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书晓,殷秀玲
(衡水科技工程学校(衡水技师学院),河北 衡水 053000)
鹌鹑溃疡性肠炎是由鹑梭状芽孢杆菌引起的一种鹌鹑的急性、高度致死性传染病,以突然死亡、拉白色水样粪便及肠黏膜溃疡和肝脏出现大小不等的坏死区为特征。一旦发病,死亡率可高达100%,给养殖户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应引起高度重视,掌握“治早、治准”的治疗原则,以有效控制病势发展,将经济损失降低到最小。
本病病原为梭状芽孢杆菌,革兰染色阳性,呈杆状,平直或稍弯,两端钝圆,单个散在,有芽孢。本菌对外界环境和理化因素抵抗力极强,100℃需要3 min、80℃需要60 min才可被灭活,在-20℃可存活15年以上,对一般的消毒剂不敏感。本菌广泛存在于污染的土壤中可长期存活,从而形成疫源地。
2.1 发病情况 大部分禽类都可感染,鹌鹑最敏感,4~12周龄鹌鹑一旦感染极易引起暴发。病程达1~3周,病鹑逐渐增多,全群死亡常需6~12个月。而幼鹑发病率、死亡率极高,几天内可达100%。多与球虫病并发,或继发于球虫病、再生障碍性贫血、传染性囊病及应激因素之后,鹑舍潮湿易促使本病流行,一般呈地方性流行。一旦发病,环境被芽孢污染,病原难以根除,容易造成养殖场连续发病。
2.2 传染源 本病主要的传染源是病鹑和带菌鹑,其粪便中带有大量病原菌。
2.3 传播途径 自然情况下主要通过污染的饲料、饮水和物体传播[1]。病鹑和带菌鹑不断地随粪便排菌,粪便中的病原菌污染饲料、饮水及周围环境,并直接或间接地经消化道传染。
急性病例常突发性死亡,症状不明显,一般肌肉丰满,嗉囊中充满食物。慢性病例,表现食欲不振,频频饮水,下痢,排白色水样稀粪;缩颈拱背,眼半闭,动作迟缓,羽毛松乱无光泽,日渐消瘦,最终严重衰竭而死。
急性病例可见十二指肠有明显的出血性炎症,肠壁内有明显的小出血点。病程稍长者,在肠管的各个部位和盲肠可见坏死灶和溃疡灶,浆膜和黏膜表面均可见到边缘出血的黄色小病灶,病变组织与周围组织界限明显,面积增大时可见圆形或椭圆形溃疡灶,有时融合而形成大的坏死性假膜。溃疡可深入黏膜深层,盲肠壁的溃疡中心凹陷,其中充填有深灰色物质(黑色填充物)且不易洗去。肝脏病变表现不一,由轻度淡黄色斑纹状坏死到大小不一的不规则黄色坏死区,个别可见散在针尖大小的灰色或黄白色坏死灶。脾脏出血、淤血、肿大。
5.1 涂片镜检 无菌采取肠黏膜溃疡灶、肝脏坏死病灶压片或涂片,革兰染色后镜检,可见革兰染色阳性、两端钝圆、一端有芽孢的单个大杆菌。
5.2 分离培养 无菌采取血液、肠黏膜溃疡灶或肝脏、脾脏坏死病灶等病料接种厌氧培养基进行分离培养,35℃ ~40℃无氧培养24 h后,形成白色、圆形、凸起、半透明的菌落,然后涂片、染色、镜检,得到和涂片镜检同样的结果。
5.3 鸡胚接种 无菌采取病死鹑肠黏膜溃疡灶或肝、脾坏死病灶组织制成匀浆悬液,接种5~7日龄鸡胚卵黄囊,37℃培养48 h~72 h,鸡胚在接种72 h内死亡并可见到胚胎出现相应的病理变化,可分离到病原菌,卵黄涂片染色镜检也可看到相同的病原菌。
6.1 流行特点 依据临床症状及典型的病理变化可做出初步诊断,进一步通过实验室检验分离鉴定病原可确诊。
6.2 鉴别诊断 诊断过程应注意与坏死性肠炎、盲肠肝炎以及球虫病等进行鉴别诊断。溃疡性肠炎是由鹑梭状芽孢杆菌引起的急性细菌性传染病,以突然死亡、拉白色水样粪便为特征。坏死性肠炎的病原体为产气荚膜梭菌,主要引起鹌鹑的散发性疾病,以拉稀,粪便呈黄绿色、黄白色、暗红色,似西红柿样粪便为特征,严重时呈煤焦油样;盲肠肝炎又称黑头病,是由组织滴虫引起的原虫性寄生虫病,以拉硫黄色的稀粪为特征;球虫病则是由球虫侵袭幼鹑引起的一种急性原虫性寄生虫病,以拉黄褐色、灰黄色黏液性稀粪,粪便混有血液为特征。
7.1 加强饲养管理,防止病原传播 给予易于消化富含维生素的饲料,禁喂污染变质的鱼粉等饲料,雨季做好防潮工作。做好日常的卫生工作,做到场舍净、料水净、笼具净、鹑体净,场舍、鹑笼、用具要定期消毒。粪便、垫草要勤清理,并进行生物热消毒,以减少病原扩散造成的危害。
7.2 实行全进全出,保证鹑群健康 养殖场应建立严格的“全进全出”制度,严格禁止从疫区引进幼鹑,在一定范围内,按生产计划饲养同一日龄的鹌鹑,采用统一料号、统一免疫程序及管理措施,并且在同一时间全部出栏,出栏后对鹑场整体环境实行彻底清扫、冲洗、消毒、空舍,消灭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后,再饲养下一批鹌鹑,预防交叉感染,切断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从而保证了下一批鹌鹑的安全生产,采用“全进全出”制度是保证鹑群健康、根除病原的根本措施。
7.3 改善饲养环境,减少应激因素 避免拥挤、过热、过食等不良因素刺激,控制圈舍内合适的温度、湿度,加强圈舍通风,有效的控制球虫病的发生,减少各种应激因素,预防本病发生。
7.4 定期预防接种,建立合理免疫程序 定期进行免疫监测,使鹑群始终保持有效抗体水平。目前有一种溃疡性肠炎油乳剂灭活疫苗,接种后保护率可高达98% ~100%,免疫期可达半年以上,建议试用。
7.5 及时隔离消毒,控制病情蔓延 发现病鹑及时隔离治疗,同时彻底清除垫料和粪便,并进行生物热消毒;对场地和用具进行彻底冲洗消毒,场舍、笼箱及一切用具用3%氢氧化钠液洗刷、喷洒消毒,或用福尔马林消毒;金属器具、场地、墙壁等用火焰喷烧消毒,尽一切可能杀灭芽孢。康复群应单独饲养,防止感染健鹑。同场健康鹑应用抗生素和磺胺类药物进行预防性服药,预防感染。
7.6 治疗 青霉素、链霉素、杆菌肽、氯霉素、痢特灵等药物对本病有一定的预防和治疗作用。大群治疗可用氯霉素以0.05%比例混料饲喂,连喂7 d;痢特灵以0.01%比例均匀拌料后饲喂,连喂7 d;链霉素其混饲浓度为0.006%,饮水浓度为0.022%,连用3 d。杆菌肽混饲浓度为0.005% ~0.01%,另外,杆菌肽可作饲料添加剂,以0.001%比例拌料喂给,直至痊愈。对于病重成年鹌鹑,可肌肉注射青霉素1万IU/只,早晚各1次。
有条件的养殖场应进行药敏试验,用致病菌最敏感的药物治疗效果会更好。
在饲料中以0.04%浓度均匀混入甲砜霉素原粉,连喂3~4 d,一般1 d后不再有病鹑死亡,3 d后均能痊愈。
用药的同时,饮水中添加适量多维素和少量电解质,饲料中适当混入维生素C,可增强机体抵抗力,有利于发病鹑的康复,控制病势蔓延。
治疗期间,要注意降低饲养密度,控制圈舍温湿度,加强圈舍良好通风,保持环境安静,以提高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