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两种生产理论的“中国人口老龄化-家庭老龄化”应对策略的辨证意义

2018-01-25 12:10郑爱文黄志斌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8年16期
关键词:生育率独生子女人口老龄化

郑爱文 黄志斌

(合肥工业大学管理学院,安徽 合肥 230009)

我国作为一个世界人口大国,历史上经历了伴随经济发展不同时期的人口变迁政策。建国初期,为了稳定经济促进发展,推行的是鼓励生育的积极人口政策。由于建国后生活和医疗卫生条件的好转,人口死亡率从1949年的20%降低到1956年的11.40%,人口自然增长率同期也从16%上升到了21.39%,人口总数由5.42亿增长到6.28亿。为此,政府在《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提出要适当节制生育,1957年我国著名学者马寅初先生又发表了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新人口论》,再次提到了人口控制问题。1964年我国第二次人口普查的结果,人口快速增长到了7.05亿,计划生育工作被迫提上日程,1973年国务院计划生育领导小组成立办公室提出了“晚、稀、少”的生育政策,但总体上文化大革命的十年,人口普查、预测和规划的工作是没有能够正常进行的。直到1982年,全国第三次人口普查,我国人口已经达到了10.02亿,同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代表大会”将“计划生育”定为我国的基本国策之一,并被写入宪法,我国开始了一对夫妇生育一个孩子的“独生子女政策”。1984年开始在农村适当放开二胎政策,2013年“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启动夫妻双方中一方为独生子女的可以生育两个孩子的“单独二胎”政策,2015年“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通过了一对夫妇可以生育两个孩子的“全面二胎”政策。

1 两种生产理论与人口政策

两种生产理论是指物质资料的生产和人类自身的生产,是马克思主义人口观的重要构成要素,也是我国制定人口政策的理论基础和基本原则。马克思早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人的生产和动物的生产是有差异的,即人的生产是全面的,动物的生产是片面的”〔1〕。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也进一步提到:“首先,人们行为活动的前提是物质生产,即生产出生活所需要的生产资料;其次,人们在已有需要的前提上产生新的需要,这些新的需要主要是指精神层面的需要;再次,人类社会存在的基本前提就是有生命的个人存在。假如缺少“增殖”,缺少人类自身的生产和再生产,人类社会就无法延续”〔2〕。人口是“全部社会生产行为的基础和主体”,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们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而物质资料生产与人类自身生产是一对矛盾体,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物质资料生产决定着人类自生产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特征,而人类自生产又影响着生产力的发展。

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人口,人口是生产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但人口又消耗着物质资源,人口的增长受着自然和环境资源的限制,人口的质量和数量的增长需要和环境相配合地和谐发展,基于生态质量的生态需要的满足已经成为当代福利的核心观念〔3〕。我国的人口增长经历了1949~1982年长达33年的自由放任阶段和1983~2006年33年的高度限制的独生子女政策阶段,目前全面放开的二胎的政策,到底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呢?对此学者专家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绝大多数人是支持这个政策的〔4〕,Uhlenberg〔5〕认为需要尽快扭转目前这种人口急剧老龄化和人口结构扭曲的家庭老龄化。也有一些反对的声音和意见,担心我国这样一个庞大的人口基数,目前的全面放开二胎政策会带来未来的人口老龄化加剧和物质环境等方面资源的制约〔6〕。

2 中国人口老龄化-家庭老龄化背景下“全面二胎”政策实施的积极意义

人口老龄化是指一个国家60岁以上的人口达到10%或者65岁以上的人口达到7%。我国2000年就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阶段,预计本世纪中叶,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的数量将增长到4亿以上,占中国人口总量的30%以上〔7〕。并且我国老龄化的速度非常快,这个和我国较大的人口基数和30多年的放任人口政策都有关系,相对于西方国家经历了上百年的经济发展伴随着人口逐渐老龄化的路径,中国的情况已然是短短几十年就到了“未富先老”的状态,这样就会出现社会物质资源不足以支撑整个社会的养老保障体系运转的问题。

家庭老龄化是通过生活在空巢家庭中 65岁以上和80岁以上的老人在人口中的占比来衡量的,或者用至少有一个老年人的家庭数目在社会所有家庭数目中所占的比例作为衡量指标。据测算,2014年,我国65岁以上居于空巢家庭的老年人口的比例在2050年将达到28.6%,2080年达到37.2%,而80岁以上的居于空巢家庭的老年人口的比例在2050年将达到9.4%,2080年达到15.8%〔8〕。

人口的老龄化直接导致了家庭的老龄化,我国自从80年代开始实行独生子女的计划生育政策以来,一部分20世纪50年代和70年代出生的人和绝大多数20世纪60年代出生的人,家庭只有一个子女,造成他们的独生子女面对着两个孩子要负担四个老人和一个或者两个孩子的状态(如果鉴于家庭和社会的压力要两个孩子),这种4∶2∶2的家庭结构是畸形的,一对适龄劳动力在赡养四个老年人和抚养两个孩子及工作的夹缝中生存,是我国特殊情况下被迫实行独生子女政策的历史产物,是一种严重的人口年龄结构失衡状态。

我国目前的总生育率已经位列全球较低水平,只有1.4,低于世代更替水平的生育率2.1〔9〕。全面放开二胎政策是面对目前人口过快速度老龄化,人口年龄结构和家庭结构严重不合理,社会保障体系难以承受目前人口年龄结构状况的应对之举。目前我国有可能陷入“低生育陷阱”,即生育率一旦下降到一定水平以下,由于人们价值观的转变及生存压力增加等多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生育率可能会继续不断地下降,很难甚至不可能逆转。中国社科院的《经济蓝皮书:2015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指出,中国目前的总和生育率只有1.4,这个水平已经非常接近国际上公认的1.3的“低生育陷阱”。历史经验表明,所有落入这一“陷阱”的国家,都没能再重新达到人口更替水平。“即使进一步放松人口生育政策,中国的总和生育率也很难有实质性的改变”。我国现在人口基数的盘子依然很大,加上人口以几何级数增长的特点,任何人口政策的影响都是一把双刃剑,所以政策的长期效应和短期效应的结果要反复估算,人口的控制也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人口数量和经济发展的关系问题,还关系到人口质量、结构及更深层次的家庭伦理问题。

目前,全面放开二胎政策带来的人口增长效应,将会带来一系列的积极效果。第一,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的健康发展。我国经济经历了长达30年的高速增长之后,目前处于速度放缓的调整时期,较大数量新增人口的出现,无疑会对食品、服装、婴幼儿早教乃至几年后的小学教育带来一个拉动,并产生一个产业间的连带效应,促进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据估算:如果每年新增出生人口 600万左右,将会拉动一千亿左右的消费市场,有利于中国扩大内需〔10〕。第二,优化人口结构,缓解人口老龄化进程。随着新生人口增多,低龄人口比例的增加,会降低我国老年人的抚养比,补充未来的年轻劳动力,也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改善我国男女出生比例失调问题。全面二胎将逐渐改善中国的家庭结构,有机会恢复到一个正常的社会状态;第三,有利于缓解社会保障的压力。新增人口有利于增加一定时期内养老金的缴纳人数,缓解养老金运行的压力。因为我国社会保障的资金主要以现收现付式为主,是以同一时期正在工作的所有人的缴费,来支付现在保险收益人的开支的制度。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共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公报》中指出:“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较过去的独生子女生育政策,这种政策更多地体现了人们生育的平等权,也有利于克服独生子女政策可能带来的失独家庭毁灭性的家庭悲剧及不利于孩子成长的独生子女家庭环境。

3 “中国人口老龄化-家庭老龄化”背景下“全面二胎”政策实施的制约瓶颈

人既是物质的生产者,也是消费者,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生育政策带来人口的增加会解决一些现有的问题,同时也会带来一些新的问题。现阶段实施普遍两孩政策,短期内将会引起出生人口大幅增长,给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带来很大的压力。第一,从长期来看,加剧人口与环境和资源的矛盾。中国现在有近14亿人口,随着全面二胎政策带来的人口增长,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各种资源的人均量都相对紧缺的社会,会进一步消耗原本就紧张的各种资源,进一步加剧人口与资源和环境的矛盾;第二,降低老龄化水平的同时,增加了未来的老年人口数量。新增人口的增加,一方面可以使老龄化程度降低,另一方面增加了60年后的老年人口数量。在短期内这种措施会延缓人口老龄化的速度,但从根本上解决养老和医疗保障体系,还需要从其他方面下功夫,提高生育率只是一个方面。且在我国如此大的人口基数上,也会增加对未来养老和医疗资源的负担;第三,增加独生子女的家庭负担。更愿意选择生育的是社会中少数较为富有的有钱有闲阶层和较多的经济状况低于社会平均水平的人群,这个较多的经济状况较差的阶层,他们的孩子容易“草根式地抚养”,这些父母也承受着较少的社会工作的压力,但这些孩子的抚养和教育质量有可能会低于社会平均水平。这些较为贫困的家庭,希望多生孩子来改变家庭状况的同时,也造成了家庭的进一步贫困。所以一定要努力促使生育和养育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以减轻家庭与父母养育子女的负担。

4 建立在科学评估和预测基础上的配套规划的人口推进政策

尽管对于全面放开二胎政策有不同声音,但无疑支持的主张占绝对的主流。关键是人口政策如何结合近期和远期目标进行有目标有计划的调整,这个调整应该是相关课题组经过反复研究、估算和预测后,拿出来的一个比较成熟的方案。任何一个问题都有辨证的两个方面,人口作为财富的创造者和消耗者,是有自己的生命周期规律的。1~15岁是未成年阶段,16~60岁是能够为社会提供劳动力的阶段,60岁之后进入老龄阶段,是需要社会承担养老的阶段。一个国家的人口政策从宏观角度要考虑到现在和未来时期,不同阶段人口结构的规划及社会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与人口总量的控制。从微观层面要考虑有利于人口正常生长的家庭结构。

人口政策的效果有一个时间效应,也有一发而不可收之势的相当长时间的延续效果及其后续的连锁反应。根据《亚洲结构性主题——老龄化的亚洲》报告中的预计,2010年后中国老年人口在加速上升,2010~2030年60岁以上老年人口年均增长速度达到3.66%,2030~2050年年均增长速度将下降到 1.26%。这种人口老龄化增长速度慢慢降下来,是人口政策实施几十年后才逐渐显现出来的。

人口老龄化问题是一个关系到方方面面的综合问题,不是单纯依靠提高生育率就能够解决的。中国的经济发展速度问题,也不仅仅是单纯依靠提高生育率就能够解决的。众所周知,我国在2010年国民生产总值(GDP)超过日本,居于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位后,开始进入了明显的减速时期。主要原因是中国劳动力人口的转折点到来造成的〔11〕。这无疑是一个影响因素,但“中国制造”更多的是需要创新,而不只是简单的低水平劳动力供给的增加。我国发展速度的下降,包括了结构方面的很多问题,包括外贸依存度问题、普遍的产能过剩问题、房市泡沫问题等。经济与人口的增长虽然是正相关的关系,但是绝非正比例关系。

“低生育率陷阱”到底有多可怕?这个理论是学者们针对上个世纪90年代欧洲一些国家出现低生育率问题提出的一个假说。虽然具有一定道理,但还要根据其具体情况来综合分析。据联合国2015年发布的世界人口展望的有关数据,世界上人口总和生育率为1.3的低生育率国家,从20世纪90年代初的20多个已经下降到目前的12个,2005~2010年和2011~2015年统计数据来看,俄罗斯从1.44上升到1.66,德国从1.36上升到1.39,日本从1.34上升到1.40,韩国从1.23上升到1.26,并不是如“低生育率陷阱”理论所说的所有落入这一“陷阱”的国家,都没有再重新达到人口更替水平希望的可能。

总之,人口增长出现了问题是需要调整的,但人口增长这样一个具有双面辨证意义的问题,全面放开二胎的生育政策作为一项影响深远的基本国策,改革调整需要进行广泛的调查、深入的研究和反复的论证,把握调整的时机和力度,将现实性和前瞻性、短期效应和长期后果联系起来。也只有将人口政策纳入我国总体国民经济不断完善的市场化改革,才能发挥它应有的效应,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长期和谐发展。

猜你喜欢
生育率独生子女人口老龄化
低生育率:怀疑、再调查与重复验证
中国人口老龄化:现状、成因与应对
韩国生育率创50年来新低
世界人口老龄化之住房问题
技术创新视角下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技术创新视角下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独生子女可以直接继承房产吗?
全球生育率,新加坡最低
政协委员提议独生子女带薪休假照顾父母
外籍妈妈提升德国平均生育率