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贾宪章
星期五下午,刘老师发现辛再严同学的座位空着,便赶紧联系家长。没想到,辛妈妈在电话里责怪起来:“刘老师,辛再严一向懂事,可您在今天却将他的座位调到了后排的角落里,他个头又不高,你是对他有成见吗?他现在连学校也不愿意去了……”家长越说越激动。按照以往班级调位时的经验,像辛再严这样的优等生都是班主任重点关注、格外照顾的对象,可这次被安排到“非照顾区域”,他一时难以接受,使用“罢课”这样的方式表达不满,也是可以理解的。刘老师静静地听着辛妈妈的“掏心吐槽”,也适时插几句话,表明自己的立场和态度。她的情绪慢慢地好了很多,因为她听明白了刘老师的“掏心回应”——辛再严学习自觉,但性格内向,跟同学相处时缺乏主动性。这次排位,在他周围安排了几个学习不太认真,但热情外向的同学,希望他在学习上起到辐射带动作用,同时也促进他跟同学之间的交流……“原来是我们误解了您的良苦用心,很抱歉。”“是我沟通工作做得不够,才产生了这样的误会。刘老师要对辛妈妈说,需要反省的是我啊……”
原来,“掏心沟通”才是教育最美的色彩。如果不是互相“掏心”,刘老师不仅难以平息这场家校风波,更无法这样有效拉近自己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可见,“掏心沟通”才是教育实践不可或缺的一种色彩。可现实呢?许多年轻教师因为忽略了“掏心交流”,致使教学改革中经常出现“南橘北枳”的折磨;有的父母因为省略了“掏心过程”,致使成功家教模式演变成“对牛弹琴”的尴尬……我们需用心审视“掏心沟通”在教育实践中的价值色彩,及时拆除各种妨碍有效施教的“篱笆墙”,还原其育人功能。
创新亲近模式,唤醒友人感觉。一是摆正“亲近位置”。在沟通过程中应注意保持“平等感觉”,应该像对待朋友一样关心对方的教学活动,用各种交流平台传递自己的声音,积极参加各种校园实践活动,协助他们及时发现和解决施教过程中出现的具体问题,这样的沟通才会不断从各自的内心滋生出“认同感”。二是摆正“亲近心态”。在沟通过程中应注意保持“平常心态”,应像朋友之间自然探讨一样,既要认真听取不同的声音,也要清楚阐述自己的设想,争取对方的理解。
聚焦责任环节,激活聊天状态。一是凸显“聊天时效”。每一位育人者都有责任观察细微的状况、担心可能存在的隐患、预感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在第一时间联系到实际责任人,提高沟通时效。二是突出“聊天话题”。每一位育人者都有责任把自己在实践中遇到的实际困惑、在参与中看到的不解环节、在互动中听到的反常评价等,毫无保留地讲给实际话题人,实现沟通话题的预想价值,提前预约深谈。
坚持问题导向,养成提醒习惯。一是坚持“即时提醒”。发生具体事件、具体问题,育人者都应在最短时间内完成有效沟通,把可能滋生出的毛病、产生的严重后果及时告诉对方,及时表达自己的判断,及时了解对方的想法。二是坚持“正面提醒”。“掏心沟通”时应尽可能说得清楚、全面、透彻。
“掏心沟通”才是教育最美的色彩。只有在育人实践中用心珍视、精心挖掘、细心呵护每一次“沟通契机”“沟通激励”“沟通话题”,才会准确感受教育过程的脉搏,同步体验教学相长的快乐,及时优化自己的施教轨迹,生成最动人的教育景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