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艳
(江苏省淮安市天津路小学,江苏 淮安 223005)
通过有效的音乐欣赏和审美能力,学生可以提高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这是学生潜意识的情感教育,学生在良好的学习气氛下,观念在某种程度上也发生了转变。在闲暇时间,学生们不再沉迷于疯狂地谈论手机游戏,而是开始享受音乐、制作音乐,并开始丰富他们课后的生活。
正如实施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所述,小学音乐教师应注重学生的“音乐美学”和“相关文化”的发展。这一要求的提出清楚地表明了培养音乐审美能力的重要性,这方面的发展是全国小学生目标的要求,也反映了音乐教育在小学课程的教学方法的现状。
音乐是世界各地人们的共同语言。如果学生具有某种审美音乐能力,那么在某种程度上表明大多数人都认识到对事物的认知能力。因此,培养小学生和音乐的审美能力可以增强对深层事物的认知能力,使他们在看东西时能够深入挖掘。
在小学音乐教育活动中,音响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设备,它发挥着非常重要的模拟功能,因此,在音乐教学过程中,音乐教师需要积极并充分应用它,发挥它该有的价值,提高音乐在课堂中教授的效果。
为了运用审美通感,有必要将音乐教育与其他艺术教育相结合,对音乐进行鉴赏教学。多种艺术的交融往往可以迸发出激烈的化学反应,进而促进学生养成审美意识。在音乐欣赏教育中,教师和学生可以运用审美美学来更好地传达内在的音乐感受并升华,将音乐的精神世界和音乐世界的情感联系起来。教师可以通过音乐激烈的节奏变化,引领学生逐步窥探各种不同类型音乐家的内心世界,使其可以和音乐家产生心灵上的沟通与共鸣,这就是我们说的审美通感。
在正常情况下,教师需要通过审美移情方法从侧面引导,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并能用自己的思维和情感感受音乐该有的魅力。所以说,好的音乐作品会产生积极的影响,也会对学生学习音乐养生不同的情感导向和丰富的想象力。但是,在小学教育音乐教育欣赏活动中,教师应竭尽所能积极带领学生窥探并参与音乐殿堂,感受音乐真实的魅力,提高审美想象力。
(一)“听”是欣赏音乐作品的核心。音乐是一门听觉上的艺术,音乐就是要通过听觉来理解和感知艺术的声音,不论是何种音乐活动归根结底都是要依靠听力练习感知。在音乐鉴赏活动中,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应该是教师们共同的追求,对于如何提高学生对音乐学习的积极情绪,本人觉得应该就是问答和类比。比方说,在音乐还未开始欣赏时,音乐教师会刻意提出一些典型问题,学生可以通过思考和怀疑来感受和聆听音乐的力量,从而感知和激发学生对音乐美学的直觉和感知,让学生的学习效果得到加倍提升。类比方法简单说,就是要求学生善于总结,吸取自我教训和经验,比方说,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音乐教师可以在实践中发挥各种音乐,学生可以完美地比较各种音乐的风格、元素、特征,自我总结并分门别类。不同种类音乐作品的安排和总结会引起学生思维冲突,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领会音乐的审美观念。
(二)“歌”是欣赏乐作的基础。音乐的第一触点就是听觉,而歌唱就是对听觉的展现,是表达音乐概念的最佳方式。一般音乐作品都是通过歌唱的形式表达出来,因此如何通过歌唱的方式给学生传授成了音乐发展的核心步骤。音乐教师、学生充分了解主题和音乐作品的关键,积极调动学生的音乐思维能力,以获得音乐作品的一个更好的体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歌曲演唱。特别是在唱歌时,需要清楚地理解和分析音乐的节奏、特征、情感和主题。当学会唱歌时,必须勇敢歌唱,记住并学习体会到音乐作品本身所赋予的情感。因为学生本身就有着非常敏锐的感受,对音乐的变化也会更加明显,因此,对音乐作品的节奏、情感、段落把握上也会大大提高。
(三)“议”是欣赏音乐作品的精髓。议论不仅可以让学生在听完音乐、唱完歌,思考后进行总结和分析学习音乐的感受,还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可以有效地激发课堂教学。音乐氛围可以把教学信息的效果能够及时有效地反馈给教师,教师可以根据这些差距和缺点明白学生该强化的地方,并及时教授方法和指点迷津,进而“授人以渔”,最大化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四)“演”是欣赏乐作的灵魂。在音乐教育中,音乐教师应该以演绎的形式正确地结合情境模型。比方说,让学生通过自己想要表达的情感来理解音乐的主题和内容,将加深他们对音乐和掌握。此时,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表演舞台,以更好的方式让学生们提高审美能力与理解能力。
总之,音乐是打开人类思想,美丽艺术形式的窗口。音乐教师可以被描述为艺术传播者和指向者。教师有责任和义务引导学生进入艺术厅堂,始终表达、感受、理解音乐之美,最终形成音乐之美。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热忱生活,喜爱音乐,热爱艺术,感受并形成美好的人与灵魂。把音乐艺术学会融入学生的生活观、价值观、艺术观,发现生活中的音乐艺术,体验音乐艺术的美感和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