范,创建一批规模化、各具特点的绿色建筑示范项目和小区。建立建筑能耗监测平台与评价服务体系,制定切实有效的措施,激励绿色建筑标识项目、绿色建筑地方标准、绿色建筑技术推广与示范。
制定和落实区域绿色建筑财政激励政策、建筑节能项目扶持办法,采用经济补贴、税收减免等激励政策推动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产品的研发、生产与应用,对符合检测标准的建筑企业颁发绿色资质认证证书。促进金融机构向绿色建筑投资商提供无息或低息贷款,政府对金融机构利息补贴的方式,调动各方协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